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KnewOne 联合创始人李笑来供稿,主要讲述了他在练手的情况下创办knewone后的经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创业经验表达了对Lean Startup(精益创业)的看法,感兴趣的创业者可以看看。
月底的时候,我做了一个 http://knewone.com ,花了几天时间写了一点粗糙的代码,五天之后就上线了。原本只是一个“学了东西,毕竟要做点什么”的作业而已,结果不曾想knewone的访问量飞涨,第二天就在Alexa上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蓝线(全球排名10万以下的话,alexa是不显示图表的)。然后,在微博上陆续被一些人注意到。在推广上几乎一分钱都没有花的情况下(也就是微博上说说,ruby-china和v2ex上提一下,http://ruby-china.org/topics/8335 ),今天(2013.03.04——上线第39天)的数据是 1 month 29666, 3 month 78877。
过年休息期间,读到一本书,叫Lean Startup——好像最近这本书非常流行——发现其中很多的理论都与我之前的很多想法暗合。只是,我的理解角度基于种种原因与书中的不一样。然后,再想想,尽管knewone对我来说谈不上是什么创业,甚至谈不上是什么项目,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它确实是一个Lean Creation的完整实践。
我能开始使用Ruby On Rails,完全拜Ruby-China所赐。所以,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体会,也算是回馈社区,大家莫要见笑。
#1. 为什么要简约,为什么要快速上线?
我的理解是,无论做什么事情,第一次就做好的可能性很低,至于好到成功的可能性更低.既然面对如此之小的概率,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更可能失败、更可能无疾而终”这个事实呢?
所以,不要纠结于各种“可行性分析”,先快快做出一个最简约的东西,让丫上线!——这背后的思想是: “把一切需要 实践 验证的东西交给 实践 ” 。有些事情,确实仅靠逻辑判断就能得出结论。但,同时也有很多东西,即便是用严谨的逻辑推演出结论,那结论放到现实里并不见得成立,并不见得可行——1)有可能在推理的时候,遗漏一些重要因素;2)有可能有alternative conclusion存在。
又,为了讨论一个项目是否可行,我们不得不讨论此项目的“价值”——因为我们确实认同“必须创造价值才可能赢得客户”。可问题在于,价值这个东西,往往并非理性,就算理性,也并非同一方向,就算同一方向,设计者和客户在价值观和取向上可能并不吻合——价值这东西就像个仙人球上的那些刺一样,每个方向都可能是价值……所以,这种“可行性讨论”往往实际上并没有太大意义。
结论是,固然,我们必须创造价值,但,价值是否被重视,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试错”。也就是说,我们拼命思考,挣扎着得出结论;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个结论迅速搞上线,交给客户检验。如若客户认同,那就接着玩命扩大加深那个价值;如果客户并不是很感冒,那么就说明我们错了——错了没问题,赶紧试下一个。
所以,简约设计、迅速上线,背后的逻辑是:我没那么自以为是,知道自己认为对的不见得能被普遍接受;也因为没那么自以为是,所以直接相信自己第一次不会直接成功——所以,我们每一步都在试错……
既然如此,我们与其他人拼的,说穿了就是:比谁的犯错成本低,无论是时间还是人力物力财力。
#2. 为什么用Rails?
上一条说完,这一条就显而易见了。Rails快。越是简单的需求越快。快到基本上属于一眨眼的功夫该弄的都能弄完的地步。当然,Rails的学习曲线却比大家以为的更为陡峭一些。然后,对初学者的要求实际上更高——因为要做出一个东西,只用rails只能做出“基本款、最低配”……
#3. 苍蝇和蜜蜂的区别在哪里?
把一只蜜蜂装到啤酒瓶里,瓶底对着太阳,你看到的是,那蜜蜂一次又一次地撞到瓶底,永不放弃,坚持不懈,异常专注……直到累死。
把一只苍蝇装到啤酒瓶里,瓶底对着太阳,你看到的是什么呢?那苍蝇四处乱撞,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它就“误打误撞”冲出了瓶口……
管它励志、管理书籍里怎么说,现实总是给我们更为惊人的实例。“无头苍蝇”在啤酒瓶里更有生命力。
许多年来,我做事的时候,至少有这两个模式:“苍蝇模式”和“蜜蜂模式”。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会切换到苍蝇模式,左冲右突,乱打乱撞……然后,在突然之间就有逃出生天的感觉……然后,我会告诉自己,嗯,是切换到蜜蜂模式的时候了……
我不是苍蝇,也不是蜜蜂,但我有至少两个模式,并且有一个机制去判断如何切换。
Lean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它最适合苍蝇模式——我猜很多人都会遇到“被放到啤酒瓶里”的遭遇,只是,大多数人并不自知,并且,更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模式……大多数人都是一路闯关,永远采取“地狱模式”(我私下里将其称为“咎由自取苦屄模式”)。
----------------华丽的分割线哈-----------------
http://knewone.com 究竟想干什么?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说实话,我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但,一个多月之后的今天,我比一个月之前清楚多了,甚至连试错都已经不再是乱打乱撞了:有几个可供选择的方向。
关于“简约”的实践,还要继续下去,只要有新的进展,我就愿意在社区分享。
注:本文最初发表在Ruby-China 社区上,经李笑来本人授权发表在PingWest上。之后我们还会详细介绍KnewOne的发展过程,欢迎继续关注PingWest.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