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修,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必应团队资深用户体验设计经理,台湾人。在加入微软之前,李毓修曾在创业公司、戴尔、趋势科技和雅虎台湾工作过。虽然在前几天的采访中我只是第一次与他见面,但天生与人自来熟的毓修马上就与我们侃侃而谈。聊生活、聊团队、聊产品,整个采访过程十分欢快。
管理好团队,要从一起玩开始
“我来到这里最先学的是三国杀,我跟他们通过打三国杀建立了伙伴关系。”
作为设计经理,李毓修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团队的方法。微软必应的设计团队成员都有各自不一样的地方,包括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国家,李毓修觉得不同的经验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碰撞和交流。在微软的转型里面,他们更多的是鼓励跨领域、跨经验的组合。这种跨领域、跨经验的组合需要很多的沟通,包括怎么可以跟对方很快速的建立信任。
“他们经常会看一些弹幕的东西,所以我会常常跟他们聊,那部电影怎么样,高晓松上次讲的怎么样。”李毓修说,只要是团队成员当地所有的文化,他都会参与关注。比如之前大家在用花田,李毓修也会使用。“他们会觉得你是知己,你也知道他们那个地方可以干什么。”李毓修如是说。
李毓修觉得通过这种沟通方式,团队之间在这种不同领域的隔阂就会减少。这样的好处就是大家在聊项目的时候彼此信任,所以彼此对对方的思考会持比较正面的态度,团队之间为了项目进展得很好,彼此都会多一点耐心倾听对方。
做好产品设计,要从体验生活开始
李毓修认为做设计强调的是体验。简单来讲体验包含人很多的主观情绪,包含喜怒哀乐、焦虑、紧张,这些都是包含在里面的。李毓修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如果没有办法很广泛的接触到一些信息,就会影响设计的宽度。比如当设计师遇到一些设计是给老年人、青少年或者是学生族群的,就要通过生活体验去拿捏他们的心态。李毓修说:“因为在设计领域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同理心’,如果设计师都把自己关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里面,他们很难想像,为什么他的用户会遭遇到这个问题。”
李毓修刚来内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都泡在电视剧里面,并且买了十几本当月的周刊,他觉得台湾跟大陆在文化上虽然很相近,但是其实还是有不太一样的地方。虽然李毓修的发音一直没有办法矫正过来,但是他会尽可能的去想像大陆用户的使用场景。
“必应每天都有很漂亮的照片,其实每一个照片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我希望这个照片本身不只是美的,更是跟你的生活,跟你今天的生活和想法的启发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李毓修说,有一次必应的背景图片是草泥马,就是他们觉得应该为上班的生活加些料,然后就找了一些有乐趣的东西放上去了,结果反响非常好。
“再比如,今天我们的首页背景是旧的天鹅堡,对我而言也是来自生活的回忆,因为我太太的订婚戒指就在那里买的。我看到之后马上分享给我老婆,我说你看这个戒指是在这个地方买的,原来这个地方这么漂亮。”李毓修接着说:“因为工作忙碌或者别的原因,你有时会忘记了其实生活里面会有这样一些信息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拓展你的视野。而必应真的是让你的每一天都不同。”
并且,李毓修还会和团队一起对图片做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每两个礼拜就挑出一张照片来,分析这个照片到底是怎样跟用户的生活和情感建立连接的。
了解用户,才能做出适合他们的产品
李毓修非常重视用户调研的数据,比如在去年的时候,美国必应团队重新定义了必应的字形、字体,要去做更改。当时他们就开始思考中国的用户是不是普遍真的能够接受这种改变?所以他们决定做一个用户调研。李毓修和用户调研团队,透过合作公司到市场上帮他们去招募测试目标群,比如说可能是使用必应的学生或白领的年轻族群。这样的用户研究他们大大小小做了15场,在网络上面的调查样本就超过一两千。
在调研中李毓修会把不同的属性切分开做对比,比如,同样是18号的微软雅黑的对比22号的微软雅黑,用户在效能和美感上面对比哪一种是比较好的。他们把整个页面的视觉属性归纳出来大概有40种的排列组合,如果再做细节的话就会有更多。他们想办法去找里面的一个最佳平衡点,因为他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用户都能接受。
除此之外,李毓修还和用户研究团队一起建立微软的粉丝俱乐部,他们经常会举办一些微软的粉丝活动。“有次一个粉丝居然从石家庄坐车过来参加晚上的活动,六七点又坐车回石家庄,我们都快掉泪了,而且这位粉丝并没有交通补助,后来听说这个粉丝赶上了回家的火车,我们这才稍稍释然。”李毓修回忆道。
其实粉丝对微软有很多不一样的想像,所以当李毓修找他们来的时候,刚开始还有很多粉丝接到电话质疑。“你们是真的吗?是不是诈骗的?你们确定吗?”李毓修笑道,所以他们也不敢随便发邀请,他们还要在QQ群或者是微信上面先预热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粉丝会发现微软好像已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实际的事情向他们证明,其实不管是从产品开发还是设计上,我们真的很在意他们对我们所有的反馈和体现。”李毓修如是说。
开心只是第一步
李毓修希望开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开心制作出来的产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这样他们才能够继续用开心的状态,设计更多更有价值的产品。
“设计师是戴着手铐和脚镣的舞者,而新人设计师经常把握不好个人审美和商业产品之间的关系。”这些其实和自身心境有很大关系。
有些新进入职场的设计师,还没有找到艺术设计和商业输出之间的平衡点,可能软件能力非常好,但在某些方面又不是很擅长,可是又在合作时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光团队这一关就无法通过。
就像一个年轻设计师,“有次项目会议后,他给我们所有人发了一封邮件,里面列举了三十几个案例,证明他自己的想法是正确,我能从邮件中感受到他的不满。”李毓修说:“我没有当面批评他,我只是说,你再好好想想。他的设计经常被我否定,有时也会难过的掉眼泪,但是经过这样几次的挫折和打击之后,这个设计师有了很大进步,也逐渐调整好了心态。”
另外,李毓修觉得如果有时间压力,设计师反而会做出更好的决定。如果这个设计师他对设计的掌握能力没有那么好,李毓修就会稍微多给他一些时间。可是如果这个设计师还没有办法改善设计,李毓修就会放两个设计师在同一个项目里面,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良性竞争。
如果这个设计师看到三个小时内,其他设计师可以做成这个样子,他就会开始想多提升自己,让自己看更多的东西。下次再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提出更好的设计。李毓修不太担心产不出好的品质,更多的情况是他觉得过度要求品质可能不见得是对整个商业有很明显的贡献,所以他们需要看清真正的问题所在。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