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杯AI辩论赛:AI翻译会干掉人工翻译吗?
正方:AI翻译会干掉人工翻译
反方:AI翻译不会干掉人工翻译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这个环节的主持人Niko,欢迎大家来到搜狗杯AI辩论大赛的赛场,辩论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
李大锤:我们的观点是,AI翻译会干掉人工翻译。为什么我这么说呢?我是一个数码的博主,我对科技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自始至终有一个观点,就是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劳动是一定会被机器人取代的。扫地的人、速记员、驾驶员这些都会慢慢地被取代掉。下一个是AI翻译。
定义一下什么叫干掉,这个应该是功能上完全替代,而不是说完全消灭,如果把这个题定义完全消灭的话,这就没法打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智能手机还没有完全消灭掉功能机,而且座机还在用,所以在特定的场景下我们一定会使用替代性的产品,所以定义干掉一定是功能上替代。
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因为看现在AI翻译确实在某一些方面不如人工翻译,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可以替代掉的。我是90后,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经历被机器替代的岗位,比如ETC,收费站的服务员速记员、流水线上的工人,很多铁饭碗的工作,后来被机器替代了,这些被替代的工作是有特性的,是机械的可重复性的工作,最晚被替代的我们觉得是艺术和内容的创作者。翻译也具备了这两点,有规律并且是重复性的,我们知道语言的语法是其中的规律性,人和机器在翻译的时候做的工作是一样的,样本级的基础上输入内容,算法处理,处理之后再输出内容,而学习翻译的过程其实就在样本积累。但机器学习样本的过程要比人要快得多得多,一个好的翻译员要5到10年才能胜任,机器一晚上就可以学习完。
主持人:下面有请反方一辩
熊太行:我们认为AI干掉人工翻译中的这个“干”字,自古就是翻译的一个难点,消灭一个行业,让这个行业大学根本不再招生才叫干掉,最好的AI翻译也只不过是让更多的人在出国旅游的时候从跟团游变成自助游。我给大家念一段,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孔。如果是让AI翻的话可能是这样子的我爱你,彼德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贸,有二人转的味道。AI抓不住语言中的弦外之音,比如说今晚的月色很美,里面是很有感情的,我总结了一句,就是带情带义。AI做不到,翻译只会变得更加地昂贵,为什么说昂贵?其实一般来说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最好的办法是跟那个国家的人结婚。差一点的是怎么样?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再往后是找一个好翻译,再再往后是用一个好一点的AI,这是一种穷人选择。中国有特别大的复杂性,很多人英语不好,你没有办法输出一个大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一个结果,让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人能看得懂。我不希望未来两个人用两个AI进行交流,人类有一些东西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比如说情感,一起喝酒、一起吃火锅都是非常开心的事情。我最后用一段诗选,朝露初生,美酒飘零,让我们把美酒满斟,这是最好的德文,也是最好的中文。
下面有请正方二辩:
毛书记:这个辨题非常简单,我觉得干掉是唯一需要解释的动词,这个词如果解释清楚的话,这个辩题本身的问题不是很大。关于干掉的定义,难不难不重要。如果你要理解为完全消灭的话,确实我承认这个题就没法翻了,本来人工翻译是一个很美很好的东西,没有问题,一个很好的东西肯定不可能被完全消灭掉,刚才我们的同方辨友李大锤说智能机取代不了功能机,2008年iPhone开始这么多年已经取代了很老派的老人机。用英文说是able to,我可以替代你,但至少选择用不用是你的问题,马车这个交通工具这么多年,早就被更新的交通工具替代了,可以坐汽车、电动车或者是骑摩拜,可是马车在纽约中央公园还有人用,想完全消灭是不可能的,连纳粹这么恶毒的东西都没有别消灭,俄罗斯和美国还有。这是全世界整个政府机关举国之力要消灭的东西,也没有别消灭掉。何况人工翻译这么很美好的东西,干掉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在功能上可以替代在使用的时候应用场景里被主流消费者所认可,认为是更优的选择。我觉得被主流使用者认为是更优的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干掉的定义。
