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硅谷

对话HBO《硅谷》制片人:这部神剧是怎么还原真实硅谷的

身在硅谷的程序员和创业者们,下一季可能会被黑得更惨…

光谱

发布于 2017年12月19日

本文转载自硅星人(微信号:guixingren123)

以下文字可能包括对《硅谷》第四季和第五季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2017 年的六月底,HBO 讽刺幽默剧《硅谷》第四季正式完结。

Richard、Dinesh 和 Gilfoyle 三人将公司年代久远的服务器「Anton」装上货车,送到斯坦福大学联网,在上班前重新上线客户的数据,结果三个蠢蛋全部忘记关车门,导致可怜的 Anton 散落一地……

魔笛手 (Pied Piper) 这家公司几度伟大,终于将以丢失全部数据、失去最大客户的惨剧而告终,居然又掉进了编剧创造的又一个脑洞,神奇般焕然新生……

因为之前和杨贱 (Jian Yang) 斗气,Gilfoyle 把公司的代码传到了杨贱的智能冰箱里,结果意外导致市面上所有同型号的冰箱全部把这些代码当成了固件更新。不但 Anton 的遗志——魔笛手客户的所有数据得以保存,Gilfoyle 还把成千上万台智能冰箱变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肉鸡」网络……

这次意外也证明了 Richard 的理念可行,公司立刻吸引到了大量融资。亦敌亦友的 Gavin 重掌互利公司 (Hooli),并向魔笛手发出收购邀约,却被果断拒绝。Richard 的斗志熊熊燃烧,他坚信魔笛手掌握着互联网的未来,将会成为一家比互利还大的公司。

看完这一季,特别是身在硅谷的程序员和创业者们,肯定感觉自己的群体又被黑了……但又不得不说,这部剧的确拍的比较到位,被黑也值了~

  1. 这些业内人士已经司空见惯,在剧中却又显得无比滑稽的剧情,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 为什么现实中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热词一波接一波,《硅谷》却只围绕着「压缩」这个听起来一点都不性感的技术,讲了足足 4 年?
  3. 在《硅谷》剧中,各种业内梗层出不穷,比如空格 vs Tab 的永恒战争,制作团队又如何确保业内人士和普通观众都能够理解?

我们请来了 Jonathan Dotan——为了这部剧未曾停歇,从第一季忙到第四季的幕后英雄。Dotan 担任整部片子科技顾问制片人,负责在主创团队和科技业内人士之间架设桥梁,确保片子不仅准确还原科技、创投圈糟糕滑稽的真相,还让非科技业内的观众也能笑到捧腹,是这部剧的一个关键存在。

为什么选择「压缩」作为技术主线?

跟时下最流行的技术趋势相比,压缩 (compression) 看起来是不怎么性感,「在我印象里,计算机压缩技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没有颠覆性的突破了。」Dotan 告诉硅星人(微信号:guixingren123)。

他指出,通常压缩技术的思路,简单来说就两种,要么由上至下,要么由下至上,没有别的办法,这也是为什么压缩技术很久都没有创新。而团队里的一个编剧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从中间出去」?

这件事编剧说了不算,必须找专家。他们找来了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压缩方面的专家 Tsachy Weissman。结果没想到,教授看完了,还真觉得编剧的想法可行……

这样,才有了几个主角一边「开车」一边想出来的 middle-out 压缩算法。

和很多科技/科幻影视作品不同,《硅谷》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一件事:剧中所提出和涉及的所有技术,必须是在现实中可验证可实现的。

由此,很多观众养成了在片中找 bug 的习惯:观察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主角们电脑上贴的纸条,上面一定是真正的数学公式,或者和剧情有关的备忘。

在 middle-out 压缩算法——魔笛手的核心科技上也是如此。Weissman 教授为了配合剧情,还真的提出了一个评价压缩效果的分数 Weissman score。去年,网盘公司 Dropbox 还在一篇博客里用到了 Weissman score 来解释他们的后端压缩技术。

科技越来越发达,世界上的数据量越来越多,而且增速前所未有的快。「这么多的数据该怎样处理?此时,压缩就从一个很古典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很现代,而且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了。」Dotan 说。

 

连 Richard 都开始违法乱纪了……下一季的主旋律会是「黑化」嘛?

Richard 在第三季做了一件令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事:发现 Jared 利用印度的「点击农场」搞用户量造假时却没有制止。

而在第四季,Richard 干脆跑到 Hooli-Con 上,用近乎于「伪基站」的手法安装应用,在计划败露后还打算黑进斯坦福的机房挽救公司,可以说正人君子的人设完全崩塌……

再看看我们现实中的科技行业:有人用数字加密货币骗钱,也有 Uber 盗窃机密资料,还有 Theranos、Juicero 等经典的骗钱事件……可以说,硅谷的黑暗面越来越明显,甚至大有取代光明面,让「改变世界」这件事彻底道德破产的趋势……

那么,《硅谷》第五季的主题,会是「黑化」吗?

