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崔恺,前TMT创业者,现在浦发硅谷银行为创始人做融资引荐和资源对接,PingWest客座作者,业余经营公众号创业老兵(startupveteran)。欢迎关注作者的微博:@崔恺Shawn,个人微信:204749105 ,及内容原创,圈子靠谱的微信公众号:创业老兵(startupveteran)。
在阅读本文之前,建议先阅读:
《我的互联网地产论(一):阿里、腾讯和万达一样,它们都是房地产公司》
《我的互联网地产论(三):摆脱定见,寻找移动互联网的原生机会》
《我的互联网地产论(四):交易和经济价值产生于线上而非线下》
以下是正文:
互联网介质次生属性之二,全面解绑(Total Unbundling)
除了应用层经济(Application Layer Economy),另一个对商业模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互联网介质属性就是——全面解绑(Total Unbundling)——人类活动由物理介质向互联网信息化、网络化介质结构的迁移,一方面大大的拓宽了市场的时空边界,提升了市场的总体交易能力,也带来了驱动深度分工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市场需求、业务单元、职能、流程、关系、结构等等,也在新的介质条件中产生了基于全新逻辑体系而被解构、被重组、被重构的各种可能性,并进而影响到整条价值链的重新分配和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重塑。这样的趋势在互联网硬件网络、数据层和逻辑层基础设施,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之后变得越来越显著。互联网介质之上的单元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per Unit)和交易价值(Value of Transactions)越来越高,单元交易的颗粒度越来越细,交易主体的规模越来越小、门槛越来越低,交易内容越来越聚焦,交易方式越来越精简直接,交易流程和周期越来越短,交易定价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多的细分需求、细分的产品和服务、细分的业务职能、生产和交付的细分环节,从传统的产业生态和业务模式中被拆解剥离出来,并如同一颗颗包含生机的种子一般,在互联网介质的土壤中生长和联接出一片全新的生态和全新的市场增量。
以最近一两年里愈演愈烈的共享经济为例。这些自WEB2.0时代就曾风靡一时的商业设想时至今日才真正兴起,原因就在于此前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配置和人类活动向新介质的迁移进程,并未发展到足以催生已有业务模式和产业生态的“全面解绑”。事实上,一些如今被奉为理所当然的“先进思想”甚至是“至理真经”,比如极简设计,比如一针捅破天,比如去中心化,比如分布式运营,比如长尾效应,比如P2P等等从概念到实践的完成,其实只有在用户需求的颗粒度足够细、企业业务单元(生产、运营、推广、交付、组织、管理的最小单元)的颗粒度足够小的条件下才足以成立并形成气候。然而,这些必要的条件显然无法在各种基于物理介质所建立起的传统业态模式中被规模化的创造出来。换句话说,并非是那些貌似先进的理念催生了互联网新经济,也并非是新生代创业者比前辈们更聪明,而是时至互联网硬件网络、数据层和逻辑层基础设施、移动智能终端等条件达到规模化普及的今天,新介质系统的众多属性(而且未必就是全部)已开始全面成熟。
互联网介质次生属性之三,节点增强(Peer Enablement)
互联网介质“网络化”属性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结构基本由节点(Node)和链路(Tie)两部分组成。由于全面解绑(Total Unbundling)这一介质属性的存在,每个节点的背后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节点之间在功能意义上都是一种对等关系(Peer to Peer Relationship)。“节点能力”的强弱,必然会对介质上的人类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链路的强弱应当也会对介质属性产生影响,但暂时没想明白)。
作为同样由于智能终端的普及才得以日趋显现的互联网介质属性,节点增强(Peer Enablement)与全面解绑(Total Unbundling)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传统的产业生态和业务模式中被重重拆解剥离出来的各种细分需求、细分产品和服务、细分业务职能、细分的生产和交付环节等等,之所以可以获得颗粒度更小的价值链配置,正是因为互联网介质网络结构中“节点能力”的日益增强。
