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影视

“淘碟”的2000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今天的我们接受了一种以“全互联网”为名的庞大秩序,这其中每个个体的圈子变得微不足道。

第三方认证作者

看理想

发布于 2019年12月30日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丨作者:李厚辰.

还有两天,我们就要迈入20年代的字头。

在这个时刻,我古板而怀旧地回看2000年,希望不久前的“大众文化史”,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至少让我们知道,一切可以不必如此。

上一篇文章(点击蓝字可查看)中,我们回首2000年前后的书籍与文学史,回看一个广大中学生都进行自我青春文学创作的时代,这赫然对比出当下创作动机和创作力的匮乏,从而我们被推入一种“品评”的角色,一种煞有介事但极其贫困的处境。

今天,我希望重温与当下连接更加紧密的门类——电影。

在2000年前后,我们进入一场可以名为“私有观影”的盛宴,如今随着网络视频媒体和院线体系的建立,这场盛宴落幕,电影市场当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于每一个人,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的身体由盗版碟构成”

日本知名的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同时也是一位电影迷,他的Twitter签名就是:我身体的70%是由电影构成(70% of my body is made of movies)。我的一位朋友在电台节目里曾经打趣道:他身体的70%是由盗版碟构成的。

这话不假,我的身体也一样,在我进入大学前,我拥有整整两箱,超过500张的盗版DVD电影碟片。

2000年前后进入青春期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共同回忆。我当然无意为盗版鼓吹,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候,它形成了一代人的一种体验,我称之为“私有观影”的时代

我们一想到盗版碟,恐怕印象往往是“粗制滥造”,低劣且难登大雅之堂的,但在2000年前后的DVD电影市场却完全不是如此。

如果读者有幸穿越回那个年代,走进电脑城,看着货架上精美的16开盒子,甚至很多还是铁盒。媲美今日苹果手机的包装,其中精良的说明书,甚至纪念品,很难想象这些是盗版的DVD。

更令人惊讶的,盗版DVD远不止金玉其外。

例如D5或D9,这样的词汇很容易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年代的记忆中。所谓D9的DVD,指的是9区(District9)的DVD,但9区实际上并不存在。国际上DVD按照各个大洲的差异分为六个区域,而D9指的就是破解后解除区域封锁的盗版DVD,可以在任何区域的DVD机器上播放。

真正的重点来了,这些盗版可不仅仅是解除了区域限制。

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商可能采用了D1北美区的画面,因为其画质最好;采用了D3区的字幕,因为其字幕覆盖最为全面;并融合了各个区域的音轨供你选择。不仅如此,制作最精良的盗版DVD,甚至包含了D2区的片段,因为D2欧洲区剪辑量最小,往往包含了最完整的电影内容,因此D2区额外的镜头还以花絮的方式附带在DVD中。

我当时买到的一整套库布里克,音轨都还压入了导演或演员的评论音轨并附着双语字幕。

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

我们总认为时代与技术是不断发展和丰富,但实际上,这是今天几乎已然消失的电影体验。

从我进入高中后,大多数的周末,甚至平日的晚上,都是与这些精良的盗版DVD碟片一起度过的,一般是我和爷爷或父亲,一起观看这些电影,这是属于我的“私有观影”。

前DVD时代,多元化的观影体验

DVD当然不是最早的盗版介质,我记得远在95年左右,我所在的那个内陆三线城市就有了录像带租用的摊点。

那是摆在昏暗夜市上一个流动的地摊,地面上是一张巨大而凌乱的床单,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录像带,一侧贴着白色的不干胶纸,上面不知是谁手写的字——“忍者神龟”。

录像带时代都是作坊式的简单拷贝,很简陋的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片源即成熟电影市场发行在录像厅播放的电影,以香港和美国的类型片为主。

在当时,一盒录像带的价格不菲,因此很少有家庭可以大量购买和拥有,大多都是租赁。那构成了我最早的模糊的电影记忆。

《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

随后是VCD的时代。那是片源爆炸的开始,很多盗录盗摄的片源开始出现,就像是今天在网络上下载的枪版TS电影,因此,同期的欧美大片开始在院线之外进入寻常人的生活。

如1998年,那是《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1997年的电影)的一年,恐怕这是很多中国人首次在电影院观看美国大片的体验。

但与其同年上映但并未引进的电影,如《小鬼当家》、《第五元素》、《星河战队》等,都随着盗版VCD很快被中国家庭观看,其中非常刺激的《星河战队》可能是很多人小时候VCD观影的典型记忆。和家人一起看“大片”也成为了最早的“私有观影”经验。