河南话一定可以被翻译的,我就是河南人。包括说诗歌戏剧的翻译,这本身也是一种很简单的问题。就是一个算法。从input,处理输入的信息再到输出的信息,算法本身是可以被机器所模拟的,所以AI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下面有请反方二辩。
刘思佳:大家好我是反方二辩,我是双语主持刘思佳。今天正方是freestyle。已经发言的选手都讲到了干掉的定义,先把概念先框住,我也想讲另外一个定义,翻译,翻译是什么?翻译就是我们要先理解意思,理解意思之后,再拿另外一个来做。所以,对方一辨也给我们举了很多炫酷的例子,AI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的生活,相信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是感觉到的,大家是不是理所当然就觉得AI好懂我,AI这么理解我的意思,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想法。
但是,这里有一个知识点,就是AI其实是不懂你的,是完全不理解你在说什么的,这点是非常厉害的。AI跟人类在翻译的方式上,本质是不同的,我们人类是怎么翻译的?是要先做完阅读理解,做阅读理解之后再翻译。AI怎么翻译?是绕过了对文字的理解,直接用算法和数据等等各种各样的技术对文字进行处理,进行一种没有感情的处理。说到这儿,有可能大家会觉得,包括正方也觉得,一辩刚才也讲到我只需要通过算法就可以了,但问题在于语言不是这样子的,刚才二辩还说,诗歌、文学都可以这样翻译,但文字是很复杂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特别暴露年龄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面有一个歌词,叫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是也不是,大家可以拿翻译软件来翻译看是还是不是。毛书记说诗歌没有问题,只要有非常大的运算和成本以后都是可以翻译的,我现在就可以举出来一个例子,我有一段非常喜欢的是在英文书的一段话。他跟他的心上人讲,你知道爱是什么,有的人觉得是性爱觉得是清晨六点的文字,你知道我怎么觉得吗?AI翻译成爱是一种触摸又不是触摸,人类是怎么翻译的?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这就是人类翻译的意义,所以放心吧,翻译不会失业的。
主持人:下面进入自由辩论环节。
桂思博:今天汽车替代马车是替代了马车通行工具的这一职能,今天讲干掉,至少也是要讲您方的AI翻译要取代我方人工翻译的所有职能,至少是这样吧?
李翔:马车在很多的地方依然作为交通工具,今天我方认为干掉的意思是,在绝大部分的应用场景下,会将AI作为我提起翻译这个词的第一选择而不是唯一选择。
熊太行:我说说科大讯飞,大家知道最近那件事吗?那个翻译是怎么来的?是从人工翻译的同传老师那里发来的稿子,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什么可辨的了。
毛书记:AI翻译本来就不是说没有人工协助,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当然要人工协助了。一个小孩学英语、学外语是不是也要学习,有一个学习的过程,AI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人工帮它输入语料库,让它变成一个更好的翻译工具,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流程。我回击一下,不是替代所有的职能,我坐在汽车上想摸一个小动物吗?摸不到,就想去感受颠簸的行车,马车能给我吗?能。汽车不能给我。AI不完美,但满足了所有的功能。
熊太行:如果毛书记想视一下颠簸的形成可以试北汽新能源。
李翔:你能想到机器人能写诗吗?十年前,他们是没法儿理解的。我们现在的AI翻译没有办法达到兼举审美和达意的效果,你们觉得做不到的原因是?
桂思博:AI翻译能够在绝大多数应用的场景中成为人类的首选,也就是说超过人类的上限,对方辩友提的问题,您看到过机器人写的诗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一下。
李大锤:3到5年之前,我们都没有办法想像Google可以做得那么好,现在可以做到了。机器的进步不是一个直线的进步,而是一个爆炸式的,我们到一个点解决了一个问题以后,就可以完全解决掉AI翻译这个事情了。不能说现在没有完全替代,但未来不行。现在我们确实在某些领域不能,但未来在其他的领域绝对是可以的。如果是说绝大多数的领域这个事情,如果这么定义的话,我们这边肯定是基本上是赢了。就是在绝大多数的领域,包括出国,包括同传都是可以用AI替代的,诗歌反而是小众领域的翻译,绝大部分领域来替代这个事情是可以做到的。
刘思佳:我问一下毛书记你单口相声讲得这么好,你愿意让AI替代吗?
