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项目,但同时也让我疑惑,为何它这么晚才来?
家庭装饰无需解释,家居艺术品的需求一直存在。市场近几年有过不少创业者从理念、技术、以及制度上的创新:
- Vango利用现实增强的方式,让用户在家里即感知艺术品在开发原创艺术品平台,以统一定价方式吸引更多开发者进来创作。
- 而另一家在线艺术品电商平台,TurningArt通过可视化交互方式,让用户以流派划分挑选大致风格,每月10美金的月费即可享受免费送货上门更换作品。
- 还有一种形式,定期与美术馆签约,缴纳版权费用,使用名作原画进行高保真扫描复制并出售复制品。
三种模式,实际为了解决艺术品市场某几个环节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版权、物流、替换成本。三者归为一点是则是艺术品价格高,创业者希望把价格拉低至平民化价格,让民众享受得起艺术。
前两者的共通点是挖掘民间原创艺术,往好处说是个性化的艺术,但真实的情况是艺术品电商的运营成本无法支撑名画版权费、品台影响力签不下名设计师——毕竟,名家之所以为名家,还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哪种方式,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艺术品品质的输出价值,作为生意无可厚非,但已经与创始人当初希望带领公众提高艺术欣赏力的初衷渐行渐远了,拿Vango为例,由于平台刻意压低价格,这也注定了无法吸引著名艺术家的加入。
今天我要说的是Electric Objects,一块电子屏幕,说到这里,大多数人认为并无新意,因为数年前已经有了电子相框,但Electric Objects实际上是一款搭载23寸荧幕,拥有1080P高清分辨率的防眩光电脑,之所以做成电脑,除了需要内置高清显卡以外,更多是基于Wi-Fi、蓝牙的传输的需要。
你也许猜到了。Electric Objects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更换作品,当你登陆它的在线商店或者走进线下的博物馆,只需点击作品下方的收藏键,家里的挂画随即焕然一新。
艺术是情绪化的映射,Electric Objects以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艺术品的更换,这种需求再实际不过,拿我自身体会而言,平时为了保持家里格调,会在客厅中间挂上一幅海耶斯代表作《吻》,但在情绪不佳的大部分时间,我宁愿墙上挂的是Monica bellucci的裸照。这种情绪的变化的频率,即便是TuringArt答应不限次数更换作品也无法满足,更何况后者还会产生额外的物流成本。
任何一种模式的创新,或多或少会涉及到流通环节的改进,Electric Objects节省的不仅仅是物流成本,即便是馆藏作品,团队也可以通过购买数字版权的方式与机构合作,这同时避免了复制作品时损坏原作以及印刷品色彩还原度失真带来的困难,更重要的是,Electric Objects灵活付费的方式可以让公司与艺术机构有更高的议价空间,这才是把艺术带进平常百姓家的做法。
另一方面,Electric Objects的呈现方式决定了它可以涵盖上文提到的几种艺术品电商的门类,平台同样是开放给艺术创作者,同时由于电子产品的特性,它甚至支持动态图像的开发。目前Electric Objects的合作机构,既包括了New York Public Library, The Boston Globe这类的实体出版机构,也有Behance, Giphy, Digg等新兴设计师社区构建生态圈,走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全凭你心意。
Electric Objects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团队更重视互联网上已有的图片资源,用创始人Jake Levine的理解来表述,网络上可以找到的作品比画廊和美术馆的多太多了,因此Electric Objects不会拘泥于线下的资源。或许有人会说问,这与在显示器或移动设备上显示一张图片有何区别?——本质上没区别。但正因为那是你的电脑和笔记本,你不会一直把它当画布用,Jake Levine制作产品的另一个初衷,便是要把人们从电视、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中解脱出来:工作的工具用于工作,看图片YY这种事情,还是留给Electric Objects吧。
无需强调,Electric Objects会基于平板电脑的形式做不少改良,比如用高分辨率、高对比度低炫光的屏幕,液晶产业产能过剩的今天,开发一款适用于呈现艺术品的屏幕并非难事,从图片上看到的效果,Electric Objects的色彩还原度无明显差异,用户可以选择黑白两种颜色的画框,而背面已有的挂钩实际使用起来与挂起一张油画没有两样。产品的受众接受度,也可以从Kickstarter上线25天筹得200万元可见一斑。
相信团队接下来的工作,依然是从外观尺寸、屏幕材质上改进,Electric Objects预售价299美元,正式售价499,2015年5月出货。倘若他日量产成本能下一台阶,相信无论家用还是商用场景,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