多元化在这里出现。

除了大片外,更多的是稍显成人色彩的港片和美国片,观影的动机也主要以寻求刺激为主。我记得当时有数量极其庞大的情色、恐怖、战争题材的电影。

我大伯曾经开过这么一间VCD租赁店,时常去省城成都进货,每次回来都是满满两箱,绝大多数是简陋的硬纸壳子内套一张VCD,封面刺激,但画质效果一般,电影本身质量也并不高,数量非常庞大。

虽然VCD在当时已经很便宜,但这些电影太过粗糙,都是即看即抛,因此也是以租赁为主。

因而当时看了非常多已经毫无印象的电影,在各家庭之间也大不相同。唯一我尚能记得的是《杀出个黎明》,萨尔玛·海耶克完成了我的性启蒙。当时家人看电影时,中间总是有很多部分,大人需要我蒙上眼睛。

《小鬼当家》
《小鬼当家》

这便是最初中国人进入的“私有观影”时代,也是人们第一次大规模地接触“电影”这个现代媒介。

这时还以租赁的方式,以大片和感官刺激的B级片为主。但随后,竟然毫无预兆地进入一场盛大的复兴。

误打误撞的艺术片时代

在冯小刚2002年的贺岁片《大腕》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中国这音像产业油水大着呢。我跟你讲啊,中国现在有两千七百万台DVD……”,这应当是个有来源的数据。

彼时全国城镇人口大概5亿,这么算起来,当时DVD机的入户率可能已经快达到20%,这是个巨大的市场。

盗版已然占据着市场,延续自VCD时代的各种大片当然是少不了的。但真正的多元化开始出现,而80年代人们真正丰富的“私有观影”开始了。

随着DVD介质的兴起,国外各大电影发行商出版了一系列质量极高的DVD经典电影,例如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标准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就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的发行经典电影的DVD版本。这是比盗摄品质高得多的电影版本。

且对于这种电影,“收藏价值”似乎与其“经典性”如影随形,且2000年前后尚处青春期的年轻人,从小和父辈们一同观赏着大片与B级片。

《京城之王》
《京城之王》

在这段青春期的时间,年轻人追求着比他们父辈的“私有观影”更高级的体验,叛逆性格驱使着他们寻找远超于父辈们观影品味的作品。

一时间,艺术电影成为电脑城中炙手可热的产品。

市场庞大,竞争激烈。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品牌盗版商的出现,我现在还记得贴在DVD封套右下角的镭射防伪标记,成为选购盗版DVD时的“品牌化消费”。而这些盗版商,往往以制作质量极其精美的成套艺术片而闻名。

就这样,黑泽明,安东尼奥尼,希区柯克被懵懂的中学生买回家,成为他们咬着牙证明自己电影品味的特殊体验。

淘碟,私有品味的构建过程

这篇文章当然不仅仅是对过去年代的猎奇,我想说的还是与今天我们观影方式的对比。

淘碟是“私有观影”体验的开端,大多数时候,我是和同学一起前往。尤其有女同学在场时,卖碟老板便敏锐地嗅到了销售的机会,他当然深谙年轻人的消费心理,下面的对话是经常发生的。

“2区的《天堂电影院》到了,比之前的版本多了足足50分钟,声画都是重新调整的,还有托纳多雷(该片导演)从头到尾的评论音轨,和一个电影的纪录片,要不要买回去看看?”

当着你心仪女同学的面,你自然要佯装得特别老练,回道“可以有画面比例的选择吗?我喜欢1.85:1的比例。”

这张稍微贵一点的两碟版2区的《天堂电影院》,你最后自然是买回家了。

这是当时人们看电影时形成的话语。而淘碟是一种特殊的体验,不要小看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在场的其他消费者,和你相熟的老板,与你同去的同学。

这形成一种微妙的互相观看的关系,因此淘碟既是一种私有品味的构建过程,也是在一种互相审视的过程中,被不断塑造和推高的品味。

“淘”是一个在今天已经难以重现的经验,上千张各色的DVD被放在几个大箱子里,按照地区或电影类型做了大致的区分,你今天的兜里的钱只够买两张,彼时,还完全没有豆瓣网可以供你参考。

