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科普

“盘”珍珠的珠母贝

每产一次珍珠,它们都要经历一次手术。

第三方认证作者

颛顼

发布于 2020年3月24日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物种日历(ID:guokrpac)丨作者:张小蜂

​有一年,我去冲绳的石垣岛旅游。岛上有一处非常著名的观光圣地——川平湾,那里有洁白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远远望去,水上的船就像悬空于大海之上。

川平湾一隅。图片:Metatron / wikimedia
川平湾一隅。图片:Metatron / wikimedia

除了有绝美的风景,川平湾也是一种“黑蝶珍珠”的发祥地。

提到黑蝶珍珠,很多人容易把它想当然地认为是黑色的珍珠,我也不例外。其实不然。

所谓黑蝶珍珠,是由黑蝶贝产生的珍珠;而黑蝶贝,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

珠母贝。图片:Muséum de Toulouse
珠母贝。图片:Muséum de Toulouse

平平无奇,但产珍珠

珠母贝外表平平无奇,甚至有些丑陋。它有着左右两块不怎么对称的壳,整体有点近方形;壳表面有数条放射状、像一层层鳞片似的的结构。这样凹凸不平的表面给许多藻类提供了绝佳的附着生长机会,所以野外找到的珠母贝都披着一层“毛”,只有把这层“毛”刮去,才能看到它的真身。

虽然外表如此,但它真的能产出珍珠。图片:underwaterkwaj
虽然外表如此,但它真的能产出珍珠。图片:underwaterkwaj

虽然外表看起来并不出众,但珠母贝壳的内部锃光瓦亮,只在边缘位置带一些黑色,因此英文名叫 black-lip pearl oyster。成体的珠母贝壳长可达25厘米,在贝类家族中绝对算是大块头了。

大归大,珠母贝可不是你想见就能见到的。珠母贝与贻贝一样,喜欢生长在岩礁发达、水流充足的地方。但又不同于在纬度上分布较广的贻贝,珠母贝只生活在热带海域低潮带以下,这些地方往往退了大潮也不会露出水面,所以赶海时很难找到它。

珠母贝能分泌足丝,将自己牢牢地固定在礁石上,避免被水流冲走。有时它会微微张开两个壳,隐约露出里面橙红色的肉,不免让人口水直流。

水族馆中的珠母贝。图片:Museos Científicos Coruñeses
水族馆中的珠母贝。图片:Museos Científicos Coruñeses

Sorry,跑题了。珠母贝露出这鲜艳的肉体,并不是为了打开你的食欲,而是为了自己果腹。与其他双壳贝壳一样,珠母贝也是通过过滤水流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因此,水流越充足的地方越能给它带来丰富的食物,这样的地方也深得珠母贝所爱。

开头提到的川平湾,表面看上去是没有大浪且沙子平缓的潜水胜地,但水面下的海流异常大,因此才能有幸成为黑蝶珍珠的发祥地。

珍珠是“盘”出来的

珍珠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异物进入到贝类的外套膜内外表皮间的结缔组织中,刺激上皮细胞分泌出一种叫珍珠质的物质,将异物包住,最终层层包裹,形成了圆润的珍珠。珍珠质中的蛋白质色素决定了珍珠的颜色大多是白色。

珍珠的形成过程。图片:Encyclopedia Britannica;汉化:Sundayhao
珍珠的形成过程。图片:Encyclopedia Britannica;汉化:Sundayhao

珠母贝产生的蛋白质色素包括红、黄及绿等多种颜色,这些颜色混杂在一起最终呈现出墨绿色的外表,因此才有了“黑蝶珍珠贝”的美名。

“黑蝶珍珠”。图片:rakuten.ne.jp
“黑蝶珍珠”。图片:rakuten.ne.jp

为了获得品质更佳、数量更多的黑蝶珍珠,早在1916年5月,在珍珠养殖上颇有贡献的日本实业家御木本幸吉,就在石垣岛的川平湾开辟了御木本珍珠养殖场。

那么,人工养殖的珍珠是怎么获得的呢?

