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看《奇葩说》的方式叫罗振宇一开口就快进。
以第四季《奇葩说》为临界点,罗振宇的导师生涯被劈成了两半。
在此之前,他在封闭的《罗辑思维》以及封闭的演讲中勉强维系着知识教主、精神导师的人设;到了开放的《奇葩说》中,他生搬硬套,故作高深让人找不到重点,发言遭遇众多网友快进,人称“快进导师”。
自从5年前《罗辑思维》上线开始,人们总是把高晓松和罗振宇相提并论或者对比:都是中年胖大叔、都是知识脱口秀,都积累了众多的粉丝……直到《奇葩说》第四季播出,后知后觉的网友们终于觉醒:罗振宇不是高晓松,也取代不了高晓松。
《奇葩说》第二季里顶替高晓松的金星,也常常被网友吐槽比不上高晓松。金星老师有足够的底气反击,一方面自己是女人,不需要跟男人争什么;另一方面,她直截了当说自己是是军艺舞蹈系出来的,跟清华的高晓松没法比,把书拿来引经据典,这是高晓松的强项。
作为知识教主的罗振宇可不敢这么说。他甚至不敢看高晓松的节目视频,怕跟他想了一样的选题,遭遇到底谁抄谁的问题。(山东商报采访)
可高晓松就像影子一样,让他逃不掉。《奇葩说》第四季,每当罗振宇说话,吐槽他以及呼唤高晓松回来的弹幕就一条又一条——罗老师看了会撞墙吗?
罗振宇在《奇葩说》表现有多烂?
《奇葩说》第四季之后,吐槽罗振宇成为了新的政治正确。
百度“罗振宇+奇葩说”关键字,结果包括:罗振宇遭遇滑铁卢、罗振宇请你离开、罗振宇满嘴跑火车……微博上,罗振宇一讲话就快进的网友不在少数,最让罗老师伤心的评价莫过于:“我以前看奇葩说从不快进,自从有了罗振宇……”
罗振宇在《奇葩说》上的表现到底有多烂,才会招致如此评价?
在“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美德”一集中,站在反方的罗振宇把向人借充电器后的客套话“给您添麻烦”上升为人类社会的协作,还抛出了“发行社交货币,就是给别人添个麻烦”的概念。苏有朋一语中的:今天的题目是“不应该添麻烦”,而不是“不应该建构人际关系或是求助”。
在“外卖小哥惹毛我,该不该投诉他”一集中,罗老师出口就引经据典:《人类的脏话史》中“脏话是人类社会的缓冲机制”,让人不明所以(蔡康永意味深长的皱眉);《论语》中“以直报怨”,这句原意为“以正直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的名言,被曲解为“要做等值的事情,是现代社会最基本原则”(孔老夫子说这话的时候,还不知道现代社会为何物);还有一本没有说名字的书里讲,快递小哥犯了错误公司是绝不会罚钱的,而是让他们在早会演个节目,当不罚钱不足以惩罚的时候,让小哥写检查——罗老师读的确定不是一本假书吗?去街头抓一个小哥问问都比读这样的书更有发言权。
但凡领袖或者导师,都擅长于把常识包装成晦涩难懂的概念,罗振宇也不例外。比如协作、U盘化生存。
在封闭的环境中,这些概念还可以自圆其说。可在《奇葩说》上,罗振宇硬要在原本不相干的话题扯上自己创造的概念,辩论就会变为:抛概念+解释概念+生拉硬拽辩题。
有一种引经据典叫强行名人名言,有一种看《奇葩说》的方式叫罗振宇一开口就快进。
如果罗振宇一无是处,他的粉丝是如何累积起来的?
