“反垄断”在一个不完全市场经济国家成为热门话题,有点诡异。
在科技领域,本轮遭遇中国有关部门大规模“反垄断”调查的公司是微软和高通公司。前者是全球和中国桌面操作系统领域市场占有率占绝对优势的玩家;后者是3G和4G时代绝大多数无线基带芯片专利的持有者,且中国市场是其最大收入来源。现在,它们在中国都受困“垄断”之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中“搭售”Office软件、提高Windows 8售价;高通在销售其芯片给手机厂商的同时按每部手机的售价收取手机厂商4-6%的专利费,也有强行“搭售”或不合理收费的嫌疑。
看上去都是证据确凿师出有因——而且以“垄断”之名调查甚至处罚微软和高通还挺讨好一些看客的:这两家公司都不是当下意义“硅谷范儿”的创新公司,公众界面没那么讨人喜欢,对用户和合作伙伴也多少强势。想想看,如果在中国反苹果的“垄断”,会有多少人为之愤怒。所以,苹果在中国当前的舆论困境被置换为“信息安全隐患”,而Google和Facebook等更是因为“安全问题”进都进不来。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有关部门对微软和高通掀起的这轮“反垄断”调查风暴,在大量程度上都借鉴了欧盟对美国企业“反垄断”调查的模板:从“举报”中找到高价销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蛛丝马迹,突击搜查办公室,在要求保密的前提下分别约谈有关高管和员工,等待进一步调查和处理结果……程序上专业且“正义”,一点都不山寨。而就目前调查的流程和有关部门透露出的倾向来看,最终形成垄断认定和被处罚的概率也相当高。看看欧盟曾经对英特尔、微软和Google过去五年来的“反垄断”判罚案例,再看看最近欧盟计划对Google程序商店“Google Play”涉嫌滥用支配地位的调查,你似乎可以看到这一路径此番可能在中国上演。
不同于上述科技公司在美国本土也会遭遇反垄断起诉和调查,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对“垄断”裁决一向比较灵活谨慎和通常接受私下和解的做法,欧盟对美国科技公司的判罚一贯坚决异常。科技公司政府关系部门游说的效果微乎其微,支付罚金和承诺“改正商业模式”的落实更加到位。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盟认为这些公司在欧洲的“市场支配地位”伤害了消费者且阻碍了本地软件公司、芯片公司和搜索引擎的发展。
可是拜托——谁能给我举出来谁是一家著名的位于欧洲的办公软件公司、手机芯片公司(除了高通的盟友ARM)和搜索引擎公司?
在过去10年欧盟的反垄断利器先后杀向不同阶段最领先的科技公司(很不幸地,它们几乎都是美国公司)的同时,欧洲的信息技术产业像废墟一样死寂。诺基亚倒掉,软件巨头SAP越来越把业务重心放到美国,而大量年轻创业者更是从创业第一天起就愿意把公司搬到美国……更诡异的事,此前被欧盟“反垄断”的一些美国科技公司开始向欧盟举报来自美国的“新垄断者”:在关于Google搜索引擎涉嫌垄断和Android手机涉嫌强行捆绑推广Google自身应用的“垄断”举报背后,都有微软的身影。老的“垄断者”走了,新的“垄断者”来了,可是有“垄断”能力的没有任何一家是欧洲的科技公司,欧洲的“消费者”经历的一切也都没改变。
它还说明了一件事:即有能力破坏“垄断”地位的,不是那些试图在“反垄断”的政府调查中获益的loser企业,而是真正有能力让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发生,或根本上改变一些商业规则的玩家。这也是为什么当微软成为Google涉嫌垄断的起诉者的时候,这个世界变得既荒诞又有趣的原因。而对欧盟来说,微软Windows捆绑IE它们不高兴,Google打破了桌面软件的围墙,欧洲人开始大量使用Google的在线工具和云端软件的时候,它们还不高兴;Windows搭售Office它们不高兴,Android手机内置Google自身的应用包它们还不高兴。它们高兴什么?
同样的道理在中国。即便没有有关部门对高通的调查,高通的日子也不是100%的舒服:台湾芯片公司联发科的“TurnKey”模式已经对高通在中低端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的控制力造成了挑战,以至于高通已经开始在中国和亚洲的一些市场开始推广“低价公板”的策略,用更灵活的价格和手法留住手机厂商与合作伙伴。这是自由商业竞争带来的变化,而不是“反垄断”反出来的糖果。更何况联发科的“TurnKey”模式将芯片、软件和硬件的诸多研发工序整合在一起,一旦其做大?是不是又有“垄断”的嫌疑?如果商业模式创新会导致“垄断”,那我们是要反商业模式创新,还是“反垄断”?
还是同理,就像有联发科在就不用担心高通的“垄断”一样;当小米出场,也根本就不用反三星的“垄断”。反过来,高通被“反垄断”的受益者也绝对不会是“龙芯”,微软被“反垄断”的受益者也绝不会是金山办公软件和中科红旗们——尽管这些公司做靠“反垄断”上位的梦已经10多年了。
因为在市场上,这样的事毕竟没发生过。愈反垄断,愈堕落。用欧盟经验“反垄断”的时候,谨记之。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