璀璨是五年的等待

首先,要把成年的种贝放在专门的水槽中饲养。通过人为控制温度变化,刺激雌性和雄性释放精子及卵子;通常是雄性先释放精子,然后雌性释放卵子。精子与卵子在水中自由结合,完全受精过程。

此时的受精卵特别特别小,直径大约只有0.05毫米。这些受精卵会慢慢沉入水底,开始进入细胞分裂阶段。7至8个小时后,这些受精卵已经变为贝类的担轮幼体期,时而在水底转来转去,时而浮上水面。等这些幼体长到直径大约0.085毫米时,它们会变得异常活跃,并开始主动摄食;人工饲养环境下的食物主要是浮游藻类。

饲养幼体的水槽和受精卵。图片:ryukyu-shinju.co.jp
饲养幼体的水槽和受精卵。图片:ryukyu-shinju.co.jp

60到70天后,等幼体长成直径2至3毫米的稚贝时,便可以把它们从水槽中捞出,放在小笼子中挂到大海里去了。生长过程中,由于数量过多,许多珠母贝会互相粘在一起生长,需要人工定期将它们分离,防止相互影响。

60至70天的稚贝;养殖人员会用这种小篮子(笼子)让小贝“回归”自然海境。图片:ryukyu-shinju.co.jp
60至70天的稚贝;养殖人员会用这种小篮子(笼子)让小贝“回归”自然海境。图片:ryukyu-shinju.co.jp

两年之后,这些小珠母贝长到大约9厘米时,便可以开始人工插核了。插核是人工养殖珍珠最关键的一步:先用小栓子卡住壳口,防止它闭合,然后剪下大约3毫米长的一小片外套膜(通常来自被淘汰的个体,它将决定珍珠的颜色);之后将生殖腺切开,把刚刚切下的一小片外套膜紧贴在核上,一并放入生殖腺内。

红线箭头外部的黑色即外套膜;虚线是性腺位置,即做插核的部分。图片:Nathalie Cochennec-Laureau <i>et al. </i>/ <i>AquaticLivingResources</i>(2010)
红线箭头外部的黑色即外套膜;虚线是性腺位置,即做插核的部分。图片:Nathalie Cochennec-Laureau et al. AquaticLivingResources(2010)

这一系列操作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如果插核成功,那一小片外套膜会在核的周边包围生长,形成一个珍珠袋;珍珠袋会分泌珍珠质,孕育珍珠形成。最终成功定核的珠母贝会在两年之后采收,再经人工筛选,变成市面上见到的大小均匀、品质无暇的珍珠。

插核“小手术”,左下的小白球就是人工插入的核。图片:ryukyu-shinju.co.jp
插核“小手术”,左下的小白球就是人工插入的核。图片:ryukyu-shinju.co.jp
切开珍珠,可以看到白色的核。图片:ryukyu-shinju.co.jp
切开珍珠,可以看到白色的核。图片:ryukyu-shinju.co.jp

从一颗小小的受精卵,到培育出可以上市的珍珠,不说过程多复杂,单是时间成本上就需要耗费至少5年。怪不得黑蝶珍珠卖得这么贵呢。

“珍珠的妈妈”

最后说说“珠母贝”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珠母贝相貌平平,生活方式也和贻贝很像,林奈在1758年描述它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把它归到了贻贝属(Mytilus)。同时他或许也注意到了贝壳里的珍珠,因此赐予了它 margaritifera 这个种本名(意为“能够生产珍珠的”)。

40年之后的1798年,德国软体动物学家罗丁(Peter Friedrich Röding)建立了一个新属 Pinctada,但并没有给出原因。这个词无论是拉丁语、希腊语,还是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均无法查到它的词源,因此目前认为这是罗丁当时自创的一个词。

同时在建立这个属时,他在边上写上了“Perlmutter Schale”,即珍珠的妈妈(mother of pearl)。或许正因此,才有了珠母贝这个名字吧。

命名一个物种,有时候就是这么看心情。

图片:Brocken Inaglory & Mauro Cateb / wikimedia;Jean-Pierre Dalbéra / flickr;Charles J Sharp

 *文章经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PingWest品玩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科普」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科普」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颛顼
第三方认证作者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