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华为

【评测】骚蓝色的荣耀 V9 和华为 Mate 9 到底选哪一个?这是一个问题

紧跟着还有另一个问题,要不要等草木绿色的华为 P10/P10 Plus……

Hao Ying

发布于 2017年3月8日

着急知道结果的可以直接跳转至文章后半部分,看 Mate 9 和 V9 使用体验上的对比。

如果不是有去年的荣耀 8 做铺垫,你很难想象脱胎于华为的互联网手机品牌会变得这么大胆。但是和越来越趋同的各式手机产品相比,荣耀 V9 张扬、碰撞的红、蓝配色显然更有新鲜感。在手机基础硬件和使用体验出现下一个跃升之前,颜色等外观装饰性的尝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替补方案。

Honor V9 blue Photo By Hao Ying

出挑的颜色是一大亮点

按照之前的划分范畴,5.7 英寸屏幕的 V9 是一个典型的平板手机——phablet。在 Android 手机动辄 5.5 英寸的当下,原有的标准已不再适用,它也称得上是一款大屏手机,单手握持还是有难度的。

当然,大不是它的亮点,颜色才是。2 月底亮相的荣耀 V9 是 2017 年第一款旗舰手机产品,共有蓝、红、金、黑四种颜色。我拿到的这台是蓝色版。从身边的小批量样本来看,蓝色 V9 所获得的关注明显多于我之前使用的其他款华为、荣耀手机产品。

原因很简单,V9 颜色足够吸引人,而且蓝色手机在日常生活中依旧算是稀有品种。蓝色 Google Pixel 一机难求,珊瑚蓝 Galaxy Note 7 也因为起火召回昙花一现,即便三星用相同配色的 S7 edge 补位,后者出镜的几率并不高。

 从左至右分别是,华为 Mate 9、荣耀 V9、一加 3T
从左至右分别是,华为 Mate 9、荣耀 V9、一加 3T

现今全球年出货量 5 亿左右的智能手机中,配色上的选项其实远不如智能手机早期来得多样。诺基亚时代使用聚碳酸酯材质的 Lumia 系列真可谓绚烂至极,湖蓝、品红、青色、橙色、香蕉黄等等。自 iPhone 5 开始,金属开始大规模用作手机外壳,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囿于阳极氧化铝着色的难度,手机基本是金属裸色/银灰色的天下,前几批次的 iPhone 5 还出现了磨损掉色的情况。随着加工工艺日渐成熟,市面上才出现了玫瑰金、金色、深灰甚至是亮黑色的手机,这个行业一下子从粗布大褂的 70、80 年代跃进到了多彩的 21 世纪。

回到华为本身,从 P9 开始,它在金属加工工艺和配色上的尝试越来越大胆,P9 后期推出过蓝色和红色版,官方名称叫玛瑙红和托帕蓝。相比之下,V9 的红蓝配色更跳脱更年轻,这是它区别于华为品牌的重要元素。在这一点上,你也能感受到荣耀是多么想吸引年轻用户,它还请来了孙杨和吴亦凡做产品的代言人。来自荣耀总裁赵明的官方说法是,“我们不会妄图成为一个所有人通吃的品牌,主打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年轻人的态度。”

继续往下阅读,你就能发现,荣耀 V9 出挑的配色不仅仅是年轻化的具象标志,它所承担的角色远超于此,还决定着用户到底会它在和 Mate 9 的竞争中会否胜出。

荣耀的年轻还可以从包装盒上看出。延续前代产品的风格,荣耀 V9 包装盒拆开便是一个 VR 盒子,贴上附送的两片镜片,立刻变身铤而走险打擦边球的淘宝卖家眼里的“看片神器”。

它是年轻版的 Mate 9

聊到具体的使用体验,问题就来了,荣耀 V9 和华为 Mate 9,这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潜在的消费者,对于华为、荣耀的产品操盘者来说,同样是一个甜蜜的烦恼。连同刚在 MWC 2017 上亮相的 P10/P10 Plus,手机圈基本成了华为的独角戏,Mate 9、Mate 9 Pro、荣耀 V9、P10、P10 Plus,接连不断的重磅新品,同时考验着华为的研发和营销水平。

言归正传,荣耀 V9 和华为 Mate 9 的不同主要存在于外观、拍照,以及极其微小的性能差异。

首先外观上两者有明显区别,一个走年轻路线,一个走商务路线。两款产品在机身上都使用了大面积的金属材质,一个线条圆润,更薄,另一个棱角分明,更硬朗。V9 出挑的颜色估计也难入 Mate 9 典型用户的法眼。而对于年轻用户来讲,Mate 9 本身又太过方正了,而且它的配色多是黑、白、灰这样的中性色系。此时配色在品牌区隔上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荣耀 V9 和华为 Mate 9 在硬件参数上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海思麒麟 960 SoC,4GB/6GB 运行内存,4000mAh 电池……

