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崔恺,前TMT创业者,现在浦发硅谷银行为创始人做融资引荐和资源对接,PingWest客座作者,业余经营公众号创业老兵(startupveteran)。欢迎关注作者的微博:@崔恺Shawn,个人微信:204749105 ,及内容原创,圈子靠谱的微信公众号:创业老兵(startupveteran)。
在阅读本文之前,您也许应该先读一下第一篇:《我的互联网地产论(一):阿里、腾讯和万达一样,它们都是房地产公司》
以下是正文:
继续下文之前,先谈谈为什么要写这类文章。一个简单又公平的问题:OK,你提出了这么个视角或理论,SO what?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互联网的视角,多此一个视角的意义在哪里?
简单的说,这是一个从基本事实出发(down to fundamental truth)思考互联网创业和投资逻辑的尝试,即所谓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的个人尝试。这一尝试基于以下几个基本事实:
人类活动存在着时空意义上的发生地或者说介质(Medium);
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活动在时空意义上的发生地开始从物理介质向信息介质/互联网介质迁移(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的日常活动已接入网络);
这种迁移是一种结构性转变(Structural Transition);
结构性转变(StructuralTransition)会带来生产或生活方式的重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继而引发整体及细分市场的结构性增量。
结构性增量是寻找创业和投资机会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以中国过去30年内引发并持续驱动巨大市场增量的因素为例:无论是改革初期的制度红利(原来不让做的现在让做了)、人口红利(原来没消费的人现在消费了),还是如今依然如火如荼的技术升级(原来做不到的现在做到了)、产业升级(原来需要的生产条件现在不需要了)、消费升级(原来不想花的钱现在想花了),在本质上都是人类活动的社会系统或经济系统在结构层面上的转变(Transition)——生产或生活方式的重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所引发的结构性市场增量。
因此,互联网的地产视角,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活动发生地”视角。这一视角的基本意义在于1)发生地和发生地迁移过程本身具备特定的属性和规律;2)对于这些属性和规律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洞察结构性增量的来源、驱动力和时间点。
好了,我们继续。
新地产红利
类似于现实世界中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程,介质系统视角之下的互联网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红利。地产资源的价值来自于其上和周边的人类活动;地产资源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人类活动发生地资源。而随着人类活动发生地的迁移,在原来有限的物理空间之外,诞生了新的人类活动发生地资源,这就是介质系统意义上的新地产红利。
既然是资源,就一定具有稀缺性。互联网地产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其上所承载人类活动的多少——有多少用户在相应的产品平台上投入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事情?他们是否彼此自发的产生新的活动?他们是否也带动了其他人(比如朋友和家人)向这些平台的迁移?随着一个平台上人类活动的增多,平台本身作为地产资源的价值也必然水涨船高(所谓的“经济越发展,土地越金贵”)。就这一点来说,社交类平台的先天优势是巨大的——人们在居住场所(Residential Place)投入的时间往往更多、粘性更强*,活动的类型、场景和方式往往更加多元和灵活,围绕居住地生活半径所形成的商圈逻辑也顺理成章——如此一来地产资源的经济价值自然很高。当然,作为住宅地产开发商,是否具备提供运营管理、商圈开发,以及各种进一步增值服务等这些次级开发商甚至是商业地产商的能力,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介质系统的迁移和载体的演变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史,人类活动向这个全新介质系统的迁移只是刚刚开始,却似乎已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桌面系统+客户端阶段,浏览器+网址阶段,以及云+移动OS+App阶段(大型机时代啥的咱就不往里统计了)。然而,仔细分辨之后会发现,这种演变的实质更多是介质系统之上的载体(Vehicle)演变而非介质系统本身的演变——继续前文中以交通为例:互联网本身类似于地面或天空等交通介质(Medium),桌面系统、客户端、浏览器、网址、移动OS、App则类似于车辆和飞行器等交通载体(Vehicle)——互联网作为介质系统的属性虽然在不断被发现(Being Discovered)、不断被完善(Being Completed),却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Stability)、一致性(Consistency)、相关性(Coherency)和延续性(Continuity)。而载体的演变却未必是这样。从创业和投资的角度上来看,对于介质系统的迁移和其上载体的演变(后者几乎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拆迁红利)这两个正在并行发生的巨量级结构性转变的解读、思考两者的维度、其所影响的范围和适合参与的方式,都将是不尽相同的。
载体的演变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和解读互联网的演化过程至关重要。如果做个简单的追溯,我们可以回顾并看到人类活动随着介质系统的迁移和载体的演变——从“桌面系统+客户端”(曾经的居住场所)和“浏览器+网址”(曾经的交通场所)到现在的“云+移动OS+App(当前的居住场所)+应用市场(当前的交通场所)”——账户体系作为实质意义上的活动场所,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还可以看到,类似阿里巴巴这样及早预见到介质系统迁移所产生的新地产红利且有能力实施早期开发,将“生地”变成“熟地”的一级开发商/二级开发商们**,一方面勤勤恳恳的完成了包括市场结构、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在内的交易模式及其他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处以阿里巴巴为例,对应商业地产类基础设施;关于交易模式的详解请参看旧文《为什么说优秀的O2O类公司都是在做交易》),一方面培养交易各方的行为习惯,一点点的推动和促进着交易活动向新介质系统的迁移。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载体演变的一阵阵浪潮中,机智的中国人民如何一次次创造性的通过破解版操作系统、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极速浏览器、网址导航、定制ROM和第三方市场这样的产品形态,在交互层上(按照数据层/逻辑层/应用层/交互层四层网络结构划分)四两拨千斤的完成了对于各阶段载体的全面接管——且这样的接管完全是基于对用户的更深度理解——对用户痛点的更精准把握和对用户关系的更近距离追求——比如昨日的番茄花园、hao123、360安全卫士,再到今天的MIUI。
话说,优化OS深度接管用户这件事今天难道就只有雷布斯先生的小米一家能干成了么?
------------------未完待续------------------
期待您的任何反馈与吐槽。内什么,或黑或蜜,亦黑亦蜜,不黑不蜜都随意——还是那句老话,您可千万别客气。
*关于社交平台的粘性更强这个观点,或许有人会认为开心网是个反例,但事实上类似的平台一旦在定位的把控上使得游戏、广告、电商等增值属性喧宾夺主,而不是持续沉淀和加强关系以强化平台的社交属性,用户头脑中“社交平台”的定位就会发生改变,是否继续“入住”也就随之存疑。说到底,生活社区和游乐场在商业模式与客户终身价值上还是有云泥之别的。
**在实际的房地产开发中,政府是真正的一级开发商。互联网领域的一级开发也有政府的影子,比如三大运营商,但Google、苹果、Facebook以及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的开始扮演一级开发商的角色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其中的政治含义其实也颇为值得玩味。
题图来自 Shutterstock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