一方面,因着硬件层面上摩尔定律(Moore's Law)和带宽层面上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的延续和加速,终端处理能力的强大与终端交互能力的多元即使是相比PC时代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应用层经济”的不断推进,各种基于云端的接入服务也完全重新定义了节点能力的外延。应用层网络结构中的节点能力不仅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强(因为边界已经被打破),而且这种增强的效应将被“网络化”的介质原生属性充分放大。“节点增强”的影响,不仅在于终端个体层面上的“一切随时随地(Anything, Anywhere, Anytime)”,以及各种前所未有的终端交互内容和交互方式的产生;也更在于其能够在“全面解绑”的基础上进一步促成传统商业模式中市场需求、业务单元、职能、流程、结构和产业链关系的重构。如同“全面解绑”一样,“节点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许多早已有之的商业设想成为眼下不断兴起的现实。比如早在1980年就被提出又经过许多演化的产销合一概念(Prosumer Concept),比如用户产生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大范围实现,比如众包(Crowd Sourcing),比如规模化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比如维基经济(Wikiconomics)等等等等。相比于物理介质,互联网介质中的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交易定价,以及交易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节点增强”的影响之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多细分、深度、个性化和随时随地的需求被开发出来,更多按需定制(On-Demand)的产品、服务和交互方式被提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在不断变得模糊,生产和消费的时空过程开始全面交汇融合,更多更灵活的交易机制和定价策略也随之产生,全新的市场增量就在这样的改变之中应运而生。
互联网介质次生属性之四,双向规模经济(Double-sided Economics of Scale)
前文中曾经提到过,互联网介质次生属性的产生往往与信息化(Informationalized)和网络化(Networked)这两个原生的介质属性息息相关。双向规模经济(Double-sided Economics of Scale)就是一个最鲜明直接的例子。一方面,“信息化”使得互联网上的各种供给都有了“开发成本高,复制成本低”的特点,原本在物理介质中就存在的“供给方规模经济(Supply-Side Economics of Scale)”在信息化的介质中不仅被高度放大,而且边际效益持续递增;而另一方面,“网络化”的介质属性也直接而剧烈的引发了“需求方规模经济(Demand-Side Economics of Scale)”——产品或服务对使用者的效用随着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而产生几何式的增长,也就是时至今日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互联网现象之一——“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其中还有其他的一些诸如“用户锁定”、“路径依赖”、“正反馈”等经济规律在发生作用,但此处的探讨集中于互联网所特有的介质属性)。互联网经济中一些令传统业者感到匪夷所思的现象和逻辑,比如产品“短时间内的大规模爆发(非简单蹿红而是用户量的真正爆发)”,比如社交网络的“超高估值”,比如“免费模式”,比如“流量为王”,比如“注意力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来源于这种供需双向的规模经济效应。
与此同时,“双向规模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相应的衍生属性。比如需求的社会化(Demand Socialization)——个体消费需求产生、实现、传播和影响的过程,由被动、独立、分散的个体行为过程转变为主动、联合、互动、影响的群体化、组织化、社会化行为过程。这一衍生属性的产生,不仅令“顾客参与(Customer Engagement)”等营销学上的理论得以发扬光大,而且在很大意义上使得市场细分和定位策略中的分类逻辑由性别、年龄、住址、职业、收入等社会阶层属性深化为意识形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上的文化族群属性。创投领域近期以来对“二次元文化”研究的持续追捧和热衷,也正是这种转变之下的驱使。
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面对经验与资源俱佳的传统企业,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凭借的就是这样一些介质属性层面上的“指数级杠杆作用(Exponential Leverage)”。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是否有能力在商业模式的各个环节上将这些杠杆作用充分的嵌入和熟练的使用,也正日益成为一家企业能否在互联网介质中赢得市场增量的一项基本条件。
互联网介质次生属性之五,媒介转移(Intermediation Shifting)
