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朋友的生活烦恼,连远在北京的我都有所耳闻。
除了工作炒股之外,他们日常操心的事情又多了一件——垃圾分类。
7月1日起,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全面实施,要求上海市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虽然现在条例还没有正式启用,但严峻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过不了多久,上海市民就会和日本人民同此凉热,成为世界上最擅长垃圾分类的普通老百姓。
尽管根据这张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的官方“考试大纲”,垃圾分类的难度尚未超出人类的日常认知范畴(毕竟瓶子纸板能卖钱、电池有毒不能乱扔,大家心里还是有点数的),但是当人们真正站在干湿垃圾的分叉路口,很多迷思还是油然而生——
尿不湿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粽子和粽子叶子分别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包着狗屎的报纸要怎么处理?
在里面没“夹心儿”的垃圾面前,干湿分类也再次让人怀疑人生。
根据上海市垃圾分类小程序提供的信息,同样是骨头,猪骨头属于干垃圾,鸡骨头属于湿垃圾;同样是水产,蛤蜊壳属于干垃圾,小龙虾属于湿垃圾……
为了更直观地解读“考试大纲”,不给居委会阿姨添麻烦,上海人甚至搞出了佩琦版垃圾分类指南:猪可以吃的是湿垃圾,猪不乐意吃的是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卖了可以买猪的是可回收垃圾。
好不容易弄清了垃圾们的归宿,到了真正下手处理的时候,更多问题来了——
要处理冰箱里一罐发霉的老干妈,要先把过期的酱倒出来扔进湿垃圾,再把瓶子瓶盖洗干净放进回收垃圾,别忘了把瓶盖里的橡胶密封圈抠出来扔进干垃圾;
要扔掉一杯没喝完的奶茶,需要先把奶茶倒掉,再把珍珠果肉扔进湿垃圾,奶茶瓶子扔进干垃圾;
没吃完的外卖同理。
于是,在上海小区内的垃圾桶边你总能看到几个犹犹豫豫无所适从的居民。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弟弟妹妹,全部加入一场没有年龄优势也不分学历高低的无差别垃圾大讨论。
随着7月1日的临近,上海街头的公共垃圾桶越来越少,很多外卖也不再附送一次性餐具,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以“少生产垃圾”的方式躲避垃圾分类。
但其实只要了解了分类之后的垃圾都去了哪、怎样处理,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就会进入一个新境界,从分类学渣一跃迈入清华北大。
垃圾到底怎么分?
之前上海朋友纷纷转发的“小龙虾身后事处理”曾经让很多人缩回了伸向美味龙虾的手。在这张图里,一只普通的小龙虾要被肢解成若干部分进行分类,吃完一顿小龙虾可能得再次重复拆虾壳流程,吃得多烦恼更多。
然而,这种说法完全是以讹传讹!
6月14日,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回应称,上海市民可以放心吃小龙虾,因为龙虾壳、龙虾头、龙虾黄、龙虾肉全部属于湿垃圾。
除了小龙虾,和小龙虾类似的水产及其加工食品(鱼、鱼鳞、虾、虾壳、蟹、蟹壳)也都属于湿垃圾。
但如果仅把湿垃圾单纯理解为“吃剩下的垃圾”,似乎也无法解释很多特例。蛤蜊壳、粽子叶、猪棒骨等厨房垃圾,虽然表面也是湿的,但却是如假包换的干垃圾。
这种迷之分类法,和湿垃圾的末端处理步骤有关。在抵达垃圾处理场后,湿垃圾会先被送进半湿物料粉碎机切碎,干垃圾贝壳、大猪骨等硬邦邦的厨余垃圾会卡钝粉碎机的刀片。同属干垃圾的粽子叶玉米皮这类揪都揪不断的长纤维条状垃圾也很难切割,甚至可能缠绕刀片降低粉碎效率。此外,这些垃圾就算丢进发酵池,也没那么容易腐烂溶解。
这么想想,佩琦分类法还是挺智慧的。
总结一句,猪能咬得动的(粉碎机能切碎的)、在家里放三天就会有味儿的,属于湿垃圾,其他无法回收的生活废弃物都属于干垃圾。
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还安慰大家,垃圾分类系统有一定容差率,大家不必过分紧张。“在垃圾分类的初期阶段,大家只要大致地判断出是属于湿垃圾或者干垃圾,即使有个别误投,我们也是可以承受的。”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表示。当然,包着狗屎的报纸,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还是建议带回家冲进马桶里。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附加题:按照以上标准,瓜子皮和桃核属于干垃圾还是湿垃圾?(答对可能有奖)
垃圾分类后去了哪?