毛书记:我实话实说我是一个文字的创作者,我讲单口喜剧,我之前做作者也写东西和文章,我是最不希望创作的东西被不准确的翻译毁掉的,我是TED翻译,我做过很多年的翻译,我不希望说一个我不承认的辩题,这是我主动选的我认为可以,我之前自己会翻译一些关于单口喜剧的国外的教程,我觉得很难翻,但后来我想这就是一个算法,我当时翻译那个教程的名字就是十三种结构,本来就是有固定结构的,这个段子就是搞自相矛盾的,这个东西只要把各种各样的算法,打一个比方说,我不是科技人员,输入到软件里面,AI系统里面,学会这个东西,因为我也要学,我也是人,我要翻译吗,这个也要学,机器也是一样的,我觉得创作者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都是要学结构和算法而已,没有任何的区别。
熊太行:我觉得这行还是离不开你,你不会被取代的,永远都不会。
李大锤:他不是翻译。
熊太行:他比较悲观,这个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创作还是翻译。
李大锤:做机器工作的人一定要悲观一点,一定要有一些危机感,像我们看到的新闻说,售票员觉得自己能干一辈子,可是没有几年就被替代掉了,特别是做翻译的人。
刘思佳:翻译这件事本身和可重复的机械式的事不一样,那是技术,翻译是艺术,里面需要情感和理解,这是机器通过算法不能取得的。
李大锤:你刚才说艺术,其实是创作,我们自己也认同创作者一定是最后被机器取代的,但还是被取代掉的,但是最后的。但翻译、技术这件事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是被会取代掉的。
熊太行:创作不是今天的辩题,我们说的是翻译,所以你们认为能被取代掉的人工翻译就是一部分,比如说导游、地陪这样的翻译是吗?
李大锤:我们说的是功能上的取代,三辩说的大部分的是功能上的取代。
桂思博:所以您方代替了哪一方面的功能?
毛书记:我觉得不是will而是可以、能够,在现在AI翻译代替不了人工的翻译,我们说的是会不会。我说AI是需要学习的,input所有的信息,天然比人多。算法是可以学的。以后会而不是现在可以。
主持人:自由辩论的环节已经结束了,感觉双方会打起来了。我们先请正方三辩结辩。
李翔:我们从最技术的层面来讲,这个东西其实对方提出了很多,一辩会说我们今天有很多的方言,可能有很多人的语言的素质和表达的能力就不够好,这种情况下,如果找一个AI翻译来做,这点恰恰是AI翻译最优于人工翻译的地方。因为我们可以想像,互联网是一个边际成本非常低的东西,当我们的AI算法写出来之后,每个人的手机上都可以有这样的APP,可以识别我们每个人独特的方式,可以对每个人做定制化的服务,但人工翻译可以吗?很难,我很难想像一个大学本科生去国外或者是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带一个翻译跟我一起,这件事情很难,但AI可以做到,因为边际成本很低。
再往下走,同一套算法是一致的,只是识别不同的语料库,所以在我进行不同的语言间的切换的时候,方言也好,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也好,成本也很低。换言之,如果AI翻译学会如何翻山东话的时候,它同时就学会了如何翻河南话、海南话、北京话。
再往下,他们说可能口译很好代替,包括同声传译,这样看sogo的资料目前sogo同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达到人工同传的准确率80%,可是机器同传在语料库全的情况下可以达到95%。同传的场景包括很高端的会议,AI在口译方面已经有超过人工翻译的实例了。
回到笔译,对方说,现在笔译最大的问题是我需要去理解,理解完了以后需要精准地传达情感,但是人类一直很骄傲的物种,觉得只有人类可以理解东西,机器不可以。但不对,它只是在用跟你不一样的脑回路来理解这件事,而没有不在理解这件事。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其实每一个人学习的过程都是这样的。我们从小的时候有很多的输入,我们学习翻译和说话,都是我们吸收了很多的东西,慢慢地转化为输出,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学习和理解都没有问题,但机器在做这样的事情,与人不同的事情是他们更看重这个人的规律性和结构性。我们会觉得这个好像突然有一天就会做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背后的算法和机理,可机器看中规律性和结构性。
最后一个,庄重的场合有发展的规律,一般的场合有发言的规律,AI都可以做到。到最后,审美性这一点,其实审美也可以做到。因为人类有特定的审美的偏好,这就是结构和规律,本身就可以被机器学习,它不理解这个美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还是丑,是悲伤还是难过,可是触碰到这个点的时候,悲伤对他是1,难过对他来说是2。
