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WelleStudio163)作者:鱼黎
正刷着豆瓣热门话题的你,突然看到一个交友帖——非恋爱关系交友:楼主INTJ,想要结识INFP小可爱,对FiNe展现出的天马行空非常上头,感觉INFP个个都是小天使。
你脑子里出现了无数问号,怎么每个字母都认识,连在一起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不甘被时代潮流落下的你,迅速到网上搜索“INTJ是什么意思”。
经过一番“学习”后,你发现这些字母组合是MBTI的人格类型。MBTI是一种人格测验,通过做一些题,你会得到四个字母的结果,这个结果代表你的人格类型,每种类型有着各自的特点。
比如,INTJ是完美主义者,Ta们多疑、独立,思维严谨,要求高;而INFP则是理想主义者,敏感,善于倾听和接受,注重精神世界。
继续浏览页面,你会发现那些 #ISFP的自留地# , #INTP的人形Ai休息室# 的小组成员们不亦乐乎地讨论着字母串和性格的匹配。还有一些不太能看懂的meme。
MBTI,怎么忽然就火起来了?
交友新风向,MBTI人格类型
MBTI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星座,成为新一代交友风向标。
在熟记各MBTI类型性格特点后,在工作、聚会甚至逛街时,就可以开启了你的MBTI雷达,主动避雷。
比如新同事讲话时音调偏低,喜欢用“我觉得”,“我感觉”,“你说的对”打头,一看就是INFP,这个类型的人看似内敛柔软,实则很有主见。不爱照顾人又不想主动的你,还是决定和Ta保持点距离。
朋友聚会上,一位高鼻梁、大眼睛的男生吸引了你的注意。聊天过程中,你觉得他的见识和谈吐也都不错。但紧接着你发现他是INTJ,按照说明,和ENFP的你是不合适的类型,于是你把刚跳起的心又按了回去。
除了自我分析和恋爱交友,MBTI爱好者们还热衷于分析idol或故事人物的类型,以证明自己对他们足够了解。
有知乎网友总结,周杰伦话少,爱观察和钻研,不喜欢被过度关注,是ISTP型;杨幂讲话锋利,精明,不拘小节,是ENTJ型;周迅表情灵动丰富,情感强烈,艺术气息浓烈,是ISFP型。
贾宝玉个性鲜明,思维发散,爱讲故事,是ENFP型;林黛玉浪漫多情,善于自我表达,是INFP型;谢耳朵内向,知识控,无条件爱自己,拥有稳定的价值观和信仰,是INTJ型……
探索娱乐的尽头远不止于此,他们还为MBTI不同类型在甜品界、植物界、动物界以及色彩界找到“平行物种”中的自己。
富有想象力,做事果断,逻辑思维强的INTJ,就像提拉米苏,芦荟,老鹰以及深沉界限感分明的黑色+深蓝色;聪明好奇,喜欢另辟蹊径,不按常规出牌的ENTP,就像冻酸奶,兰花,狐狸以及不透光迷雾般的蓝紫罗兰+茄子绀……
从现实到虚拟,从人到物,原来只是心理学范畴的MBTI变成了“万物皆可测”的万能模板。
不过,总有人试图挑战一下“权威”,有人发现暗恋对象和自己的类型不合,就再次点开测试连接,认真谨慎地回答每道题,妄图逆天改命。
出乎意料的是,测试结果居然真的变了,难道这就是命中注定?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这次测得也不准。毕竟人格这东西,不应该变得那么随意。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具备稳定性,一般而言,在没有遭遇重大事件时,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和类型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显著的变化[1]。
既然人格特质较为稳定,为什么很多网友都出现了类型转变的情况?
MBTI,真的靠谱吗?
MBTI错估了你的人格特质
事实上,披着心理学外衣的MBTI,是由非心理学专业人士编制的。所以,MBTI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一个“民科”产物。
迈尔斯和布里格斯是一对母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她们认为战争爆发的部分原因是人们不能理解彼此的差异。如果有一个可评估、有共识的量表存在,便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个体间的不同。
在这个契机之下,母女两人开始将设计一系列问题来测量人格差异,形成了MBTI问卷的雏形[3]。
但布里格斯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训练,也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她前期根据自己对于人格差异的观察区分出了几种人格类型,只是,这正好与荣格《心理类型论》中理论相一致。
在了解到荣格的理论后,布里格斯成为荣格的热心学生。在后续量表的编制中,母女二人便以荣格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了MBTI[3]。
MBTI将人格特质分为外向E-内向I、感觉S-直觉N、理性T-感性F、主观J-客观P四种相互独立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排列组合,共形成16种类型[2],也就是之前看到的不同字母串,每种类型都有其对应的性格特点。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显然,MBTI没能影响战争。但它倒是影响了一些公司的选人决策。
MBTI刚问世时,在当时以男性为主导的心理学界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甚至没有得到荣格本人的支持,当时的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不能够被量化。
迈尔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研究手册后,MBTI才逐渐被心理学界所认可[3]。在一些场合下被用于职业指导、人格咨询、管理人员评估以及学习教育等领域[2, 3]。
但是,MBTI的科学性仍显不足。
首先,MBTI理论基础未经验证。荣格认为他基于观察而来的性格类型只是粗略倾向,并未经过精确的验证,不能形成可靠的测验工具。
也就是说,MBTI的理论基础不够准确。而理论基础就像盖房子的设计图纸,如果最初的设计图纸不对,那工程队做得再好也没法实现。
其次,测验结果被一刀切,直接强行贴上维度“标签”。MBTI的算法是通过计算每个维度相对应题目的总和,哪个类型得分高就被判定为相应的特质。
比如E-I维度有21道题,你其中9道题选择了外向E,12道题选择了内向I,那么你就是内向。按理说这个结果只能说明你“有点内向”,但MBTI根据其二分型的本质[4],硬生生按照分值大小一刀切,简单粗暴的为你贴上“内向”的标签。
最后,MBTI的信效度低。信效度是测验的重要考察指标,信度也就是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5]。
信度高的测验就像一把尺子,在测量桌子长度时,无论今天测还是明天测,你自己测还是朋友测,这个桌子的长度都会是一样的。
而MBTI的问卷比较看你当时的表现,如果你测验那天恰好比较开心,选择了“积极参与大家谈话”的选项,可能结果就是外向,某一天情绪低落,测出来又是内向了。
研究者发现MBTI的重测信度较低[6],有研究团队邀请人们在5周前后分别进行两次MBTI测验,结果50%的人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得到了不同的测量结果[7]。
效度即有效性,也就是测出来的东西是否有效[8]。比如要测中国中学生的数学水平,你用一份英文版的数学试卷进行测验,这就不合适了吧?