Dotan 很机智地揭穿了硅星人勾引他剧透的企图……

他指出 Richard 黑化这件事,恰好是创始人和 CEO 们总在面临着艰难抉择,经常要做出最艰难决定的真实写照。

「Richard 的确有这样的趋势。但如果你结合剧情看,为了公司和产品,他的原则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可扭曲的。可真到了紧要关头,比如他要在投资合同上签字,意味着欺骗投资人时,他又退缩了,」Dotan 告诉硅星人(微信号:guixingren123),他认为角色们的观念可以改变,但红线没有突破。

不仅仅是 Richard,其实 Jared 作为那次「点击农场事件」的罪魁祸首,也扭曲了自己的原则。但在第四季末尾,Jared 不愿意看到 Richard 一步一步坠入黑暗面,用离职的方式试图让他清醒。

再比如公司的后端工程师 Gilfolye,每天羞辱 Dinesh,给团队其他人泼冷水。虽然看起来是个团队毒瘤,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绝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哪怕是用撞大运的方式,就像第四季的大结局那样……

对于制片人,自己创作的剧集、里面的角色,就像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部剧已经四年了,角色们肯定都有了不小的成长,但我也很欣慰地看到,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

 

有没有因为恶搞大佬太狠,被人找上门?

另外一件《硅谷》忠实观众最爱做的事情:研究角色的原型究竟是谁。

比如接替 Gavin 担任互利公司 CEO 的 Jack Barker,执迷于过时的科技概念和俗套的成功学……其原型被广泛认为是微软前 CEO 鲍尔默; 因演员去世而离开了剧组的投资人 Peter Gregory,生前鼓励年轻人退学创业,跟 Peter Thiel 神似。

不过在还原大佬们的同时,毕竟《硅谷》是一部讽刺幽默剧,吐槽恶搞这些大佬才是正经事。

结果,大佬们对于被放到《硅谷》里并没有什么意见。Dotan 告诉硅星人,有些大佬反而会主动找到他们,申请被放到剧中,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角色,哪怕只出现两秒钟……

「第一季那会儿,我们想跟科技公司高层接触还比较难,于是决定对大佬们的吐槽还是克制一点。等到拍第二季时就反过来了,,突然冒出来好多人找我们,所有人都在给我们打电话。」Dotan 回忆起了当年的盛况。

相应地,剧组也开足火力,加强了对大佬们的吐槽。比如著名的「3 Comma Club」(十亿俱乐部)成员 Russ Hanneman,这个形象在剧中满嘴脏话口无遮拦,衬衫开的扣子比系上的多,开着一辆橙色的麦克拉伦,对 Richard 教育个不停,还随地大小便……这可能是继 Gavin 之后剧中第一个比较主要的反面角色,而且贱到几乎没有半点正面形象在里面(不像 Gavin)。

很多业内人士都猜测,这个角色整合了马克·库班(NBA 小牛队老板)、Sean Parker(Napster 创始人、Facebook 早期总裁)和 Chris Sacca(风险投资人)等人的性格,足以成为科技圈的殿堂级烂人……

回到现实中,这些自己找上门的科技从业者,《硅谷》剧组也没有浪费,而是把他们凑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人数超过 200 人的真·业内人士顾问团队。

制片人和编剧跟这些顾问们反复交流沟通,一起设计角色。

至于角色,如果说第一季的主要角色们,其人格显得太过于「普遍」,那么越到后面几季,你越能看出他们逐渐丰满了起来。即便是只客串一两集的角色,都有着丰满独特的人格——形成的效果是:你总觉得这角色,绝对是在恶搞某位,但又不能完全确定是哪位大佬……

做了 4 季下来,Dotan 发现,他们吐槽的越狠,业内人士反而越喜欢看:

记得我们请来 Dick Costolo(硅星人注:Twitter 前 CEO)顾问,有这么一天,他跟所有编剧都在一个屋子里。有个编剧突然问他,「我们这样是不是太狠了?」「千万别担心,真实情况比这狠多了……」Dick 说,「你们已经对(这些人)很仁慈了。」

 

《硅谷》里的梗都太老了,也没吐槽最新的科技趋势。这部剧是不是反潮流?

