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豆瓣9.1分,腾讯视频9.3分,电视剧搜索量全网最高,2017年上半年最火电视剧。

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火到这个程度,有点邪性,也有点厉害。古装玄幻、手撕鬼子和小鲜肉的夸张表演看多了,老戏骨的戏就显得好看了;高压反腐下落马的高级官员多了,政治新闻变成了连续剧,观众就用剧情体验了一把真正的官场现形记。人民看《人民的名义》,其实是在看《权力的游戏》。
它既是一部反腐剧,也是一部政治剧,也有人拿它当谍战剧,“祁同伟是第一个暴露的反派”“最终的大BOSS竟然是他”……这是用《人民的名义》过《伪装者》的瘾。不过,《人民的名义》被一部分人玩成了偶像剧,捧红了达康书记和他的表情包、大长腿、毛背心儿和茶杯,倒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剧中的汉东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一个副部级官员的形象,能变成表情包和一个IP,可见他有多招人喜欢。好多人觉得他特“真实”,没带面具,没有剧中其他官员的那种官架子和官腔,急了就骂人,大庭广众之下恶搞懒政怠政的官员,敢想敢干,说一不二,有魄力,大干快上,而且还清廉自守。就这么一个清官好官,被老上级和老上级的儿子拖下水,被老婆拖下水,被政敌算计,被下属一票尸位素餐的官员糊弄,让观众觉得特别着急上火。再加上开头的第一集,副市长丁义珍接到通风报信出逃,剧情中精心提供的线索让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李达康做的手脚,越往后看达康书记越正直、越无私无畏,越往后看真凶曝露得越直接,于是很多人后悔不迭,达康书记被老领导、老婆、政敌和下属坑的同时,还被观众误会了一把,真可怜,真冤枉,真萌。
有人做了一张大家都在转的李达康表情包:“别落泪,高育良会笑,别低头,GDP会掉”。还有人画了一张图,把剧中所有高官和商人的裙带关系都勾连了起来,只剩下形单影只的李达康,对应着三个大大的字母:GDP。
这部《人民的名义》是给人民看的,人民喜欢清官,更喜欢孤臣。在人民看来,一个当官的孤立于官场,离人民就更近,而达康书记就是这么个官儿,他离老婆都那么远,跟老百姓肯定是最近的。
那好,我们看看剧中的李达康都干了些什么吧。
“一一六事件“,大风服装厂工人自发护厂,抵抗黑社会背景的企业山水集团冒充警察强拆厂房,酿成暴力流血事件。坐镇处理危机的市委书记李达康在现场举棋不定,先是听了与山水集团有勾连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建议,试图武力清场,老检察长陈岩石对工人动情晓以利害,平息了局势,拘捕了冒充警察的黑社会。局面刚刚缓和,祁同伟再次建议李达康顺势强拆厂房,我们的达康书记居然爽快地同意了。老检察长陈岩石向李达康痛陈工人权益被非法侵害,但李达康仍不为所动,坚持强拆,工人们抵抗情绪再度高涨,逼得陈岩石冲在前线肉身护厂,局面僵持不下,最后李达康听从了他的政敌、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的意见,考虑到陈岩石和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特殊关系,最后一刻叫停了强拆行动。
先是不问是非,准备武力清场,然后搞清楚了是黑社会冒充拆迁队,拘捕了武力强拆的黑社会,自己又要动用官方警力继续强拆。那个一心考虑老百姓的达康书记在哪儿呢?最后的叫停,也不是因为他搞清楚了状况,而是因为听了劝,权衡了政治利害。那个大是大非的达康书记又在哪儿呢?
