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手机

变大了,也变贵了

抢占手机新市场

非凡油条

发布于 2022年4月4日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ffyoutiao)作者:豆花 编辑:养乐多 策划:豆腐乳 美工:小面


折叠屏手机,从1到N

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彻底改变了移动终端设备的格局,引领了触屏设备的大爆发。

《时代》杂志更是将 iPhone 评为 2007 年度的最佳发明,称其为“一部永远改变手机产业的手机”。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智能手机行业的确实现了突破式发展,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几年,手机市场还是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新品推出,但很少再有产品能让人眼前一亮。

直到2018 年10月31日,柔宇科技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了首款可折叠屏手机:柔派(FlexPai)。

部分读者朋友可能对柔宇科技这家公司并不熟悉,它是全球最早专业从事彩色柔性显示技术研究开发的团队之一。

柔宇2018年推出的柔派(FlexPai),既不是概念机,也不是工程样机,而是市场上实实在在能够买到的第一部全柔性屏折叠手机——这显然是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意义的,实现了折叠屏手机“从0到1”的跨越,也意味着智能手机的新纪元随之开启。

2019年2月,三星在旧金山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发布首款可折叠智能手机 Galaxy Fold;华为也在随后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正式发布了首款5G折叠屏手机Mate X。此后,折叠屏逐渐成为主流手机厂商的新品趋势。

作为公认的“移动通信风向标”,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每年都会召开,就移动通信行业的新趋势、新产品和新技术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在今年的MWC会上,折叠屏手机仍然大放异彩,华为、三星、荣耀、TCL、OPPO都进行了折叠手机的产品展示。

算起来,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折叠屏设备真正进入商用也已经有段时间了。

在市场玩家方面,三星、华为、小米、OPPO、荣耀等安卓系主流手机厂商均已推出折叠手机,vivo也宣布将于今年落地NEX系列折叠屏。

虽然目前苹果还未正式入局,但在2020年11月,苹果的折叠屏专利就已经审核通过,相信面市也只剩下时间问题。

现在,折叠屏智能手机正努力推进“从1到N”,而刚过去的2021年,算是折叠屏智能手机真正实现小爆发的一年。

根据Omdia的数据,到2021年末,全球范围内的折叠屏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了1150万台,是折叠屏智能手机推出以来的新纪录。

其中,2021年折叠屏智能手机全年出货量达到了900万台,实现了309%的年同比增长。在这其中,800万台的销量来自于2021年的下半年,占了2021年总出货量的89%。

今年春晚里,沈腾、马丽、张小斐、贾冰、颖儿、艾伦、常远、沙溢等明星在节目中使用的手机道具,也全部变成了折叠屏智能手机,使折叠屏手机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在销售市场上,虽然折叠屏手机基数尚小,但自面市起,“一机难求”就一直是销售前端的常态。

现在,市场对折叠屏手机的需求仍然猛烈,不仅线下品牌门店缺货严重,打开发布折叠屏手机品牌的淘宝、京东旗舰店,也皆有缺货断货的情况出现。

3月17日晚,荣耀的新品发布会后,CEO赵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折叠屏上市以来需求非常旺盛,我们现在在线上是全款预售,但每次放出来的货都秒尽,收货要等21天到一个月。”

供不应求的折叠屏手机,还衍生出了代拍业务,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原价八千多的手机甚至被炒至万元出售。

虽然目前可折叠手机的市占率不到1%,但据Omdia的预测,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年销量将每年稳定增长,在2026年达到6100万台,占智能手机市场总量的3.6%。

是科技趋势还是需求所致?

如果说两年前,手机品牌商对于折叠屏的态度还摇摆不定,如今看来,折叠屏已然成为了智能手机厂商竞争的新战场。

为什么手机厂商要开辟新战场?