核心硬件的相同保证了 V9 在日常使用中的体验,基于 Android N 的 EMUI 5.0 足够顺手,再加上略显激进的后台管理策略,它的流畅度不输于屏幕分辨率稍低一些的华为 Mate 9。

我拿手边的黑色版 Mate 9 和荣耀 V9 比对,都是 6GB+128GB  配置。常规的使用中几乎完全察觉不到有何不同。除非你运行特别吃性能的大型游戏能用 CPU 监测工具发现运行帧率上的些微差距,否则阴阳师、王者荣耀等手游在两款产品上玩起来无差别。需要说明的一点,包括游戏和 App 在内,很多手机端应用程序的渲染输出分辨率为 1920*1080,即便 V9 屏幕分辨率更高,不影响跑分测试。

所以更可能的因素是在系统优化和温度控制上的不同,Mate 9 可以较长时间运行在 2.3GHz 的最高主频,V9 则很快就会掉到 1.8GHz 附近。总结起来就是,实际的使用体验中,两者的流畅度基本无差别。

 PC Mark 工作 2.0 效能测试:左为华为 Mate 9,右为荣耀 V9。
PC Mark 工作 2.0 效能测试:左为华为 Mate 9,右为荣耀 V9。
 镜头左侧的两个圆孔是红外线辅助对焦系统。
镜头左侧的两个圆孔是红外线辅助对焦系统。

拍照环节,没有徕卡加成的 V9 还是稍显稚嫩

V9 搭载的是双 1200 万像素后置相机,黑白+彩色方案,无光学防抖,从参数上看更像是传承自 P9,而不是 1200+2000 万的 Mate 9。当然,V9 没有徕卡标也没有徕卡模式。不出意外的话,它和 P9 应该有相近的拍照表现。由于手头没有 P9 可以对比,很难盖棺定论。不过即便是相同模组,V9 和 P9 在软件和算法上还是会有差异的。

荣耀新年第一款旗舰产品的拍照界面和荣耀、华为的其他手机相同,差别之处在于它没有被称为德味的“鲜艳模式”“柔和模式”可选,更没有徕卡水印。白天和夜间的常规场景下,V9 相机启动和对焦迅速,极少数情况下有拉风箱的情况。它的样张稍偏浓艳,锐度很高,整体和 Mate 9 十分接近,属于国产第一梯队。

在大逆光的场景下,没有相位对焦的 V9 就稍显吃力了。夕阳的逆光下,我在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拍摄转弯的校车,连按两张都没有对焦成功,之后在桥上拍摄远处阳光下的高楼,对焦不实的情况复现。测试中 Mate 9 没有出现过这一现象。

下面是拍照样张,仅作压缩处理。可点此查看原图

屏幕显示和发色倾向上,V9 和 Mate 9 有比较明显的差异。V9 偏暖,Mate 9 偏冷。两款产品都有鸡血模式,你不必担心强光下的可视性。目前我们并不清楚给 V9 提供 2K 屏幕的供应商是哪一家。主观来看,95% NTSC 色域的V9 色彩更艳丽饱和度更高,但横纹比较明显,显示精细度上并未比 Mate 9 有明显提升。如果你像我一样用惯了标准 sRGB 模式下朴素得有点性冷淡的一加 3T 后,再来看浓妆艳抹的 V9,可能还真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它的调教风格还是有点粗放,广色域屏对于色彩管理的要求更高,这一点也是很多国内手机品牌的短板。

终极问题:V9 和 Mate 9 到底选哪一个?

其实到这里,问题就不难回答了。和荣耀产品线的定位一样,如果你喜欢张扬的蓝色、红色(稍晚上市),选 V9,它不会让你失望,顶级的性能和配置不会输于当下任何一款 Android 旗舰。如果你是每天飞来飞去、日理万机的高端商务人士,Mate 9 可能更适合你,它的续航更出色,造型也稳(lao)重(qi)。

系统层面,二者的差距微乎其微,除了 Mate 9 拍照更优秀一些,且有据说是传承自徕卡的“鲜艳模式”和“柔和模式”加成。从传播效果来评估,“徕卡”两个字给华为手机确实增色不少。

 荣耀 V9 和华为 Mate 9 的 UI 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区别的:V9 的图标上有格纹,希望它的设计灵感不是来自年轻人常穿的格子衬衫……
荣耀 V9 和华为 Mate 9 的 UI 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区别的:V9 的图标上有格纹,希望它的设计灵感不是来自年轻人常穿的格子衬衫……

一个不被注意的细节是,华为定制的 UI 相比很多人印象中的“乡镇干部审美”有了极大的进步。虽然跟很多人期待中的高大上审美还有段距离,自 EMUI 5.0 以来,它的审美进步可圈可点,称它为“华为史上最美的操作系统”一点也不为过。任正非在去年底视察华为法国美学研究所以及今年对消费事业部的讲话中都提到了一点,希望美学研究所更多参与产品设计和审美品位的提升上。

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到底要不要等草木绿色的华为 P10 Plus……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华为」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华为」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Hao Ying

报道产品,以及与产品有关的人和事。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