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文艺青年

被意淫的“古代才女”和误入歧途的读诗运动

“古诗才女”满足了当代人的虚构幻想,也让另一些人觉得有利可图

骆轶航

发布于 2017年2月15日

在当代中国,想成为一名“才子”或“才女”,成本是相当低的。

在写文章、写诗、书法和作画这几件事上,只需要比普通人强那么一点点,方圆两公里内肯定有人高呼你“才子”。如果你擅长写文章,发表过文章,身边的人读过,朋友圈被转发过,“才子”头衔非你莫属;至于是发表在“新世相”还是《人民日报》上;你是挪威皇家科学与文学院的座上客,还是负责讴歌在当代盛世“纵做鬼,也幸福”的文联副主席,都不重要。在书画领域,“当代才子”的门槛基本控制在能提得起毛笔临帖,知道怎么用朱砂和水墨泼两笔的水平线上。音乐创作领域,随着这两年民谣歌手有点烂大街,“才子”门槛略有提高,一把吉他可能蒙不了事儿了,你得出专辑,最好还得上《我是歌手》,但即便如此,每一个都市男女青年的二度人脉内,“音乐才子”这个物种也是从来不稀缺的。

作为一个靠写字混名声的人,我从不到10岁开始,到现在30多岁,被各种人用各种口气叫了半辈子“才子”了。没上小学就认识几百个汉字的时候是“小才子”,小学生作文竞赛拿一等奖的时候是才子,高考作文满分的时候是才子,大学在未名湖边念过诗是才子,在《第一财经周刊》驻硅谷采访报道科技大佬的时候是才子,现在写公众号骗10W+阅读量还是才子,而且还变成了“大才子”,以至于听到这两个字就觉得是在骂人。鉴于当代中国的“才子”基本被定义在舞文弄墨和吹拉弹唱这两大领域,可眼看着人民群众越来越不挑食,“才子”的准入门槛就越来越低,也没人主动去raise the bar。20年前王小波离世时,人们说他是有启蒙意义的“文坛才子”,到了21世纪初,李敖这样的人就成了才子典范了,再到了2016年,最新锐的“才子”不是张嘉佳么。

“才子”的门槛在哪儿,社会文化生活的基本水准就在哪儿。最近被央视的《中华诗词大赛》闹的,大家不是都喜欢读诗赛诗了嘛?好像“盛唐气象”那块祥云马上就要下雨了,华夏民族的文艺复兴近在眼前了,可你看看真的“盛唐气象”的时候当个才子有多难——《旧唐书》里记载了一个有关唐玄宗初年两位高官崔湜和张说的段子:一日,30多岁颜值极高的宰相崔湜骑着高头大马散朝出皇城端门,人驹俱秀,霞光熹微,崔湜当时就念了两句诗:“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旁边的政敌张说看得如痴如醉的,忍不住叹息道:诗我能做,官我能当,可是这么年轻,又会写诗,还当到了宰相,还长得这么漂亮,我这辈子是都做不到了。

可张说毕竟也是“心对炉灰死,颜随庭树残”(《闻雨》)和“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幽州夜饮》)这种牛B诗句的作者,这可都是收在《千家诗》里供21世纪的“诗词才女”武亦姝在央视后台背诵迎考的啊。尽管张说日后陷害了崔湜,自己当了宰相。可彼时彼刻,在那个年轻、会写诗、会做官,颜值还高,并成功地泡到了镇国太平公主当女朋友的崔湜面前,爱恨交加的他是不敢自居“才子”的。

拿当下跟盛唐比“才子”门槛这事尽管不太厚道,但无风不起浪。如果没人嚷嚷着华夏文艺复兴近在咫尺,没人一天到晚把那些头发花白、穿着中山装在《百家讲坛》上寻章摘句做点当代鸡汤阐释的人奉若“国学大师”和“文学才子”,我也犯不上祭出崔湜和张说这一对儿欢喜冤家来打1400年后的脸。你们对文化复兴这事太着急,那我只能泼点冷水。

最近比“才子”更流行的是“才女”。对“才子”人们最多按照自己的文化认知水准降降门槛,对“才女”除了降门槛之外,剩下的就是YY了。这位被YY的“古代才女”就是央视《中华诗词大赛》节目上最终夺冠的武亦姝。