千辛万苦分好类的垃圾,最后有没有各得其所?这恐怕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总体来讲,垃圾最后的归宿有两个——无害化和再利用。
分类后的有害垃圾会被送至废危垃圾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部分无法利用的干垃圾会被热解焚烧。而大家丢掉的小龙虾和珍珠奶茶会进入发酵堆肥程序进行再利用,属于可回收垃圾的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织物等废弃物也会被送至回收企业的处理厂。
在上海,70% 以上的生活垃圾都运到了位于浦东的老港垃圾处理场。
市民分好垃圾后,干湿垃圾会分别由干湿垃圾车运送至垃圾中转基地,在这里,工作人员会对垃圾进行最后的检查,然后分干湿推入指定的卸料池中。
接着,干湿垃圾会被一个大铁锭子压缩成块,装进特制的集装箱,再被运送到码头准备装船运往老港垃圾处理场。
之后,湿垃圾会被搅碎做堆肥,干垃圾则会被送去焚烧。
根据上海政务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在干湿垃圾处理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通过控制焚烧炉温度和进气量,废气的排量能得到有效控制;飞灰在场内稳定化处理达标后移至老港危废填埋场处理;渗沥液于场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纳管排放。
垃圾分类,麻烦但必要
上海每天产生的垃圾总量惊人。
据统计,上海市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约为 1.2 公斤,整个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将近 2 万吨。如果不对垃圾进行压缩粉碎处理,每 15 天上海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能堆出一栋 421 米高的金茂大厦。
不仅是上海,几乎所有巨型都市都面临着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自 19 世纪以来,垃圾处理一直是纽约市最重要的公共生活议题,然而由于人口流动性大、生活方式奢侈、私人垃圾处理公司与纽约市政公共卫生局相互竞争推诿,纽约的垃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今美国最大的港口纽约港曾一度堆满了垃圾,连船只都无法停靠。
在 1970 年市议会通过《空气清洁法》后,连焚烧垃圾这条路也被堵死,纽约市产生的垃圾只能被运往附近的垃圾填埋场,堆满了纽约周边再往新泽西堆,纽约已经成了一个不停输出垃圾的怪物城市。据估算,纽约目前最依赖的斯塔腾岛垃圾填埋场将在近几年内填满,今后要想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再找到一处较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此外,容易变质的湿垃圾与干垃圾混合,让清洁人员身心承受了过大的负担,甚至让“垃圾人”成为被社会歧视的对象。1981 年,纽约清洁工曾因为工作环境差、薪资低发起了 17 天的罢工,纽约有 10 万吨垃圾无人处理,饭店的厨余垃圾只好堆在楼顶。
而源头垃圾分拣,不仅能减少到处乱流的汤汤水水,让清洁人员工作的工作环境更好,也能分摊很多分拣成本。
垃圾分类对于垃圾的末端处理也至关重要。干湿垃圾混合处理,会造成很大危害。
比如说,湿垃圾焚烧热值很低,容易因为焚烧不完全而产生有毒气体二噁英,加大无害化处理的难度;而不可燃的玻璃在焚烧后会软化附着在炉壁上,影响焚烧效率,垃圾场不得不经常停止工作清理炉壁。
只有当我们认真审视垃圾时,才会发现,人类竟然如此擅长生产垃圾。餐巾纸、塑料袋、快递盒、牙线……垃圾每天都在积累,为了继续即用即抛的方便现代生活,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和它们和平共处的办法。
垃圾分类不仅是为了那一点点可回收物和垃圾焚烧厂产生的电量,更是为了我们不要走垃圾越堆越远、越丢越贵、担心地下水被渗液污染的老路。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