桂思博:一点点聊,翻译,那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我在想我的初恋和和我们之前真挚的感情,我没有想这句话是谁翻译的,原文是什么语言,我怎么读得不那么通顺,这句话是来自歌德的《少年维持之烦恼》,我读的是郭沫若的翻译。翻译是让我们忘记语言间的隔阂。《源氏物语》,日语的方式是主宾谓,翻译的作用是让我们觉得是看自己的故事。我们把语言想得太过简单一点,你去吧,这句话怎么翻译,you go。这句话是我早上我女朋友跟我说的,我就知道我该怎么翻译。所以说,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语言很多时候说出来是让人听的,语言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有结构性和条理性的东西。在座的各位,你们愿意承认你们每天的语言是条理性、结构性的东西吗?你们没有情绪性的表达吗?我说的一句话语气很相近,机器听起来都差不多,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人类的语言创作出来,究竟是为人类所听的,为什么我在说我走了的时候,我们两个能有同样的感触,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有作为人类的生活经历,因而我们能听懂人类的语言,这是语言的本质。
坦白讲,今天对方三位辩友都有一个信仰,叫做AI翻译非常非常厉害,它最终会比人类更懂我们自己,所以你说什么话它都能懂。我们不说这个信仰正确与否,我们就讲这个辩题的实际意义,今天我们在评价一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其是要实事求是一点,他们有信仰,我非常尊重他们,我也认为AI翻译未来是会干掉人工翻译,但我们看到AI翻译在干掉人工翻译的路上依然面临着不同的困难,比如说它不是人,比如说语音语调,比如说外语过来如何为人所接受,忘掉语言间的隔阂,这些隔阂问题对方辩友完全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回答。本着对行业发展负责的角度,我们先说不会干掉比较科学。谢谢大家
主持人:看一下屏幕上的实时赛况,其实已经出来了,点评嘉宾们应该也已经投票完毕了,有请评委选出最后的结果,以及点评整场比赛。
骆轶航:我先整体说,最后再说最佳辩手,有点悬念。我说我的投票跟这个是基本相符的,我只有在中间的某一刻,是熊太行在进行表演的时刻,我有点像右边倾斜,但我马上就倾斜回来了从辩论的角度,我也比较站正方这一边,原因是我的理解,我觉得辩论说到底其实还是一个语言逻辑的艺术,而不是一个表演的艺术,我是觉得反方今天戏有点多,尽管我也蛮喜欢看的,熊太行老师的戏就很多,你朗诵的诗歌,你们每个人都演了一些东西,但我觉得,受到最近这几年可能因为某些非常流行的爱奇艺上非常火的,昨天炒出绯闻的网综辩论赛的影响,感觉辩论有点像说学逗唱,我还是更希望它像语言的艺术和论辩的艺术,所以表演我会减一点点分。
第二,我们从辩论的层次感来讲,我觉得正方这边几个球都接住了,比如说干掉的定义,正方接住了这个定义,并阐发了。包括毛书记,他是正方中比较会演的一个,他理解的,从自己的角度上去理解,做过很多的翻译,他把这个事情往下阐发了,包括三辩这边,其实后来也阐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不要以为人们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机器跟人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机器就不是在理解这个事情,只是理解的灵魂和论辩的方式不一样,把每一个东西都往下阐发了。你们每个人都在干同样一件事,至少在绝大多数的场景都在解释,这件东西AI翻译能翻吗?熊太行朗读的一段东西,后面两个人都举了一些例子,是在同一个层面说这个东西你们行吗?不行吧?我再来一段。包括你们提到的对于什么是干掉这个词的定义,在别人已经阐发的情况下你们又做了两次几乎是重复的反问,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定义。
最后,我觉得思博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新的阐发的,在最后的那个点上,这还是蛮有意思的。所以我觉得从辩论的层次感上,对事情的阐述和对事情本质的切入上,我觉得可能正方体现的点会更多一点,反方你们在舞台上更形式感,你们把握得蛮好的。这是我的角度,我是这么觉得的。如果我个人的话,我不会切得很清楚,个人是个人,我比较倾向于AI的角度,我本人是文字工作者,我在写作,如果你问我机器能不能写出更好的诗和文字,我觉得是可以的。我觉得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文字和语言本身的精确和逻辑的精致是一个语言最大的美感。
主持人:谢谢骆轶航的精彩点评。
骆轶航:我们需要“黑箱”一下谁是最佳的辩手。
主持人:现场有心目中的最佳辩手吗?思博有粉丝了。
骆轶航:非常遗憾地告诉你们,我们三个人并没有达成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只能评一个最佳辩手吗?这么被动吗?我们决定把最佳辩手给到反方的刘思佳同学。你对整个辩论的节奏对舞台的节奏,对这个事情的节奏的把握是很好的。毛书记我爱你。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