16岁的沪上姑娘,身材高挑、行止淡然,一袭汉服、长发垂髫。在诗词大赛的赛场上,无论是九宫格填诗,还是“飞花令”对诗,都能信手拈来,诗词填空题做得堪称完美。一夜之间,国台的加持、微博的热门话题标签、微信公众号文章一齐轰炸,武亦姝变成了一个现象,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有关“古典诗词”和“古代才女”的文化符号。

直到当我看到有上海当地媒体真的写出武亦姝“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这句话时,我终于喷了。您倒是真容易被满足,也挺擅长幻想的啊。

“古代才女”的门槛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在一个社会普遍不给女性提供公共教育资源的中国古代社会,生计良好且注重教育的家庭会考虑在家办“女学”,邀请外部信得过靠得住,生活作风检点的人来家里开馆讲学,但基本上也就是让府上待字闺中的女儿和其他女眷识文断字而已,做到“通晓文字”在古代就是“才女”了。按这个标准,大家身边12岁以上从青春期到更年期的七姑八大姨,放到中国古代看,都是才女,你跟她们相看两不厌就够了,至于费那么大劲去找武亦姝“满足想象”么?

OK,我们主动提高“古代才女”门槛,把通诗书,善琴棋书画当作入门标准。谢道韫和李清照这样的人姑且不去仰望。当代人仰望的才女武亦姝“通诗书”了么?在诗词大赛“飞花令”环节,武亦姝展现了她的诗词储备量,以“月”字吟诗,被提醒她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前面人的重复了,她立即脱口而出《诗经·七月》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引得一片赞叹。

这很棒,应变能力极强,脑子里的诗词存储量确实惊人,很多人说《诗经·七月》这么偏门的诗词能信手拈来,真可谓功力匪浅。不过,武亦姝的母校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透露了一个细节,武亦姝随口吟诵的这首《诗经·七月》来自学校自编教材的《中华古诗文阅读》,要求每一个学生晨读朗诵。

不是这首诗太偏门,而是只知盛唐无论春秋的粉丝如你读诗太少。不过,语文教研组组长这个细节更能说明的问题是:武亦姝的诗词阅读和记忆来源,跟复旦附中的“课内教学”要求不无关联。包括她对陆游那句“我与狸奴不出门”的解释“我就不出门了,在家摸猫”让很多人觉得很“可爱”,但可爱之余,这姑娘对这句诗的释义也不过就是把中学语文教参上的解释,换了个更鲜活的说法而已,这种聪明和俏皮很多姑娘身上都有,不一定非得是“诗词才女”;其实我倒是满心希望她对古人喜欢将猫换作“狸奴”这件事有更多的解释,这里充满古人跟跟现代人心意相通的情趣,但是她并没有解释。

武亦姝在节目里偶然的一次“失手”也被很多粉丝当作“沉着冷静”和“不慌不乱”的典范,那是李商隐《马嵬》里的一句填空题:“如何四____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句诗她不记得,不知道该填什么字,于是错把“纪”填成了“时”。一首诗不记得在我看根本不算是件事,很多人说她填成“时”字,很明显地不懂诗词的格律,我也觉得不是大问题。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是她现场冷静的反应:“我坦诚地说,这道题,我没背过,我猜一下……”

她说的不是“这首诗,我好像没读过”,她说的是“这道题,我没背过”。这话听着耳熟不耳熟?那么,平日里那个喜欢读陆游词,喜欢沉浸在诗词世界里的武亦姝,究竟是在“读诗”呢,还是在“背题”呢?抑或是在用“背题”的方式“读诗”呢?