而阿克隆大学的西普和亚历山大对MBTI的结构效度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它的结构效度很低,因素结构并不稳定[9,10]。
那么,既然MBTI不够科学,那它为什么能这么火呢?
MBTI,其实早就流行过了
其实,MBTI也不是第一次火了。早在2012年,B站就有MBTI相关的视频了。2017年,相关视频数量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MBTI性格分析、职业匹配、明星类型解读、类同哪种动物等等在公众号、帖子中也有了不少的分析。2020年关于MBTI的讨论热度则再创新高[11]。
当然,火了很多次的不只是MBTI,星座、九型人格也是如此。只要涉及“人格分类”,就总会得到年轻人的热捧。
星座的出现,最初是为了方便航海的水手辨别方位,他们将天空中不同区域的亮星连结起来并为其命名。后来,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克斯为将黄道带分为十二个区域,并以主要星座命名,形成黄道十二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二星座。
90年代末,随着杂志期刊、时尚册子的宣传和炒作,星座逐渐火了起来。当时《星星物语》这一杂志,成为万千少女接触了解星座的开始,课间一帮女生就开始查看今日星座运势。
九型人格则在二十世纪初的神秘学复兴运动中产生,2005年在中国发展起来。九型人格和MBTI类似,需要通过回答问题来测试你的主型、侧翼、tritype、副型。自此3w2不再代表着金钱,而是你的性格特征。
这些星座、人格测试分析形式各异,但都在年轻人中火过多次,为什么人格分类就这么吸引人呢?
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是你觉得分析得很准。
当你和女朋友吵架时,无意间刷到陶白白关于天蝎座的视频,听到“内心敏感,同时外在又特别骄傲、倔强,卑微的话从来都说不出口”时,你有种被看穿的感觉,立马转载给女友,想要间接表达自己的“委屈”。
做完MBTI,看到ISFJ的结果,和“安静,友好,有责任心,关注他人的细节和感受”的描述时,你觉得这就是在说小组作业中干了最多的活,还要努力维持团队和谐氛围的你。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场景都很相似。无论你属于哪一种类型,都会被戳中“痛点”,比如内心柔弱,不愿表达自己,善于思考……然而这些描述其实都很笼统普适。
人格测验分析往往就是钻了巴纳姆效应的空子,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12]。
而这些“内心柔弱,不愿表达自己,善于思考”的特点放在谁身上不都多少有点合适呢。
但是,对于996的打工人来说,上个当又怎么样呢?陶白白运势分析说你下周工作顺利,MBTI告诉你Ta与你般配,能让你在忘掉现实,短暂地开心一会,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1]Soubelet, A., & Salthouse, T. A. (2011). Personality–cognition relations across adultho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7(2), 303–310.
[2] 张丽. (2007).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简介与应用.大众心理学, (1), 47-48.
[3]范红霞, 马逸群, 程钢. (2015).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 心理技术与应用, (9), 18-22.
[4]Boyle, G. J. (1995).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Some psychometric limitation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30(1), 71-74.
[5]戴海琦. (2010). 心理测量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 Pittenger, D. J. (2005). Cautionary comments regarding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57(3), 210-221.
[7]McCarley, N. G., & Carskadon, T. G. (1983). Test-retest reliabilities of scales and subscales of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and of criteria for clinical interpretive hypotheses involving them. Research in Psychological Type, 6, 24–36.
[8] Myers, I. B., McCaulley, M. H., Quenk, N. L., & Hammer, A. L. (1998). Manual: 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9]Sipps, G. J., & Alexander, R. A. (1987). The multifactorial nature of 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in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Inventory.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7, 543–552.
[10]当我们在谈论MBTI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1). 生活加蜜不加密.
[11] 唐宁. (2013). 巴纳姆效应. 河南教育:职成教, (2), 53-53.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