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对Xmind这个名字熟悉与否,只要你对思维导图工具起心动念,那它一定曾与你有过邂逅。从2007年发布的第一版Xmind开始,这家2006年成立公司靠着这一款软件走过了17个春秋并且依然活跃,纵观国产软件圈,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
Xmind自身的经营演变也有着时代的烙印,在国人普遍没有软件消费习惯的2007年,做了软件出海的事情。盈利模式从免费增值模式,到一次性买断,大版本付费升级,积极拥抱开源,到2018年全面转向订阅制,几乎踩准了这个行业的每一次增长点。

目前,Xmind在全球拥有过亿用户,初创公司和全球500强都有他们的客户。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Xmind的创始人孙方,他在中学时代受《学习的革命》影响,开始使用思维导图;23 岁创立 XMind 公司,打磨这一款产品十多年。更有趣的是,孙方研究禅修也是业界出名,他不但研究禅,也一直在探索将禅其运用在思维导图产品,和领导开发团队上,是真正的“佛系”。

在如此背景的洗礼下,Xmind似乎散发着一种超然的氛围,商业化软件却少有赚钱的急迫感,反而更像随喜赞叹。他们的产品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更新频率,甚至他们的博客读起来也非常过瘾。
如今这个大模型的时代节点,Xmind也不会错过,今年5月份,推出基于GPT 3.5/4 的Xmind Copilot,提供One-liner一键生成思维导图、Inspire Me一键拓展你的新思路、Outliner一键总结文章思路和Ghostwriter一键高效成文四个重要功能。
而一个月之后,Xmind思维导图进一步收购了AI产品ChatMind,一款上线仅50天便已吸引数万用户的AI生成思维导图工具。这也显示出Xmind在人工智能加持思维导图方面的布局与探索。
归根究底,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会让思维导图过时吗?我们和Xmind创始人孙方聊了聊。
以下是对谈实录(基于流畅度的考量,内容略有调整)

问:AI产品Xmind Copilot推出的初衷是什么?这是用户的诉求,还是FOMO情绪下的产物?
孙方:在进入2023后,大家已经看到AI的蓬勃发展,AI技术发展到今年,可以算是一个质的突破,这场革命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这辈子中遇到最大的一场科技革命。
比如说比尔盖茨,他会说他的人生遇到过两次大的革命。一次是GUI,就是图形用户界面。另外一次就是今天我们面对的这个AI。
当比尔盖茨这么说的时候,其实他也在告诉你,AI在他心目中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它的革命性在于它是一个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AI在历史上第一次听得懂人类讲话,并且可以学人类讲话。所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
可如果你把它简单地理解成人机交互的革命,那就是把它看小了。它超过人机交互的这个层面,超过GUI,超过touch screen,这些东西给你带来的改变,超过移动互联网给你带来的改变。
所以Xmind Copilot的这个方向既不是用户的诉求,也不是什么情绪,不是我们要赶这个热点,也不是我们要蹭这个热度,也不是我们FOMO了,而是我们真的看到了这场变革。当然现在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他的很多技术才刚刚浮现出来。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地方还不太好用,或者有些地方你还不太明白,它的变革到底在哪里。这个没有关系,我们会慢慢地把它介绍给用户,把这个AI革命所带来的新特性慢慢地让大家知道,它最终到底会怎么样,我们拭目以待。
但它不会是一个潮流性的,不像某些技术那样,是短暂的时效性的热点。它不仅仅是一个热点。比如说一年以后用户会非常不习惯于他们的APP是没有人工智能的,当你对Excel说,请把我的字号调大一点,如果Excel没有反应,那用户会觉得电脑坏了。
这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我们不能说等到技术成熟了再去融入。我们从现在就要融入,我们不能错过这场革命。

问:目前Xmind Copilot是免费的,而且又相当可观的完成度,未来Xmind Copilot在整个Xmind产品序列里,会是什么样的位置?会像微软Copilot那样直接付费吗?
Xmind Copilot是一系列的跟AI相关的工具集。所以这些工具会逐个被添加到Xmind的主产品中去。在你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去用到的工具,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组工具。可由于AI的工具是必须要付费的,它背后都有着成本,所以这些AI工具,它都不会是免费提供的。