中国的中学教育系统有的是这种能量,把对升学、考试和评优等指标相关的“课外知识”转化为“课内知识”,变成每个学生身上的家庭作业和必修任务。在武亦姝就读的复旦附中,古代诗词朗诵就是一项必修课——不得不佩服这所重点中学的“远见”,主旋律响应得真的是精准且及时——你可以少读点莎士比亚,但一定得读中国古代诗词。

背了很多道“古诗词题”的武亦姝是不是真的喜欢诗词?看上去应该是的,据说她是一个语文和历史学科成绩很好的偏科姑娘,这种学生发自内心喜欢古代诗词的概率显然会更高。但一个背了很多古诗词,随时能从自己的“诗词库”里往外调取诗句的女生就是“诗词才女”或“古代才女”,这事是怎么说也说不通的。还有人说武亦姝是“行走的诗词库”,照这么说,你买个Kindle,下载一部《全唐诗》和一部《千家诗》,你膜那个Kindle就够了。下次咱们争取说服Google让机器人AlphaGo参加诗词大赛,看看到时候谁是才女,谁更能背诗。

把诗词当成了一种记忆的艺术,当成了一种类似“最强大脑”的竞技比赛,甚至当成一种人机博弈,然后想在这种环境和氛围里寻找“才女”,这可真的是在重新定义才女。 真正的“飞花令”不是背诗,而是作诗的酒令,就像《红楼梦》里林黛玉连吟33句带“花”的诗那样。《红楼梦》里贾府的姐妹们都会作诗,薛宝钗的诗作得并不比林黛玉差,惜春和探春等人也是随时兴赋,就连性格沉默才情平庸的贾珠遗孀李纨,在元妃贾元春返府省亲的宴会上,也做了一首完整的诗,平日里也少不了当诸姐妹的诗词评判。

当然,在21世纪的诗词大赛上搞古诗词创作,有违背当代人诵读和品味古诗词的初衷。但借着古诗词里的意象和情致搞一些现代创作的比赛,为古诗词赋予现代性和当代美,这件事是可以搞的,但是央视的诗词大赛没搞。他们选择了把古诗词捧在祭坛上让人背,而不是拿到现实世界里让人用。当代词人如林夕和方文山,2015年都参加过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但却无缘央视的诗词大会。林夕说过他填的词受苏轼影响颇深,方文山说他的填词师承来自李清照。我们在《红豆》里找得到王维的《相思》,《夕阳无限好》里找得到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偿还》里找得到纳兰性德的《浣溪沙》,《青花瓷》里找得到宋徽宗的御制诗,《千里之外》里可以寻得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意象,而《兰亭序》干脆就取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么,“诗词才子”和“诗词才女”们,怎么用《菩萨蛮》、《水调歌头》、《长恨歌》和《琵琶行》里的元素和意象,填一首当代人的歌词?

这样的题抛给武亦姝这样的才女,这场比赛恐怕就是另一种画风了吧。毕竟她是一个能从古诗词中找到现代生活中不存在的意境,不喜欢“小鲜肉”,只把陆游陆放翁奉作“男神”,只沉浸在竖版线装书的世界,喜欢誊写《清静经》的姑娘。这个姑娘离诗词很近,但离诗词的当代性有点远。

把“才女”的门槛从“能创作”降低到“能背诵”,再塑造出一个“古代才女”的文化符号来,这件事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幻想,也让另一部分人有利可图。

这个符号对武亦姝来说,是个咒符。武亦姝和她的家人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推掉了请武亦姝做模特和代言人的商业邀约,很显然,这个环境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很清醒和明智,没中圈套,也不想被消费,他们也不想让武亦姝背上“诗词才女”的包袱,武亦姝在他们的眼里是个“诗词才女”,还是一个记忆力出众,同时喜欢读点古诗词的小姑娘,他们比谁都清楚。

但是社会需要一个“诗词才女”,所以才要让武亦姝来满足他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让一个当代的16岁姑娘满足一群半吊子的古代幻想,这件事要多一厢情愿有多一厢情愿,要多不真实有多不真实。他们对武亦姝那些表现的解释有着太多的牵强附会。说武亦姝态度淡泊、一脸萌萌的无辜相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令人淡定,可如今00后的姑娘们面对长辈教诲,哪个不是一边点头啄米一边面无表情无辜淡定?这是时代风貌和少年意气,不是什么古风附身,“古代才女”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嘟嘴、点头啄米或者一脸茫然,是一件很不像话的事。还有人YY得更彻底,看着电视上的武亦姝,亲切地唤作“姝妹妹”,“希望看她凌波微步,素足起舞”——“凌波微步”那是金庸编出来的传世轻功,“素足起舞”的是李白《越女词》笔下天然淳朴的吴越村姑。劳烦您先拎清楚才女、侠女和村姑的区别好嘛?