理由很简单:原来的市场增长见顶,同质化严重,只有突破原有领域,才能打破内卷,找到新的增长来源。

在过去数年里,各大品牌的旗舰手机每年都在更新:从此前争相入局的一亿像素摄像头,到不断加码的快充、屏幕刷新率和屏下摄像头技术,智能手机的硬件配置以及操作系统用户界面不断升级。

与此同时,新旧设备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比如,这几年先后推出的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和升降式摄像头,这些变化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吗?很难说。然而,虽然消费者很难找到为其换机的动力,但它们却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各家的营销卖点。

相信大部分读者都有过这种感觉:这几年,手机新品发布的是不少,但都是熟悉的老面孔,没有什么革命性的体验变化。

而这,就是内卷的表现:在技术创新放缓的背景下,各厂商的新产品很难带来消费体验的大幅升级,但不管消费者是否需要,各厂商仍就比拼着堆砌硬件,所以,同质化内卷就形成了。

随着大部分消费者都拥有了智能手机,新用户群体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对绝大部分用户而言,智能手机已经达到了稳定且够用的程度,加上新手机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一年一部”的换机频率早已变成“还能再撑个3年”。

所以,在2017年,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首次下滑5%为节点,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呈现出低迷态势。

而市场饱和,首先就意味着市场竞争的焦点变成了存量份额的抢夺,竞争会更加激烈而残酷。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和手机厂商双方,都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爆发点来打破现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需要“刺激消费”了。

具体于手机厂商而言,就是谁掌握了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点,谁就更可能在存量市场竞争中,实现强劲的增长。

那为什么是折叠屏?

折叠屏手机是指屏幕可弯曲、可对折的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相比,折叠屏手机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增加了屏幕的数量,能提升近50%的显示面积,用户可选择单屏或多屏组合使用。

回顾手机的发展历程,尺寸大小总是与技术进步同步演进,而屏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折叠屏与之前的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的“小修小补”相比,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

手机和平板电脑合二为一、充满科技感的翻折方式和突破尺寸的使用体验,折叠屏手机一经问世就自带话题,让很多消费者眼前一亮。

回到2007年,苹果第一代iPhone,就是开创性的将手机设想成一台功能齐全的手提电脑,手机的屏幕也开始往触摸、大屏化的方向发展,物理键盘被逐渐淘汰。

此后,手机屏幕的尺寸越来越大,由第一代iphone的3.5寸,发展到了iPhone 13 Pro Max的6.7英寸。除了苹果,其他主流手机厂商的产品,也同样是大屏趋势。

而消费者对于大屏手机的态度,总体上是具有偏好的:显示效果更好、可聚合的信息更多、屏幕触摸更加精准、电池容量更大,使用体验感也更好。

不过,手机屏幕追求大尺寸,有明显的瓶颈——6.7寸,基本是单手操控和便携性的最大极限。

此前,手机厂商为了增大屏幕显示面积,想了很多办法:把边框做窄,或直接去掉两侧边框让横向显示宽度最大化,亦或是去掉额头和下巴以提升屏占比,但无论如何,这些变动已经无法为屏幕显示的面积带来飞跃。

但折叠方法,能使手机在实现大屏体验的同时,又不影响便携性。所以,折叠屏手机便应运而生,成为主流手机厂商押宝的方向。

价格贵,还真不是为了割韭菜

根据Counterpoint 的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为322 美元(约2050元),而近两年各品牌发布的折叠屏手机,动辄上万元,便宜的也在接近8000元的价位。很多人甚至怀疑,这是否为新一轮的韭菜局?

暂且不说折叠屏手机的定位主要在高端市场,单纯从生产成本来看,折叠屏手机的价格贵,也的确不是为了割韭菜。

把普通手机做成折叠手机,电池、电路板等各种零部件的重新布局相对容易,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实现屏幕的折叠。

目前的显示面板技术,已经从 CRT(阴极射线显像管技术)、 LCD(液晶显示技术)发展到 OLED(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

但由于成本较高,OLED 的市场渗透率相对较低,不过,在高端手机领域,OLED凭借高响应速度、自发光、低能耗等优势,已经取代 LCD,成为主流配置。

同时,传统LCD不能自主发光,需要一个背发光层,一般是普通玻璃,所以几乎不可能进行折叠。

OLED的驱动背板也分为有源驱动(AMOLED)和无源驱动(PMOLED)两种,PMOLED的驱动方式较为落后,难以实现高分辨率、大面积和高亮度,仅能用于较低端的小屏幕产品;所以,AMOLED是手机应用端的主流技术,可以对每个像素精确控制进行驱动。