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这部剧里,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VR、自动驾驶等时下最流行的科技趋势的谈及的确相当之少。而且恶搞的对象和幽默的包袱也都没有瞄准这些新概念,而更多出现在一些没有时代限制的梗,比如服务器因为没交网费而 down 掉,或者 Space vs Tabs 之类的。

这同样是顾问团队的功劳。《硅谷》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剧情在业内人士看来足够真实,同时也保证在戏剧上的冲突感和讽刺意味,从而让普通观众也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科技圈子里已经司空见惯的剧情和梗,能够让所有人都为之捧腹。

Dotan 指出,其实 Richard 和女朋友关于 Space vs Tabs 的争论,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其实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这个梗的本质是:在生活中相互依赖或者工作中是同事的两个人,发现了彼此在一些最细微、其实最无所谓的细节上有着天壤之别。比如你发现了他竟然生吃大蒜,他无法理解你为什么刷牙前要把沾着牙膏的牙刷在杯子里涮一下——所有那些无法解释的小习惯。一旦发现习惯上的不同,那种心底的毛躁是无法抑制的……足以让两个人在十秒钟内就大吵起来。

这也是主创团队胆敢把 Space vs Tabs 这个相当「业内」的梗,公然放在剧中大书特书的原因。当然,为了满足业内人士(特别是 Space 党),这段争论以 Richard 下楼时因为跳了太多级,直接摔下楼梯而告终……

但是 Dotan 也想要澄清:《硅谷》真的不是反潮流趋势……

「我们也有用最新的技术啊,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这不就是一个最新的领域嘛。」

硅星人立刻懂了,真粉应该也明白了,他说的是杨贱的 Not Hotdog。

「Not Hotdog 可能是世界上最没用的 app,但它足够好笑,」Dotan 说。于是主创团队没有费劲解释机器学习到底是什么,而是直接把这个 app 套进了一个成人级但老少咸宜的性暗示梗里:杨贱铁了心要做出一个能识别到底是不是热狗的「食物版 Shazam」(硅星人注:一个听歌辨曲的 app),被所有人鄙视,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能够稳定测出长条肉状物体的 Not Hotdog 会成为社交平台「鉴黄」的利器……

恐怕在第一季杨贱首次出现时,没有一个观众,甚至主创团队都没有想过,几年之后,杨贱会因为一个无聊的 app,成为所有主要角色中唯一一个卖掉公司财务自由的人生赢家……

Dotan 告诉硅星人(微信号:guixingren123),有一句话能特别准确地概括《硅谷》这部剧的真正意图:

「用最前沿的科技,讲最蠢的笑话。」

 

一些是剧透也不是剧透的其它分享

性骚扰:最近半年,性骚扰成为了整个美国社会的一个巨大的议题。科技圈也不例外,已经有多位知名投资人、科技大佬因过去不堪的行为主动或被迫淡出。如此重要的事件,在《硅谷》的第五季里会否提及?

Dotan 说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个角色就是第二季里魔笛手的第一个外部员工,Carla Walton。她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工程师,就连目空天下的 Gilfoyle 都要敬她三分,「我对她的一句台词印象特别深刻,『我不是一名女工程师,我就是一名工程师。』」

他告诉硅星人,目前他无法对第五季的剧情做出评论,但表示在性骚扰、性别多元化的议题上,第五季「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惊喜。」

更多出现中国元素:

《硅谷》的片头动画一直是粉丝们仔细分析和品味的对象,特别是第四季中滴滴的气球突然出现并快速飞走,留下 Uber 和 Lyft 在原地碰撞,颇有隐喻的意味。新一季中,会否出现更多中国公司或华人形象?

据 Dotan 透露,每到构思片头的时候,两位联合制片人 Mike Judge 和 Alec Berg 都会关在屋子里,整理归纳最近一段时间的科技趋势,从中汲取灵感。「我们第一季的时候,贝佐斯在富豪榜才排三十几名,现在他的资产都超过一千亿了……时间过的真快啊!」

相应地,现实世界的科技圈里发生的事情,比如公司和科技趋势的潮起潮落,不仅在片头中,在正片里也会有所体现。

「你看看,世界上的独角兽公司里面,中国占了多大的比例?这是一个没办法忽视的现实。另外,杨贱可是全片唯一一个赚到大钱的人!他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对整部剧增光添彩的角色……嗯,暂时只能说这么多了。希望大家关注 HBO 的鼎级剧场,明年第五季走着瞧」

(鼎级剧场是 HBO 在中国大陆上线的付费订阅服务,可以无限制点播 HBO 的多部热剧,包括 《硅谷》的第四季、《西部世界》、《权力的游戏》等。)

 

本文转载自硅星人(微信号:guixingren123)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硅谷」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硅谷」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光谱

品驾 高级主笔,关注汽车相关前沿技术和产业链。原品玩硅谷主笔。欢迎联系我交流行业信息,分享新闻线索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