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崔恺,前TMT创业者,现在浦发硅谷银行为创始人做融资引荐和资源对接,PingWest客座作者,业余经营公众号创业老兵(startupveteran)。欢迎关注作者的微博:@崔恺Shawn,个人微信:204749105 ,及内容原创,圈子靠谱的微信公众号:创业老兵(startupveteran)。
在阅读本文之前,建议先阅读:
《我的互联网地产论(一):阿里、腾讯和万达一样,它们都是房地产公司》
《我的互联网地产论(三):摆脱定见,寻找移动互联网的原生机会》
新介质的新属性
若要探讨互联网介质的新属性,首先要对“互联网作为介质(Internetas Medium)”这一逻辑框架做进一步的解释,或者说结构描述(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又力求陈述严谨,下文内容概念很多且较枯燥,向各位提前预警及致歉):
1) 在此系列的探讨中,我们将“承载了人类活动的互联网介质”描述为一个五层的垂直结构:基础层(Infrastructure Layer),数据层(Data Layer),逻辑层(Logic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和交互层(Controller Layer)(此处参考了OSI网络七层结构,及InVision App, Inc.公司CTO Ben Nadel关于应用架构的文章,并将包括物理层在内的OSI网络七层结构合并描述为基础层)。
2) 后续关于互联网介质属性的探讨均基于一个简单的认识:互联网介质的属性来自于不同的结构层级,由于各个结构层级的逻辑次序不同,介质属性的逻辑次序也将相应的有所不同。
因此,基于以上逻辑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互联网作为人类活动的新介质,将至少存在着原生(Primary)和次生(Secondary)两个属性层级——原生(Primary)的介质属性更多来自于“介质的底层结构”,而次生(Secondary)乃至衍生(Derivative)的属性则更多来自于“与人类活动距离更近,交互更多的结构层级”。尽管,次生及衍生属性对于人类活动、商业模式和经济现象的影响其实更为直接,要得到对于互联网介质新属性的系统化认识,却还是要从作为一切互联网介质属性的基础,也最能反映互联网介质本质的两个原生属性(Primary Attributes)开始(对此处逻辑过程不感兴趣的童鞋可跳过以下铺垫直接阅读次生属性的内容):
互联网介质原生属性之一,信息化(Informationalized)
互联网介质的第一个原生属性就是介质间人类活动的全面信息化(Informationalized)。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存在”以及其“相互间的互动”,在互联网介质之中几乎都被赋予了时间、空间,以及其余各种属性和维度上的信息化识别与坐标。这些识别和坐标所构成的信息网格(Information Grid),不仅对于对象本身做出了信息化的描述,也更描述出了对象之间种种前所未有或是隐而未现的相关性。概括来说,互联网介质信息化的属性很大程度上改变的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交互对象(Subject)、交互方式(Model),以及与交互对象之间的时空关系(Relationship)。随着海量的信息可以被永久存储,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拥有信息的价值大大降低,信息接入、检索、分析、组织、处理、传播、交互的作用和能力被充分的扩展与增强。人与信息,人与人,人与物的交互不仅在内容、方式和维度上变得越来越多元和立体,并且因着信息介质本身所特有的时空属性而变得越来越随时随地。
互联网介质原生属性之二,网络化(Networked)
互联网介质的第二个原生属性就是网络化(Networked)。由于互联网“连接一切(Connectivity)”的技术属性以及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总体架构,互联网介质上的所有活动在结构层面上都是网络化联接的——也就是说,互联网上的各种人类活动都遵循着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许多已被广泛识别的互联网经济现象,比如先发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比如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背后其实都是网络化这一原生介质属性在发生根本作用。实际上,我们之所以会将“信息化”和“网络化”这两种属性称之为互联网介质的原生属性(Primary Attributes),就是因为我们随后所要探讨的互联网介质的其他种种属性,在本质上都与这两种属性密切相关——源于这两种属性或是由这两种属性所催生。
互联网介质的次生属性
提起互联网的属性,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技术属性。然而技术属性本身却不足以构成系统性的经济价值。从经济学视角上说,商业模式的核心就在于交易模式(关于交易模式的具体探讨请参看旧文【为什么说优秀的O2O类公司都是在做交易】)。互联网介质属性对于各种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或许是由产品模式开始的,是由用户行为和用户关系开始的,是由运营或推广逻辑开始的;但系统性经济价值乃至结构性市场增量的产生,却一定始于其对交易模式的影响乃至重构(注:“交易”一词在此系列文中均指的是产品或服务合约的达成和权利的转移,而与是否发生支付行为无关。例如:用户下载一款免费app,同意开发商所提出的隐私和使用条款,建立合约关系并授权其获得自己信息化的身份识别、各种属性、关系及行为活动记录等等,从而得以激活app获得其使用权和各种相关服务,这在本质上就是一次交易)。
互联网介质次生属性之一,应用层经济(Application Layer Economy)
在互联网介质信息化、网络化的原生属性影响之下,商业模式的各种业务单元、职能、流程、关系和结构正在越来越多的被数据化(Data-enabled)、应用化(Application-enabled)和API化(API-enabled)。商业主体的内部和商业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介质的应用层网络(Application Layer Network)层面上通过各种“可编程的接入(Programmable Access)”而非以往人工化的方式,去设计商业逻辑、构造业务单元、管理业务数据、建立业务关系、组织数据交换、实现资源共享,为商业主体内部职能之间,以及外部伙伴彼此间的生态链上下游和最终的服务对象提供更高的交易价值、更低的交易成本和较低的交易风险,成为彼此交易模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形成一个个崭新的经济生态系统——这就是互联网介质意义上的应用层经济(Application Layer Economy)。
随着互联网介质在结构上的逐步稳定和完善,介质中的商业模式正开始越来越有意识的围绕应用层网络来建设自己的业务体系、组织结构和合作生态(比如前文中曾提到过的信息化地产资源——账户体系,就是用户关系和用户交易在应用层的构建),应用层网络作为“交易的实际发生地(Place of Transaction)”和“经济价值的实际发生地(Place of Economic Value)”——也就是交易模式重构的实际发生地,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而这也正是去理解和界定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首要和关键维度——交易和经济价值产生于线上而非线下。
正是基于这样系统边界的界定,那些由物理介质迁移至互联网介质中“此消彼长”的市场增量,才可以被名正言顺的描述为系统内的“增量”。而“应用层经济”这一介质属性,也必然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成为互联网经济中结构性市场增量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因此,熟悉互联网介质的应用层结构和已有生态,有意识的围绕应用层网络进行商业模式建构或重构,将是每一个希望在互联网经济中有所作为的企业所必须进行的战略级思考与长期规划。实际上,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的开放平台策略,恐怕很难被简单的解读成共赢合作高姿态的驱使,也并非仅适用于狭义的互联网行业,而已然是未来的经济条件下,所有行业和企业面对着互联网介质的日趋渗透,在应用层经济生态规律中去把握市场增量所必须做出的选择。
------------------未完待续------------------
感谢阅读。订阅更多老兵原创及推荐内容请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创业老兵”关注我们。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转载自创业老兵,(ID: startupveteran)。所有文章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配图来自互联网及编辑处理。
题图来自Shutterstock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