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内卷

经历了语言膨胀的“内卷”,终于被新的流行梗反噬了

躺平之后,年轻人又想“卷死ta们”了?

第三方认证作者

全媒派

发布于 2021年12月6日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quanmeipai)作者:橘子


如果用几个字来概述近期“内卷”这个概念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新变种,那似乎就是“卷死ta们”了。在各大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中,年轻人用相似的句式纷纷造句玩梗,展现自己的“卷王之姿”。夸张的语言、动作与表情以及让人啼笑皆非的文本内容是此类视频的标配,“卷死ta们”则是视频文本的固定结尾。

从扬言“反内卷”“躺平”到戏谑地宣告“卷死ta们”,年轻人的此“卷”还是彼“卷”吗?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带大家分析“卷死ta们”引发造梗热潮的原因。

“卷”文化的又一个传播变种

说到最近这些相关的流行梗,还是得回到“内卷”这个母题,其常指某个领域内的过度竞争,系统中的个体陷于“被自愿”的互相倾轧与内耗,不产生太多效益,是一种没有良性发展的增长。在当前的网络语境里,它不是个好词,尤其是年轻人,一直以来对其十分痛恨。

然而这些日子,他们却主动喊出“卷起来”的口号。

最初引领这波“卷死ta们”风潮的是抖音博主@驴儿鹿(考证焦虑版),“舍友都在看剧,我把游戏打开,实际上偷偷在背教资,卷死她们”。

图片来源:抖音
图片来源:抖音

在这之后,抖音网友纷纷效仿,个个变身学习卷王,意图“谋害”室友。比如“室友都睡觉了,我偷偷把她们闹钟关了,让她们明天起不来,这样就我一个人去上课,卷死她们”;“室友都在聊天,我假装加入她们,其实偷偷写作业,卷死她们”。

图片来源:抖音
图片来源:抖音

在学术赛道趋于饱和之后,网友们另辟蹊径,力图将梗传播到各行各业,嫁接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我从现在开始天天吃葡萄,以后我的孩子眼睛就比其他人的还大,卷死他们”;“室友都在学习,我在偷偷选棺材,死也要比她们住得好,卷死她们”;再比如,周末晚上的我坐在宿舍内,A舍友手机内传来“卷死ta们”的音效,B舍友正进行此梗创作并上传平台,而我,已经偷偷在写分析此现象的文章了,卷死她们……“卷”文化衍生出又一个传播变种。

为什么“卷死ta们”火了?

自“内卷”一词出圈到相关亚文化的不断衍生,该词的热度近两年一直居高不下,引发相关议论。而相关的梗火过一轮又一轮,网友们在每一轮流行中总是能迅速加入,引发一场又一场网络传播热潮。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在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迷因理论,指“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1]在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中,某种语言表述方式、某种特定类型的图像、某种穿衣风格的兴起,都可视为一种迷因,吸引网民加入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参与复制、修改与再造。[2] 

同样的原理,“卷死ta们”系列文本和视频内容背后所涵盖的学术、身材、外貌焦虑、对工作压力的控诉等能够迅速击中年轻人的内心,引起共鸣。只不过,与“内卷”相反,“卷死ta们”并不是抱怨太累太忙,而是那些想努力的人给自己找的一个俏皮的台阶,既表示自己的确有在努力,又不想被人贴上“卷王”的标签。

同时,此类视频制作门槛低、文本创作简单、易模仿、易传播,所以网上的年轻人也更容易被“卷”进这场“卷死别人”的风潮,而这种非现实性的表达、这种“无聊的东西”在年轻人眼里却“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3]年轻人们不断围观与输出,每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迷因的继承者和编辑员,[4]这些促进了其进一步传播。

另一方面,“卷死ta们”在网络上的流行也代表着年轻网友们对辛苦处境的自嘲,特别是当大家正处在疲惫、郁闷的工作生活中时,以幽默形式进行吐槽也是在虚拟环境中的一种自我解压。这些短视频中极具喜剧效果的文本与表演,给很多受众带来了快乐与愉悦。某种意义上,当在消费这类视频时,大家看的不是人们有多卷,而是内容本身制造的夸张感和趣味性。

类似的梗,早已变成纯粹的搞怪。图片来源:微博
类似的梗,早已变成纯粹的搞怪。图片来源:微博

随着迷因的复制与扩散,网友们运用“卷死ta们”这一句式不断对话题进行开拓、对内容加以延展,激发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在不断进行生产、消费与自主诠释的过程中,网友们享受着对其编码与译码的快感。[5]

这是“内卷”遭滥用后的反噬?

