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成功是腾讯的意外收获”——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我并不是说微信的成功完全出于偶然,而是在此之前,这款依靠对用户需求精准拿捏而设计的通信产品完全不在腾讯的移动互联网计划前列。更有意思的是,在微信之外,我们看不到在腾讯其余的那几十个Apps中有哪一个新产品能为这支PC互联网的巨头挣得一点面子。所以如今腾讯似乎要把它在移动互联网的全部未了夙愿都压在这样一款IM产品上,强行赋予其“平台”的定义。
近日,微信5.0的内测版本被曝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更新:1. 将“扫一扫”移到了二级菜单,增加了条码、图片、街景、文字的扫描功能;2. 在“摇摇搜歌”的基础上增加了通过声音搜索视频的能力;3.增加了对微信内容的收藏功能;4. 限定公众账号的推送数量和形式,降低信息冗余度;
其中,最重要的更新体现在“扫一扫”和“摇一摇”上,这两个看似不同的交互模式都在完成一件相同的事情——实体信息的输入和索引。通过这两个功能,微信几乎能够将对图像、文本、条码、街景、声音和视频信息的索引一网打尽。索引的本质是什么?搜索!
更重要的是,微信中的这些搜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网页索引,而是更多地侧重于实体化的产品、工具和服务。例如通过条形码去索引图书;利用街景去返回地图、地点信息;利用识别图片去匹配电影和商品……说白了,腾讯就是想在搜索的基础上全面地覆盖本地生活服务。
要想做好本地生活服务,腾讯需要的不仅是线上的识别技术和索引能力,还需要与之匹配的商户数据、服务能力以及用户的数据模型。所以我认为即将推出的“收藏”功能绝对不只是一个供用户收藏内容的工具那么简单,而是将与搜索行为一块儿为用户行为画像,为做好本地生活服务的个性化打基础。
而实际上,“搜索”和“本地生活服务”恰恰是腾讯在PC互联网上的两个败局,它们不仅一脉相承而且与商业化联系紧密,所以在移动互联网上,腾讯当然不希望再次扑了个空。
但问题在于,微信真的有能力承载这一切么?
作为一个产品,微信最重要的属性还是通信,你会发现微信的几个爆发点都是伴随着“语音”、“群组”、“摇一摇交友”、“朋友圈”、“分享”这些功能的引入,它们无一例外的都符合微信最初的社交工具定义。而随后的在4.5版本中让互联网分析师们惊呼“太恐怖”、“入口级战略”的”语音提醒”、“语音记事本”、“摇摇搜歌”等更新,有哪一个成为了被广泛使用的日常功能?又有哪一个干掉了那些语音助手、任务管理和音乐应用?
我认为原因只有两点:1.这些功能偏离了微信作为一个通信工具的本质,只能作为补充;2.在目前微信的产品架构下其功能和体验还无法和同类产品抗衡。
是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早已出现并且在各自领域都有出色产品的功能,一旦被添加到微信中就能“吞噬世界”了?要是如此的话人人网的多合一杀手级应用早在陈一舟的领导下统治宇宙了。其实无论在哪一个垂直领域,我都看到不到微信与它们竞争的一丁点优势,因为这场战争并不是将功能整合到一个应用内那么简单——垂直领域需要用户数据的长期积累,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产品架构和交互体验,与线下结合的本地服务越来越考验物流、运营、商家资源的整合能力……这些都不是腾讯一家公司能在一个产品内做到的。
当然,腾讯肯定不会独自去实现这些愿景,在它的规划里公共账号应用化是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作为一个开发平台,它可以帮助腾讯利用第三方的力量去做到一些它原本难以做到的事情。但就像Thomas在《微信公众平台,别再“摸着石头过河”了》里讲的那样——“微信公众平台应该和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容纳第三方接入的‘开放平台’那样,有明确的与开发者的合作边界、清晰的API条款和开放平台指引,明确地告诉开发者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类应用会被鼓励和推荐,哪一类可能很难被鼓励和推荐。”这种规则的不透明已经成为其成长的绊脚石。
我曾写过《都说张小龙是优秀的产品经理,但为什么微信的用户体验如此糟糕?》来吐槽那些微信中让我难受的操作体验。事实上根据读者对这篇文章的反应,说明其中很多地方也是绝大多数用户的痛点。但可惜5.0版本的更新中,你仍找不到一丁点关于产品架构和交互层面的改进。在LINE这样体验更为优秀的强敌的竞争下,微信不去做那些最贴近用户的事情而是一味的推进平台战略,让产品更臃肿,交互方式更混乱,逼得用户去选择那些体验更好的产品,那么这些战略级的功能又有何意义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微信是一个伟大的产品,也因为腾讯在技术、用户数量和渠道上的能力使得其有成为平台的潜能,但它首先应当是一个体验良好的通讯工具,腾讯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一点,也抛弃了最初其创建优秀通讯体验的追求,在吞噬世界之前,它先吞噬了自己。
注:图片来自网络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