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观察者们“目光如炬”地发现了一个新的金矿——印度。扎堆的远见卓识者都愿意相信,印度“像是五年前的中国,无数的机会等待被发掘”。
在中国确实成为在生态系统的繁荣程度和活跃程度上都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移动互联网科技创业基地之后,对“后进国家”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上的期许,也变得慷慨起来。比起对美国和欧洲的科技公司,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观察家们对这些“后进国家”的国际主义情怀也更容易温柔地泛滥。对临近中国、人口规模庞大的印度亦是如此。
在乐观主义者看来,支撑“印度移动互联网金矿论”两大基础论据分别是:1)印度有仅次于中国的人口规模(人口红利);2)印度智能手机保有量正在飞速发展,且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出货地。
让我们看看真实的情况:
从人口基数推导市场规模并不靠谱,1842年从英国本土往广州输送钢琴的曼彻斯特商人最清楚:欣喜若狂的英国人最终发现,原来想象中的钢琴市场在大清帝国并不存在。而“中国市场规模论”在硅谷的互联网公司那里已经被证明行不通了。
庞大的人口并不必然意味着庞大的市场,还要考察其经济结构、阶层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在这个深受种姓制度割裂的国家,30%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按照IMF预测数据,印度2013年人均GDP仍只有1500美元左右,不仅远不及于中国同期的6747美元,而且只约等于“5年前的中国”人均GDP的1/3。另外印度GDP的增长曲线依然十分和缓,从预期来看,再给印度5年时间,其人均GDP依然无法赶上中国2008年的水准。
不要只看“金砖四国”名头,就轻率地拿中国情况来想象印度。要知道印度的人均GDP,还排在大量非洲国家的后面。当人口规模背后没有人均GDP的明显增长势头,背后的基础设施完善和单一用户消费动力从何而来?“一个印度”与“10个埃塞俄比亚”会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再看看有关印度的“智能手机引爆论”:
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确实正在飞速成长,它已经成为全球除美国和中国之外第三大智能手机市场。然而2014年Q1印度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仍不及同期中国出货量的一半,而且印度市场目前功能机出货仍占据绝对优势。这与中国当下的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
同时,印度市场智能手机出货中的78%是价格低于200美元的“万元卢比机”(200美元折合12234印度卢比)——不同于中国已经出现小米这样的价格相对便宜但配置、设计与竞价比优势明显的新型智能手机玩家,印度这些“万元卢比机”普遍运行着陈旧的低版本Android,其中不乏Android 2.x——即便是这样,在中国看起来已经比较廉价的“万元卢比”价格在印度仍是人们普遍消费不起的价格。更糟糕的是印度落后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多家电信运营商之间势力均衡,同时受限于联邦制度和地区差异,2G网络仍是主流,3G网络仍非常落后,4G仅仅是一个传说。
当然,现状的落后也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市场”,但作为中国的投资者或科技公司,你是投入的财力和资源去改变印度的基础设施与消费习惯,还是愿意有一个“成熟”的市场,切准一个姿势直接杀进去?
你可能会提到中国手机浏览器平台UC在印度的成功。但UC在2010年之前是一家“史前移动互联网公司”,靠的是诺基亚和Symbian系统起家。“对付恶劣的硬件和网络条件”是这家公司一开始要为用户解决的问题,所以印度成了UC“旧业务”的存量市场。如果拿UC今天在中国的移动搜索和游戏流量分发等业务拿到印度,恐怕也不见得靠谱。
再看看通常被验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消费普及程度的电子商务市场。小米选择的合作伙伴、日前刚进行过10亿美元融资的Flipkart被称为“印度的亚马逊”,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妨称呼其为“印度的京东”。但印度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总交易额目前只有约130亿美元的规模,不及阿里巴巴一家年交易额的1/20。
除了人均GDP、移动设备增量和电商发展水平这些比较容易对比的项目外,印度比起中国当下甚至比起5年前的中国,最缺乏的是繁荣的互联网创投市场和生态体系。而这才是最致命的缺陷。
虽然有大量印度裔在硅谷担任高管,但印度本身并没有一个蓬勃的互联网创业生态。那些在硅谷担任顶级工程师和公司高管的印度出生的信息技术产业精英,“回流”和“反哺”其出生地市场的愿望远没有从在美国长期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信息技术精英强烈。2009年中国本土之所以能够涌现出大批移动互联网公司,在于从1998年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浪潮开始,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生态就在不断成型,这个生态中有成功的连续创业者、VC、天使投资人创业公司、成熟的互联网大公司……而在印度,这样的积累和生态体系和是缺位的,在这片创业荒漠上,屹立着凤毛麟角的几家大型IT外包服务商。而创业者最需要的早期天使投资人、早期风险投资机构和孵化机构,在这里却并没有真正存在。
如果印度自身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和大量的创业公司,那中国互联网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就靠谱得多,你可以找到精通本地市场的人才,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培育市场。但现实是印度的创业生态不仅无法和硅谷和北京相比,甚至还没有越南成熟。如果中国公司想靠自己进入这片市场,你要面对只有30%的人口讲你还未必听得懂的英语的“潜在用户”、更低效的印度政府办事机构、随时会断电的办公室和机房、满大街时断时续的2G网络,还有按照技术外包公司需要的模子培养起来的真“码农”而非有创造力的软件工程师……
不同于美国和欧洲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面对数亿智能手机用户、普遍的3G网络、相对成熟的人才输送和流动体系、大规模的中国本土合作伙伴,你可能最需要做的是如何改变自己——从了解用户、学会与本地合作伙伴沟通,以及文化适应等等。但当人们带着自己既有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进入印度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改变印度”可能比“改变自己”迫切得多。另外,如果你做的是移动电商、打车应用、个性化旅行推荐、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话,印度离你的未来可能更远。但如果你曾经是WAP网站开发者、Symbian阅读器服务商、SP或运营商暗扣费的营销高手,或许你还真可以到当下的印度试试。
题图来自Blouin News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