如果说有什么因素导致了“内卷”热度居高不下,有一个原因至关重要,那就是词汇本身的误用与滥用。

与很多流行词一样,“内卷”在社交媒体语境的传播中逐渐脱离其本源的社会学与经济学含义,词义本身经历了一场“通货膨胀”,被错误用于各种情境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家越来越感受到“只要努力就会被说卷”“只是正常的努力也会被说促进内卷”。

知著网一篇文章就提到,反观“卷死ta们”视频所用的固定句式的话语表达,我们也可看出其逻辑上的谬误。即“努力与内卷被划上了等号,我努力了=我卷到别人了”。[6]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微博

于是,为了考研早起变成了卷,在闲暇时间背几个英文单词变成了卷,为了写好论文阅读许多文献变成了卷,甚至只是按时去上不点名的专业必修课也变成了卷。在这种舆论氛围中,似乎只有完全“躺平”才是利人利己的正确生活方式,是不被周围人吐槽的唯一选择。

努力突然与“内卷”重合,在网络社交平台与现实社交情境下被批判,被污名化。“词汇的误用,要么消灭了一种价值,要么消灭了一个视角,要么消灭了一个精确的分类。”[7]

光明正大的努力好像不被允许了,为了规避他人对自己激化内卷氛围的控诉,在群体化的压力下,努力的人只好进行自我掩饰与遮盖,如视频中运用各种手段、整各种花活儿来塑造自己“不努力”的人设。

此外,或许有些人也时常感受到,似乎在同龄人之间,努力是不合群的,我们害怕别人知晓自己的努力,越来越不敢光明正大地展现它。于是,为了在群体内寻求到归属感或源于自身对“天赋型”人设的追求,我们也加入了这场“集体性的防御”,[8]开始偷偷努力,抑或是以夸张的表演来显示自己虽然很努力,但主要还是为了搞笑,最终目的还是弱化自己的努力与内卷之间的关联。

图片来源:Pexels
图片来源:Pexels

最后回到迷因视频和流行梗本身的生产,为了吸引眼球,视频制作可谓花活儿百出,但出圈视频仍是小部分,大部分作品被掩埋在茫茫的互联网中。于是我们看到“卷死ta们”这类视频的文本越来越夸张、荒诞,这本身就是属于内容行业的大型“内卷”现场。

当然,无论内容如何传播,适当的努力的确不应该被污名化,否则,久而久之,也许我们就会忘了,努力是应被嘉奖的品质,而非被控诉的由头。

*参考链接: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02):200-209.

[2][4][5]王子健,李凌凌.网络“梗”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播逻辑[J].青年记者,2021(14):109-110.

[3](美)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5-106.

[6]知著网:“卷死Ta们”视频走红:变味的嘲讽与被内卷掩盖的努力

https://mp.weixin.qq.com/s/1TElKECmqWqzUhwRmR6OCw

[7]看理想:误用“内卷”时,我们扔掉了什么问题和视角?

https://mp.weixin.qq.com/s/osmMY4iE8Z4hxSAb_owIfA

[8]曾奇峰心理工作者:“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正大光明地努力就可耻?

https://mp.weixin.qq.com/s/XgpS-kOxAt-PIIoMcFVwcw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内卷」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内卷」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全媒派
第三方认证作者

腾讯新闻旗下全媒体智库,捕捉全球内容风向,聚焦前沿传媒研究,链接行业先锋人士,发布重磅峰会、报告、招聘信息。在这里,定位未来。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