谈到互联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一个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的的概念就是——脱媒(Disintermediation),又称“去中介化”。脱媒,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任意交易中交易主体间彼此直连,去消除由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包括代理交易等各种交易模式”的互联网介质属性;其往往会改变交易主体的构成,使交易方式变得精简直接,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交易流程和交易周期,从而产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价值、交易效率和市场流动性的作用。然而,“脱媒”实际上仅仅是某种介质属性整体的其中一个部分。关于这一属性整体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描述应当是媒介转移(Intermediation Shifting)——互联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原生属性所引发的各种人类活动中媒介(Intermediaries)的转变。脱媒,仅仅是这种种转变的其中之一。
要理解媒介的转变,首先要理解媒介的作用。从交易模式的视角上说,在交易主体之间,同时联接交易各方并协助其完成整个交易的个人、机构或信息系统,都是交易的媒介。其作用则主要体现为交易代理(Agency)、交易匹配(Matching)、交易制度(Institution)和交易服务(Service)。随着人类活动由物理介质迁移进入互联网,媒介的角色和作用开始发生转变。由于互联网介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原生属性,一部分原有需要代理的交易变得不再需要代理——即所谓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一部分交易匹配和交易制度的提供方由人工平台变成了信息平台——即所谓虚拟中介(Cybermediation);一部分原有的交易代理、交易匹配、交易制度和交易服务转而由新的主体以新的方式提供——即所谓的再中介化(Reintermediation)。媒介的转移大大的改变了市场的结构和交易模式的构成,各种新的市场角色和媒介功能被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形成了各种价值更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流动性更好的全新生态,也自然促成了新介质系统内的结构性新市场增量。
文章码到这里,这个逻辑框架算是有了基本的轮廓。最初期望从基础事实出发系统思考认识互联网介质本质的目的也算初步达成。从这个逻辑框架上去看,互联网就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地产资源。“应用层经济”和“交互层载体演变”,一定程度上所探讨的是“新地产”开发中愿景规划的“宏观着眼点(Vantage Point)”;“全面解绑”和“节点增强”,主要在于思考“新地产”内在开发环境中 “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的变化对于系统设计和开发策略的影响;而 “双向规模经济”和“媒介转移”,探讨的则是“新地产”外在开发和运营环境中一些新的“结构规则(Structural Formula)”,以及这些“结构规则”的基本原理。
毫无疑问,互联网作为人类活动新介质的各种属性,始终是伴随着人类活动本身的迁移和变化而不断被发现(Being Discovered)、不断被开发(BeingDeveloped)、不断被完善(Being Completed)的。如果说这里已经完整的总结和理解了互联网的介质属性和经济意义,那一定是在吹牛。此系列文字中所罗列出的,不仅未必是事实的全部,而且很可能认识的有偏颇,分析的不完全。但正如前文中所提到过的,这里所探索的是一个从基本事实出发的思考维度。此一思考维度的目的,在于去寻找创业和投资中的系统规律和逻辑基础,并尝试通过“互联网作为介质”这一逻辑框架的构建,从“人类活动由物理介质向互联网介质迁移”这一视角上去及时发现乃至去预见那些“新介质上的原生机会”——诞生于新介质,核心服务由新介质特有的新属性和新习惯所驱动,且非新介质而不能持续存在。尽管,互联网介质的属性尚未完全显明,但其迄今为止所呈现的稳定性(Stability)、一致性(Consistency)、相关性(Coherency)和延续性(Continuity),还是给了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去研究、去探索的基本条件。这样一种尝试的必要性,恰恰是为了去还原事物的本原和真相(当然,也是相对的),为了避免自己被如今疯狂的信息世界中各种过分渲染的表面现象、层出不穷的市场狂热和众口一词的流行概念迷乱了耳目,带进了沟里。这里所做的,也只是一个开始。
所以,以上。
(全文终。关于此逻辑体系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尝试将继续在微信公众号创业老兵,ID: startupveteran中刊出,敬请关注。)
感谢阅读。订阅更多老兵原创及推荐内容请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创业老兵”关注我们。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转载自创业老兵,(ID: startupveteran)。所有文章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配图来自互联网及编辑处理。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