《排骨》
《排骨》


你所依赖的仅仅是自己的记忆和经验,导演、演员、奖项、国家风格等要素,每次淘碟的过程,便是一次对自己电影经验的整理和拷问。

题目很简单,如何选出最符合你自己私有风格的两部电影。这几乎是一种练习。

这是极其个体化的练习,一种几乎无参考的,独立的探索,并包含着一种你争我赶的品味竞赛。

我认识不少朋友就这样走上了cult片的道路,我也装模作样地买回家一张《索多玛的120天》,却发现那完全不是我能接受的。

因此,“私有观影”一方面代表一种个体主导的探索,而非一种在广大人群统计学中的参与。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属于“私人”的环境和氛围,一个可以从个体身边延展开来的环境,像我上面举例的,我的父辈,我的同学,我城市中的电脑城,属于我自己的碟片。

今日的电影体验,个体探索已经完全消失

我打开Bilibili的电影栏目,其中“经典推荐”的部分,竟然有《蜘蛛侠:英雄远征》和《特种部队》,这在淘碟时代的人看来,是极其荒唐的。

今天已经完全消解了上述的两种状态。

首先,今天的我们接受了一种以“全互联网”为名的庞大秩序,在这里面,每个个体的圈子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个体主导的探索已经完全消失,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进入某种群体的探索,而是我们已经停止了探索。

例如铺天盖地的电影UP主,将电影呈现为一种二次咀嚼的产物,让我们彻底拱手将电影体验交付他人,这里说的还不是交付一种推荐机制。

在这里,电影是什么,演什么,如何理解,都一并交付了。

而在其他地方,电影围绕着院线彻底成为一种“公共话题”,且越是具有这种公共效应的电影,越是受到追捧,因而获得更高票房。

围绕着电影的一切争论,攻伐,你争我夺,成为了电影体验的关键。

似乎电影仅仅是一个开端,一个话题,真正的目的,是成为谈资,并贡献我们再次分化和彼此憎恨的理由。

在新的10年中,这必将愈演愈烈,电影发行公司意识到公众争论是他们获胜的不二法门,所谓的“现象级”影视成为人们争先恐后的一种“恐惧”,生怕自己错过了任何主流话题。

自媒体们的手法愈发成熟,任何公共关注都带着血腥味,他们将炮制更多围绕着影视的内容,要将受众的注意力彻底榨取。

电影成为了各行各业一门千变万化的“商业投机”,唯独个体性在其中被隔绝。

回看2000年,我说这是一种巨大的倒退,应该不会被当作一种过分怀旧。

《爱在罗马》
《爱在罗马》

尾声.讨论越丰富,越凸显一种广泛的贫乏

在一个高度集约化的城市生活中,在一个人们都已经远离书本的环境下,电影是为数不多我们可以拓展个体生活经验和视野的渠道。

有那么一个时候,商业院线铺天盖地的渠道还未建立,豆瓣这样的整体评价平台也未出现,没有人向你喂食二次咀嚼的电影,而人们也从长期主流教条的电影审美中脱身出来。

那是一个“私有观影”的时代,每个人借由“盗版”这个难以登堂入室的渠道,竟然节节攀升,被争相引入到艺术电影的殿堂中,并独立地与电影接触,不断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与品味。

请注意,“私有观影”也不是纯粹的“个体化观影”,与父辈的张力,同辈间电影品味的互相注视,消费者与卖碟老板间的互动,那是个微妙的场域,是一个个体可以仔细探索,并在其中既能增进着对电影丰富性的理解,也增进着对他自己理解的氛围。

而今天,每个人捧着手机的绝对“个体经验”,与在微博、朋友圈绝对的“公共体验”间,那个真正支撑着个体生长的空间不复存在。

在“极端个体”的一侧,是快感和懒惰,被推荐引擎和自媒体吞吃的领域;在“极端公共”的另一侧,是一些奇怪的公共情绪和廉价的共鸣,被SNS平台和另一些自媒体吞吃。

“电影体验”脱去与个体成长的任何关系,成为了这个庞大机器一再咀嚼的一块肥肉。

我们在这里看出一种“中道”,它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远大于电影。

我们当然需要一种私人秩序,而私人秩序不是一种“个人秩序”,它恰恰在一些真实的人际张力中,一些稀缺性中获得生存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鼓吹重新以下载的方式观看电影,应该不仅仅是一种怀旧。而新的10年,在一切蓬勃、热闹和便利中,我们也应当警觉着一种极其广泛的贫乏

那我再次说,好在,这一切还可以由我们自由地选择。

 *文章经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PingWest品玩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影视」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影视」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看理想
第三方认证作者

“看理想”,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