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投资经理小王成了好朋友,主要是因为,他负责的领域是「消费降级」。和他成为朋友的一个原因是「消费降级」对我这样的穷人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小王跟我聊到的项目,总能帮我省钱。
小王人很好,朋友很多。小王的大部分朋友也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穷。最近,在「小王和他的朋友们」微信群里,小王聊起自己最近发现了一个消费降级 App,上面用很低的价格售卖临期甚至过期的食品、化妆品。
群里没有人想给这个项目投资,朋友们纷纷表示,这就去下一个,以后买零食化妆品就靠它了。
1.
App 叫「扫货特卖」,我也下载了。里面卖的大部分是进口零食和化妆品。打折力度是很高的,不少食品的价格都在三、四折甚至一点几折,加上 App 自带跟淘宝、京东比价功能,看了就更想买了。

扫货特卖上的零食会清楚地标明品牌、规格、产地、配料和储存方法,更重要的是,一定会清楚地写明保质日期。不过这不是商户良心,是因为这些折扣力度超大的零食,其实都是临期食品。
扫货特卖上大部分零食的保质期都在半年之内,过期的食品也是常有的。仔细翻翻,就能从折扣最低的那部分商品里找到。App 上正在卖的一款海苔,打折 4.7 折,比京东便宜 6 块钱,比淘宝便宜 9 块钱。商品信息里写的保质期是 2017 年 11 月 1 号。抬眼看看日历,这个海苔已经过期快一个月了。

这不是个偶然现象,在此之前,这个 App 上也隔三差五就冒出几个价格很便宜的过期零食,来卖给像我这样的穷人。
过期食品能不能吃呢?我安慰自己说,当然是能吃的。而且吃下去,很大概率是不会拉肚子的。
每种食品都有很多不同的属性,安全性是其中一个,其他的还有口感、颜色、气味等等。食品厂商在设置保质期的时候会综合考虑各种属性。
所以,我所拿到的过期食品也许安全性并没有问题,只是打开后颜色没那么好看,香味没那么好闻。即便是安全性有问题,也只是吃了之后生病的概率会变大。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想,吃临期食品的危害可能就不那么小了。
从变质的过程来看,食品里的细菌并不是过了保质期才开始产生,而是生产完就已经有了。细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到达某个时间后,终于达到了不能给人吃的程度。
所以,即便在保质期之内,食物中的细菌也会不断增长,食物的香气也会逐渐消散,口感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假如一个商品的保质期是 18 个月,那么距离保质期还有一年的和还差一天过期的都可以吃,但其中也确实会有微小的差异。
说到底,还是用便宜的价格买到了不那么好的东西。
即便是临期食品,也面临着能不能在保质期前吃完的问题。扫货特卖上的某 1000g 蜂蜜柚子茶价格比京东便宜了 10 块钱,只卖 29 块 9。但保质日期也只到了 2018 年 2 月 12 日。这款蜂蜜柚子茶的官方介绍里建议每杯使用 20g,也就是一瓶可以冲 50 杯。

现在是 11 月底,快递路上耽误几天,距离保质期也就只有六十几天了。如果不发动全家老小一起喝、不逼着自己天天喝,很大几率是喝不完的。这样,临期的商品成了过期的食品,「过期食品能不能吃」的问题又来了。
3.
为了省钱要买临期食品的我,把脸挡上就几乎是《重庆森林》里的金城武本人了:
「请问有没有 5 月 1 号到期的凤梨罐头?」
「今天几号啦?」
「4 月 30 号啊。」
「是啊,明天过期的东西我们不会摆出来的。」
「还有两个钟头,这么早就收掉了?」
「过期的东西没人要的,人家要买也要买新鲜的。」
「新鲜新鲜,什么新鲜啊?就是你这种人啦,贪新忘旧的,喂,弄一罐凤梨罐头要花多少心血你知道吗?又要种,又要摘,又要切,你说不要就不要啊?你有没有想过罐头的感受?」

什么?真的穷的人不吃零食?是的,普遍意义上的穷人可能还吃不起饭、穿不起衣、住不起房、上不起学、用不起手机。
可是在互联网世界里,像我这样想吃零食又买不起,看到折扣就努力发动全部理性细胞告诉自己可以买的人,就已经是穷人了。
身为穷人的我很难过。消费降级的诱惑太大,对于有钱人来说,这可能是个巨大的投资机会。可对于穷人来说,怎么也不应该是个为了省钱放弃食品安全的借口吧。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