具体到折叠屏的运用,要想实现可折叠效果,一折就碎的普通玻璃肯定不行,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可以替换普通玻璃的柔性材料。

而聚酰亚胺(PoIyimide,简称PI),是现有聚合物中耐温性能最好的一类材料,具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是极具应用潜力的一种柔性衬底材料。

不过,PI 在应用中容易出现黑屏、折痕等问题,目前主要优势在于完善的产业链;新一代 UTG 玻璃(超薄玻璃),具备更稳定、耐久的显示效果,也被应用在折叠屏的制作中。

因此,目前的折叠屏手机,主要通过使用CPI膜和UTG玻璃,来实现显示屏的可折叠性。

虽然有了技术解决方案,但成本却是个大问题。根据IHS Markit数据显示,受良品率、原材料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智能手机柔性OLED面板平均价格是硬屏OLED的3倍左右,更是LCD的6倍以上。

除显示屏外,铰链也是实现可折叠手机的关键功能性零部件。

铰链类似于笔记本电脑转轴,可以用来连接两个部件并允许两者之间做相对转动的机械装置,帮助屏幕实现翻折功能。

应用于折叠屏智能手机上的铰链不仅需具备至少10万次以上的开合寿命,同时还需具备重量轻、尺寸小和稳定性强等特点。所以,相较于普通转轴,手机铰链的精密度、耐用性、强度以及轻薄度都更高。同时,由于零件众多,组装工序极其复杂,铰链的成本也同样很高。OPPO官方曾表示,他们所采用的单个铰链成本就高达800元。

而且,为了最大程度减轻折痕,达到最佳显示效果,还需要针对材质、堆叠方案、转轴与中框的配合进行不断优化。

所以,屏幕也就成为折叠屏手机最难也是价值最高的部分。

以华为HUAWEI Mate X2官方标配版为例,官网售价17999元,其屏幕组件的备品价格就达到了9697元,而这还是参与优惠后的数字。

此外,与普通手机相比,折叠屏手机的屏幕尺寸、电量需求也都显著增大,会对续航和散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

比如,在电池方面,目前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提高续航能力的主要措施还是提高电池容量,其中,异形电芯、双电芯等或将成为兼顾续航能力和轻薄性的最优选择。而根据HIS统计的数据,双电芯、异形电芯电池价值量大约会比传统单电芯电池提升 30%-40%。

所以,就复杂的技术和高昂的成本而言,折叠屏手机是“贵”得有道理的。

同时,尽管在具体应用中,折叠屏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和完善,目前还只是一个小众市场,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和降本的持续推进,未来的折叠屏手机会被更广阔的市场所认可。

国产高端化的有益探索

在智能手机市场,性价比机型的利润空间通常很小,有时候甚至是赔本赚吆喝,真正赚钱的还是高端机型。

所以,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逐渐变为存量市场,各厂商都不约而同地将产品策略的焦点向中高端手机迁移,折叠屏手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且占据高端市场的品牌,不仅具备较高的溢价能力,用户对其的粘性和忠诚度也较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关乎了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以苹果为例。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之后,因划时代的创新和iOS系统的流畅,苹果一骑绝尘,“称霸”全球手机市场,占据了我国高端手机市场的大块份额。

很多人都疑问,为什么主流安卓厂商都早就发布折叠屏手机了,而苹果却迟迟没有什么动向?