问:可以介绍一下Chatmind收购的背景和动机吗?是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在我们收购Chatmind的时候,Chatmind的用户是非常少的,产品本身也不太好用。它是一个大学生的个人项目,作为一个工具,它的完成度是很低的。在我们收购了Chatmind之后,我们发布了Chatmind2.0。
我们的团队,把Chatmind全部重写了一遍,实际上我们覆盖了它原来的所有代码。我们应用了它原来的交互语言,用了它的交互模式,而代码是全部重写了一遍,让它更稳定更好用。反而在这以后Chatmind用户变得越来越多了。如果你问是哪些地方打动了我,我觉得还是这个理念和这种热情。
在这个行业内的大多数人,真正接触到AI产品的时间是2022年。2022年的上半年,我们有了OpenAI的GPT3的API。到年底出现了Notion AI的宣传片,后来我们全球用户都有了ChatGPT的一个界面可用。这个时候已经是GPP3.5了。
这些都是去年发生的事情,可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感受到这场革命的速度来得是如此之快。
其实在去年的12月,我们就有小伙伴在公司内部推了一个原型。这个原型其实就和Chatmind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可我们没有想着那么快就把它推向市场,结果到了今年过完年之后,市场上就出现了Chatmind。当即刻上有人聊到Chatmind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很有意思,这个和我们的思路是一致的。回到这个问题,Chatmind从它面世的那一天开始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不管做Chatmind的这个大学生他是否真的是思维导图的热爱者,他至少是AI的热爱者。但是Chatmind的这款产品的的它的风格、它的方向,它的理念都和我们初期的一致。所以我们最终走到一起其实是一种必然。

问:收购Chatmind系列软件后,您对于Xmind产品的AI特性有什么计划和展望?
此时此刻我不得不告诉你,在公司内部现在只能分成两条线发展,就是Xmind Copilot继续发展它自己的工具集,然后逐步的融合到Xmind的客户端中去。另一条线是Chatmind,成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它是一个AI-native的产品。它们不同的发展路线,会有不同的未来。
这个里面我倒想举个例子,就是Powerpoint和Tome。Powerpoint也会出大量的AI的功能,它们也会有内置的copilot,可是Tome是和它非常不同,Tome是一款AI原生的幻灯片软件。所以你大体上可以这么去理解Xmind和Chatmind的关系。
问:AI在协助创意和思维导图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您认为Xmind如何将AI技术应用于这些领域?
目前我们看到的大模型,不管是OpenAI、Anthropic的Claude、Meta的llama。说白了这几个大模型他们都是聊天类的模型。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聊天,更好地接近人类的反应。
其实它们并不擅长,比如说有很多模型它们吐出来的结果是有问题的,并不见得是尊重事实、并不见得是数据量很大,所以大家会讨论很多关于这些大模型用途的问题。其中有一个用途是从很久以前,我们在试用GPT3的API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的一个AI特性。它很方便用于这种语言生成,所以它很适合启发用户。它可以给你帮助,给你启发,所以反倒是非常适用于创意的领域。
比如说整个团队在做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有上下文,但是我们思路枯竭了?思考停滞了,我们想累了,我们想不到新的点子了,那这时AI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当AI知道了你的上下文,它就可以为你补充一些点子。你可以看到在国外,Notion的用户也是这样的。比如这个用户写了两个想法,再让AI去补充后面三个新的观点,这种场景下对用户就非常实用。但怎样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可能还要慢慢随着技术的发展,慢慢地去尝试。
在国外已经有产品是应用在中小学的教学当中,比如说老师上课的时候,AI也会提醒老师可以问哪些问题,当学生自学的时候,AI也可以提醒学生,可以去找哪些资料。当然一方面学生可以让AI去找资料,另一方面AI也可以提醒你怎么去找资料,这时的AI它是一个辅助创意类的,它能为辅助学习或者辅助创意类输出提供很大的能量。