罗振宇在一部分人中的口碑不太好,这是事实。但如果罗振宇是以《奇葩说》第四季的表现出道,想必也不会有今天的影响力。
论个人的学识,罗振宇远比不上高晓松。但从做节目的角度,早期的《罗辑思维》足够良心。从2012年底上线,《罗辑思维》讲过岳飞、康有为、慈禧、李鸿章、胡适、汪精卫,也讲过南北战争、大英帝国、阿根廷、纳粹,涉猎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维度。
比如第2季第17期“胡适的百年孤独”,节目从胡适写了半本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讲到白话诗集《尝试集》,以及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以及国共两党领导人对胡适的态度。人人知道胡适的大名,但懂得胡适名不副实的不多。被誉为开山之作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水平远不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为了证明《红楼梦》的“自叙说”,他千方百计地把曹雪芹年龄加大,让后面数十年间的研究者陷入两难之境。在描述胡适的真实水平上,《罗辑思维》比公知们高出了几个档次,后者只会把胡适捧成神。
这种级别的节目时可以吸引一众求知欲强烈的青年,但不是罗振宇一个人的功劳。从节目的底稿来看,不是读一两本书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就可以达到的,即便节目通篇都是在搬运别人观点。罗振宇要熟练地将这些内容讲出来,也不那么容易的。
罗振宇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谈到过做《罗辑思维》的辛苦:
为什么我现在录像变得非常困难,因为我现在讲的话题越来越大,每期的节目时长越来越长,现在经常60分钟hold不住,但是我不用题词器,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我自己心里想出来的,不是念出来的。我现在大概录一期节目要20多个小时,每一句话大概要说三十多遍,才能说得我自己非常满意。
PingWest品玩曾在《罗振宇取代高晓松,<奇葩说>得变成什么味儿了?》一文中指出,罗振宇和高晓松的区别,就是工业品和手工艺品的区别。罗振宇的角色不过是个主持人,同样的内容换成张振宇、王振宇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会非常辛苦;高晓松的角色是将自己的学识积累输出,在饭局上讲和对着摄像机镜头讲,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去年他一边录《晓松奇谈》,一边做着杂书馆,还在阿里大文娱任职。
高晓松讲了五年还可以继续讲下去,而《罗辑思维》在今年录不下去了。
去年年底,罗振宇在《罗辑思维》最后一期节目中表达了身体吃不消的状况:
没有口若悬河的天才,我每次录像,可能一个小时的节目 ,我要录10到20个小时,就是反复地打磨每一句话 ,我觉得表达精准,用词到位,而且没有磕巴,我才会原谅自己,让这一条过。那以今天这样的身体状态,我肯定没有办法承担这么繁重的体力工作了,所以向大家道歉 。
《罗辑思维》并入得到App之后,改成了6-8分钟的碎片化内容。
口碑扑街的《奇葩说》,大概才是罗振宇的真实水平
《罗辑思维》的水准在去年下半年经历了断崖式下跌——基本等同于罗振宇在《奇葩说》第四季的水平。
如果说早期的《罗辑思维》在内容上还比较收敛,罗振宇只是在公开演讲以及采访中兜售罗氏成功学,那么去年下半年以后的《罗辑思维》就有些肆无忌惮了。中间有一段小插曲,罗振宇去年有了女儿,请了两个月假,找各路朋友带班,回归以后有些力不从心,开始大谈网红、战略、巨婴还有王阳明。
力不从心的《罗辑思维》以及开放式讨论的《奇葩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包装的力量弱化。大概,这才是罗振宇的真实水平。
传播知识不过是手段,无论是社群经济、内容电商、网红经济,还是内容付费,罗振宇要做的不过是打着知识的旗号收割朝他涌过来的粉丝,这个尝试做砸了,还有下一个,所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本质上还是造神运动——为底层用户创造一个期待:跟我学就能成为有知识的人,获得财务自由,走向人生巅峰。
罗振宇一直强调碎片化学习,所以他把王阳明讲成了碎片化知识,也可以说是知识垃圾。罗振宇在节目中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学的一个分支,你要搞清楚了儒学是什么东西,你就不会想从他身上得到成功学了。”可他硬生生把王阳明讲成了成功学,以及毒鸡汤,还不忘扯到成功学界的领袖马云、马化腾。
儒学是什么,罗振宇未必懂,所以在他眼里儒学是皇权解毒剂、君子人格, 把自己打扮为成功学。王阳明是什么,他估计也不懂,所以才会向外求圣贤,向内求诸己的君子之道。
没有一个更高的视角,就只能看到儒学的道德观,并把它解读成鸡汤以及成功学,而看不到其宇宙观在应对佛教、道教冲突的演变——王阳明就是佛教冲击下中国第一次文化融合的产物,其所谓的“心”是相对于另一派理学而言的,即不必从天理来理解世间的人伦道德,只需要从人之常情出发。
碎片化的知识只能称为知识点,真正的知识是系统化的,需要厚积薄发的。能够系统化理解一门知识的人,大多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向大众普及基础知识上。所以罗振宇和他的得到App扛起了传播知识的大旗,但和知识无关。
《奇葩说》需要罗振宇的“知识”灌输吗?很肯定的说,不需要!
《奇葩说》“可贵的地方在于嬉笑怒骂下的那点正经的公共讨论的态度”,而不是罗振宇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以及一本正经地教你读畅销书——或许罗老师就是来卖书的呢。
问题是,《奇葩说》都被罗老师变味儿了,马东老师能解决一下吗?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