对此,行业普遍的共识是,苹果还在等待折叠屏良品率的提升。而且苹果的产品本就定位高端市场,对折叠屏手机快速面市的需求并不比国产厂商来得迫切,所以倒不如将产品良率做到优质水平、硬件与软件生态完全成熟后再推出。

其实此前在推出5G手机的时候,苹果也是姗姗来迟,新品时间落后于全球其他主流手机厂商,但是,之后面市的iPhone12、iPhone13系列5G手机,依然实现了畅销。

这背后,除开苹果优秀产品力的因素,体现出的就是苹果在手机行业中稳固的地位。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2021年,在600美元(约3828元人民币)以上的市场,安卓手机的市场份额暴跌 8%,占比仅为36.5%。这与华为缺货有关,同时也说明,国内厂商并没有能力抢占华为留下的高端市场。与之对应的是,苹果在高端市场的份额则从上年的55.4%提升到63.5%。

这个数据并不乐观,国内主流厂商的高端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荣耀CEO赵明所言,“国产手机高端化难以突破,竞争日益内卷,是因为厂商做的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还在相对低层次重复,限制国产厂商冲击高端的主要还是产品力。”

也就是说,实现品牌高端化,最终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迭代能力,落到手机的使用价值和体验价值上。

原有直板智能手机的市场格局已经相对稳固,国有厂商破局的确很难,但折叠屏作为一个新领域,无疑是有着大机遇的。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折叠屏手机技术难度大、研发成本高,国内主流手机厂商也仍然积极布局。除开“第二个诺基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出的也是国产品牌挑战高端市场的决心。

在冲击高端市场方面,小米是典型代表。

此前小米一直以“高性价比”著称,到2019年,小米布局了双品牌战略,将红米独立运营,继续走大众所熟知的“低端性价比”路线,小米手机则开始逐渐向高端手机市场发力。

2021年的业绩数据显示,小米定价3000元或以上的高端手机,全球出货量2400万台,远超20年的1000万台,这也说明小米手机进军高端市场的战略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推出的MIX FOLD折叠屏手机,也可以说是小米进军高端手机市场的新尝试。

同时,折叠屏手机在很大程度上还被视为智能手机品牌前沿科技力的标志,甚至有网友喊出了“我可以不买,但你不能没有”的口号。

之前发布第一台折叠屏手机的柔宇科技,是一家柔性显示屏及传感器研发商,手机产品实际上是公司的“副业”。关于柔宇科技此举的原因,所以很多人猜测它是为了“秀肌肉”——向业界展示其柔性屏技术,以寻求合作机会。

不管是寻求新的增长曲线也好,还是展示自己技术研发实力也罢,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折叠屏手机产品,起码在气势上是不输的。

现在,折叠屏手机市场还处于无“果”状态,主要是安卓手机阵营在集体发力。未来苹果的折叠产品发布后,市场大概率会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

但就目前而言,在市场化方面,国产品牌是具有先发优势的。市场化的好处之一,就在于能直接得到用户反馈。而来自市场的直接反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将为后续的产品研发和优化方向提供有效的指引。

而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折叠屏手机是找准了方向,但还需要时间来沉淀和精进。

同时,在折叠屏手机的历史性新机遇下,国产厂商能否利用先发优势,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市场也将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倪雨晴.折叠屏转折之年:谁夺C位?[N].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3-07(008)

界面新闻:《机构:2021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09%至900万台》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240980.html

人民网:《“天价”折叠屏手机为何买不着》http://tc.people.com.cn/n1/2020/0309/c183008-31622640.html

上海证券报:《折叠屏手机国际展争奇斗艳 产业链公司订单爆满忙扩产》http://www.zqrb.cn/finance/hangyedongtai/2022-03-04/A1646345550010.html

上海证券报:《苹果发新PK华为“折叠风” 屏显与铰链企业或成大赢家》https://www.cqcb.com/gongsifengxiangbiao/2022-03-07/4787829_pc.html

经济日报:《国产手机发力中高端市场》https://tech.gmw.cn/2022-03/23/content_35607518.htm

证券时报:《折叠屏手机站稳脚跟 手机玩家悉数入场》https://www.cs.com.cn/cj2020/202203/t20220309_6248554.html

头豹研究院:《2020年 中国折叠屏手机行业概览》

【电子-马良】折叠屏,吹响5G终端创新的集结号|马良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zmt/2020-02-25/doc-iimxxstf4127174.shtml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手机」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手机」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非凡油条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