问:AI技术的引入是否会对Xmind的现有用户体验产生影响?如果是,会有哪些改进?
应该说是我们做这些东西肯定是要融入Xmind原来的用户体验。如果你不想用AI,那么你应该可以关掉它,或者是从一开始就不激活它。所以我们肯定是最大程度不去影响原来的用户体验。
问:AI技术的应用涉及一系列伦理和隐私问题。在开发和使用AI产品时,Xmind如何确保遵循道德准则?
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这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AI的隐私,我知道在国外也有很多人在抗拒AI,原因是害怕AI收集他们个人的隐私数据,然后再卖给第三方。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在AI的时代之前和之后,其实对隐私是差不多的,全球的隐私环境都很糟糕,很艰巨。Xmind其实是当中最注重隐私的公司之一。所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重视用户的隐私,比如说在你不开启AI功能的情况下,你的思维导图是不会被收集的。即使你在使用AI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将你的内容脱敏,再发回我们自己的服务器。在选择AI供应商的时候,也会选择全球最最可信的供应商,并反复确认对方的隐私政策。
简单的说就是,你可以关闭AI功能;但如果你打开,Xmind将竭尽全力保护你的数据。
另外,这里可能会有人问到端上人工智能的问题。如果有端上大模型,用户的数据就不会离开用户的设备了,不就是最好的隐私保护吗?是的。Xmind也会对这个方向保持密切关注,一旦有好用的端上LLM,我们也会第一个用上,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代AI功能还都是云上的。
另外一个大的方面就是伦理问题,AI的输出是不受控制的。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这一点。其实全人类正在努力地去控制这头巨兽。比如说OpenAI,它自己就有就有伦理方面的审查API,所以我们其实在做的事情是用魔法打败魔法。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在共同努力的方向。
问:您在开发Xmind Copilot这款产品时,感受到人工智能的禅意了吗?您认为禅修和人工智能之间存在哪些共通之处?它们是否有可能互相补充和增进?禅修强调专注当下和内心平静,而人工智能通常涉及大量信息的处理。您认为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凡是谈到禅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谈内心的投射,当一个人工智能例如 Chatmind,它给了你很大的启发,让你做到了过去所不曾做到的事情,你可能对它充满了情感和钦佩。可实际上 Chatmind 是没有修行的,它不是一个修行人,它不懂禅,它只是模仿人类讲话,它只是在输出它认为正确的结果,那些它认为有价值的结果,所以整个过程你受到的启发都是你内心的投射。如果你通过 Chatmind 做到了过去不能做到的事情,那么其实是你自己原本就可以做到,你对它的认可和称赞,是你自己内心的投射,先要明白这一点。
其次就是作为一名 Chatmind 的用户,如果你对这个修行很有兴趣,你希望自己能够在生活中减轻焦虑感,而我们的整个品牌背后就是这种价值观——在于如何减轻你的焦虑感。我们除了有思维导图这样的效率工具以外,我们在做一些周边的时候,会在T恤衫上面印「放过自己」,表达一种更加放松,更加趋向禅,或者更有禅意的理念。但如果你说在这个现实生活当中,要抛弃高科技产品才能找到禅意,那这是对禅理念的错误理解。
问:禅修强调直觉和洞察力的培养,这对于AI技术的发展是否具有重要意义?
就像AI它是一种效率工具,它为人类的工作提供效率,这个有点像算盘,已经不会用于真正的企业财务中,财务人员的工作中可能不会真正去使用算盘。在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就是一名财务人员,她的工作就是用算盘的,算盘提升了她的工作效率,但很快便宜的计算器出现了,计算器的效率程度远远大于算盘。从算盘到计算器就是一场重大的革命,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很多工作,从人来做变成在AI的辅助下做,从全人工变成在AI的辅助下半人工,甚至1%人工。
问: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取代传统工作的趋势下,您认为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
我倒是觉得普通人应该从现在开始就拥抱AI。不要再想太多了。这里反倒是可以类比为当年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一样。那个时代人们很难理解,但后来人们认为真的就是这样,现在没有孩子不用计算机、智能电话或者手表、或者iPad。
AI它会变成一种隐形的存在。每一个App中都有AI,每一个设备中都有大模型。每一个云计算背后的计算能力都是投在AI上的。所以AI会变成一种我们所有人类能够接触到的产品的一个核心部件,或者说一个基础部件。
AI不会取代人类,但有AI帮助的人类会取代没有AI帮助的人类。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