李达康为什么要强拆大风服装厂,以至于两次上了涉黑公安厅长的当?因为山水集团占了这块地,属于光明峰改造项目,而光明峰改造项目,是李达康这个市委书记的“政绩工程”。改造一个光明峰,背后是大量的建设,是GDP的增长数字。为了GDP,李达康可以行使一个市委书记的魄力,下令不管什么情况,先强拆了再说。GDP增长和普通工人的利益与感受,政绩项目和可能激化的官民冲突,在达康书记的天平上哪个重要,已经很清楚了。
如果看了这部电视剧的吃瓜群众再回过头来把这两集好好再看一遍,再看看大家转发的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的表情包,是不是感觉好像吃了点什么脏东西似的?我倒是真希望达康书记的头能够再低一点,看看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类似的剧情后面还有。省委书记沙瑞金考察吕州,单独召对了20多年前曾经和李达康搭班子,一直在县处级岗位上晃荡了半辈子的易学习。易学习跟省委书记回忆了当年他当县委书记、李达康当县长的时候如何修公路,李达康如何不管不顾,强行摊派,滥用民力和干部,最终闹出人命的经历(原著写的是李达康强行摊派,逼得一个村民喝农药自杀,电视剧里改成了村干部不堪压力暴病身亡)。最后,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常务副县长,用丢掉自己乌纱帽的方式保住了当时的县长李达康,原因是只有李达康能搞定资金,把公路修下去。他们保住李达康,是为了当地老百姓。
为了当地老百姓,结果逼死了老百姓,还被保住了。当年逼死了人保住了职位,还一直升官,20多年后,面对护厂的工人,能够不眨眼睛下令强拆,那真的是一点儿都不新鲜。
GDP(国内生产总值)这个东西,大多数人搞不清楚它是什么,但本能地觉得它是个好东西。30多年来,人们普遍相信,GDP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人们得到的福祉越多,在一些时候,它是成立的,但在更多的时候。它也是个悖论。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清帝国的GDP占全球GDP总量的四分之一,全球之最,但仍被船坚炮利的英国打得落花流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GDP的增长,也经常跟放开量印钞票、大量的重复建设,以及贵得离谱的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相关——如果你认为这都是好事儿,普通人都从这里面找到了幸福感和获得感,那我没脾气。
在《人民的名义》里,你们最近一直在膜的达康书记,毫无疑问是看重GDP胜过一切的。他不贪腐,但追求起政绩来不管不顾;他爱惜羽毛不喜欢结党抱团,是怕一旦出了事受牵连影响仕途;他忽视老婆的情感,因为主席台和堆满文件的办公桌比热炕头更有吸引力。您非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人民,那也是有点肉麻。不是所有的大干快上、敢作敢为都跟咱们这些人民相关的。
在很多时候,它不是以人民的名义,它就是以GDP的名义。
当人民妨碍了GDP的时候,达康书记要么逼死人民,要么强拆人民。达康书记把人民给抽象了,抽象成GDP的数字了,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农民、工人和教师了,但身为人民的我们,可不能自己也抽象自己。当然达康书记也有把人民具体化的时候,比如在又矮又小的信访窗口前面挤兑光明区区长,替人民出气的时候,那是因为信访办窗口排队受气的人民,没妨碍他的宏图大志和政绩。
我是仔细看了电视剧和原著的,以我的揣测,编剧周梅森并没有把李达康当成一个纯粹的正面人物来塑造,对李达康的霸道、急躁、说一不二、过度强势、独断专行,周梅森都有保留,也多有刻画。比如自己最信任的副市长出逃了,我们的达康书记不反思自己,先把一起共事的纪委书记臭骂了一顿,于情于理就都是一件很不讲理的事。
但问题是,人民好像特别喜欢那种性格鲜明、敢想敢做、敢作敢当和特立独行的官员,习惯给这样的官员贴上“清官”、“好官”和“为了人民”的标签,这就有点一厢情愿了。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官员特别敢想敢做,什么都不怕,力排众议,不容分说,那是因为他的权力不受约束,没人监督得了他,也没人奈何得了他。
跳出《人民的名义》,N年前我们不是也有好多人盛赞这么一个敢想敢做、敢作敢当的官员么——坐领西南最大的直辖市,说唱红就唱红,说打黑就打黑,说查封酒店就查封酒店,说把商人罚到破产就罚到破产。不是也有很多人夸他有担当、有魄力,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么。他手底下还有一个替他敢作敢当的公安局长,跟他夫人一起把国际友人给做掉了,被他扇了一个耳光,然后历史就改写了。
这么一说,你看你们的达康书记,手底下最信得过的心腹,不也是一个技艺双绝的公安局长么。
《人民的名义》还在继续播,可以稍微剧透一点:20多年前跟达康书记搭过班子,领导过达康书记的易学习,后来被省委派到京州市,担任李达康的纪委书记,在对京州市委和李达康本人行使监督权这件事上,跟达康书记差不多闹翻了。
达康书记这个角色很有个性,很鲜明,吴刚演得也很好,但千万别把达康书记当清官和好官的化身,然后拼命地膜。人民的名义,在于不膜任何的在职官员,知道自己是人民,监督那些以人民的名义做事的公务员们。
题图来源:中国时尚网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