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富》杂志发布了新一期世界500强榜单,中国新能源企业比亚迪公司上榜。
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车企有7家,全球车企共25家。而这家成立于1995年2月,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业务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领域。
当然,从今年比亚迪汽车的实力表现来看,这样的结果确实也并不意外。
500强榜单的核心要素?
1995年,《财富》杂志第一次发布同时涵盖工业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这一排行榜的评价标准主要围绕五个方面:销售收入、企业统计数据必须有较高的透明度、独立的公司治理、统一按美元进行排序、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相关资料。
到2022年的榜单中,已经有145家中国公司上榜,其中汽车企业共7家,包括这次上榜的比亚迪。
因为销售收入是核心指标,所以,庞大的汽车集团无疑占据着绝对优势。包括大众、丰田等国外汽车集团巨头,到中国五大汽车集团均在榜上,而日本的马自达、斯巴鲁今年已经从榜单上消失。

所以即便市值超过丰田,但是特斯拉也是在去年才登上500强名单,不过,去年特斯拉排名392位,今年已经上升至242位,规模效应的拉动十分明显。
中国上榜车企中,从名次上看,除了吉利和这次的比亚迪,五大汽车集团排名均有下滑。
作为唯一一家中国新能源企业冲入500强名单,对于今年开挂的比亚迪来说,几乎是众望所归。

这对于全球首个宣布停产燃油车,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发展,并且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已经开始具备影响力的中国民营车企来说,不仅是对新能源技术路线发展的肯定,比亚迪依靠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影响力跻身国际排名,对于比亚迪自身来说,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前7月,比亚迪累计销量80万辆,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销量77万辆。毫无疑问的是,按照比亚迪今年的表现,从营收角度衡量,明年在500强排名中,比亚迪将有大步跃进。
接下来,积极改善产品结构
当然,从500强上榜车企的利润率(这一指标是以2021年的全年财务数据为参考)表现来衡量,比亚迪只有1.4%,特斯拉已经超过10%。
或者说,上榜的中国车企中,都普遍面临着利润率偏低的问题。但是,从比亚迪的角度来看,在完成规模化的跃升后,接来下就是产品结构的问题。
比亚迪也在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改善盈利情况。
从7月销量来看,比亚迪单月销量达到16.25万辆,同比增长183.1%。
其中,定位在20万-30万级别的汉家族,7月销量已经超过了定位在15万区间的比亚迪元家族。并且在20万-30万区间纯电动车型细分市场,比亚迪汉EV销量仅次于特斯拉Model 3,并且远超小鹏P7。在中级纯电动车市场,比亚迪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定。

同时,比亚迪还在加大中高端车型的投放比例。7月底,海洋系列中,同样定位在Model 3同一细分市场的海豹正式上市。比亚迪对特斯拉细分市场的颠覆效应将会进一步释放。
事实上,今年比亚迪产品结构的调整,已经在盈利能力上有所显现。7月,比亚迪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比亚迪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亿元至36亿元,同比增长138.59%-206.76%,扣非净利润为25亿元至33亿元,同比增长578.11%-795.11%。
比亚迪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很可能超过去年全年的净利润。
比亚迪VS特斯拉:走不一样的路
特斯拉7月在中国的销量2.82万辆,比亚迪7月销量来到了16.25万辆。但是理性来看,这并不是比亚迪与特斯拉产品悬殊差距的信号,而是体现出了二者在经营层面的本质差别:
特斯拉追求极致的生产效率,把很多车建立成一种计算的节点;而比亚迪在建立庞大的产品帝国,与前者有着显著不同。
无论从规模化还是利润率上,毫无疑问,比亚迪都会被拿来与特斯拉对标。但是从发展历史来看,比亚迪对新能源路线的定位更早,这意味着比亚迪在市场成熟之前需要走很多弯路。
另一方面,成长于中国市场环境的比亚迪,更习惯于把握中国市场消费需求。从1995年进入汽车市场开始,从我国汽车消费慢慢起步,到整个市场向新能源市场化切换过程中,比亚迪也是从入门级车型一步一步走出来,并依靠三电技术能力站稳了脚。
当然,比亚迪并没有必要复制特斯拉的发展路线。毕竟,在对中国各细分市场的把握上,比亚迪有远超过特斯拉的优势。
规模化的进阶终究要依赖于国际市场。
最近,比亚迪宣布将参加10月的巴黎车展。相比于2008年,比亚迪在日内瓦车展上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插电混动技术。如今,在成熟的技术能力下,比亚迪不但布局了包括海豹、海豚、宋PLUS、元PLUS在内的全球化车型进军日本和欧洲市场,同时,比亚迪还根据不同国家需求特点都能推出相应的产品。这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比亚迪拥有更高的产品灵活度。

在中国这个最庞大汽车市场站稳脚跟的比亚迪,接下来的目标将是成为世界比亚迪。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