看见一个会背诗的清爽姑娘,凭着自己对中国古代那点灵星寥落的贫瘠理解,就虚构出一个古代,让这个读诗的姑娘当那个古代的“才女”主角,这背后的文化缺失还是挺彻底的。您连传统文化都不愿意做点基本的功课,就开始虚构和YY古代才女,然后就觉得自己多了那么点诗书风情。这是喜欢古诗词和传统文化呢,还是喜欢一种您从来没见过的姑娘呢?

把武亦姝捧为“诗词才女”,通过喜欢一个“诗词才女”来折射自己对古典诗词的向往和喜爱,应该是大多数对武亦姝充满“才女情结”的人们的真实心理活动。我的大学老师、中国新诗研究学者蓝棣之先生在全校开过一门公开选修课《现代诗与现代人生》,平时给理工科学生们讲讲现代诗,高兴了就只讲现代人生。他有过一句著名的话送给那些号称喜欢诗歌的文艺女青年:“希望你们爱上诗歌,但是千万不要爱上诗人”。

同样的道理,希望你们喜欢古典诗词,但是真的没必要YY一个喜欢古典诗词的清爽少女。

这个世界上分不清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的人太多了。我身边常见号称热爱IT行业的人其实是崇拜马云和马化腾,希望投身“非虚构写作”的人其实只是想跟何伟(Peter Hessler)和谢丁这样的非虚构写作名人合个影谈谈人生,就更别提那么多号称自己喜欢皇家马德里队的女生其实只是喜欢C罗的俊脸和一身精致的肌肉,拜仁慕尼黑队的好多女粉其实只是爱上了托马斯 穆勒罢了。

如果林夕和方文山都没帮助您真的喜欢上中国古典诗词,那么武亦姝估计也做不到。

但武亦姝做不到,也不想做的事,没准有人想做。除了贡献出了武亦姝这么一个文化符号之外,这次央视诗词大会的另一个“贡献”是传递了诵读中国古代诗词和传统文化经典这件事,将会受到主流话语支持和鼓励的明确信号。

而这个信号一旦释放出来,会激励一大群“无利不起早”的聪明的中国人。

可以预见的是: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会用古典诗词做营销了,甭管是开发个古典诗词上下句选择题的小工具,还是把诗词意象和赛诗会融入到产品发布会和销售路演里,我都不觉得新鲜;各种“诗词大会”和“赛诗会”即将各省台卫视和几大视频网站粉墨登场;综艺娱乐节目开始玩背诗;百度或者搜狗的机器人借机再用人工智能挑战一下人类的诗词记忆水准;《新世相》在“丢书大作战”和青春版《红楼梦》之后再搞一次“你心中最美的古诗词”大型粉丝互动活动……另一方面,各类《中华诗词读本》会接着畅销,从复旦附中到全国各个中学,每个学生人手N册,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之后会伴随着诗词诵读的仪式,“经典诵读”会被教育局纳入学校综合办学环境考察,语文考试的诗词诵读比例会加大,语文老师们会把古诗词拆成几万道上下句默写的测试题,每周搞个小测验,你可以不真的认真读诗,但不能不熟练掌握这些上下句默写的“送分题”……有的是人,有的是办法能把“诗词诵读”这么一件被武亦姝这样的姑娘认为是很个人、很美好的事变成一场场大型全民运动和集体仪式,变换和肢解成另一种完全面目全非的样子。

同时,穿汉服的姑娘会变得多起来,峨冠博带、沐猴而冠的小伙子也会变得多起来。武亦姝不愿意做的“古代才女”模特和代言人,有的是从直播平台散了场的网红姑娘们喜欢做,去掉烟熏妆,把“蛇精脸”拾掇成闭月羞花的才女脸,穿上一袭素色汉服,把头发散下来披在肩上,找一副圆形眼镜,撑一把油纸伞,怀里抱着一本线装书,没准会比现在更受欢迎。

当我有一天走在大街上就跟到了横店似的,我可能会特别怀念那些个古诗词被大家束之高阁,但藏于我心的岁月吧。

题图来源:YouTube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文艺青年」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文艺青年」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骆轶航

Thomas Luo (骆轶航),PingWest 创始人、CEO、总编辑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