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品驾

对话飞凡高层:飞凡R7杀入20万以内,核心竞品就是小鹏G6

价格战之下,飞凡又出牌了。

董楠

发布于 2023年11月24日

今年广州车展,飞凡最大的王炸,就是一口气把两款车型——飞凡F7、飞凡R7的售价拉到20万元以下。其中,2024款飞凡R7三款车型的售价为18.99万-22.99万元,搭载64度磷酸铁锂电池的飞凡F7都市版的售价为18.99万元。

图源:飞凡官方
图源:飞凡官方

在广州车展期间,品驾也在与飞凡汽车用户发展中心总经理刘晨的对话中,深入了解了飞凡此次对于两款车型的定价逻辑。

他表示,此次新车型的定价是整车综合价值结合市场竞争环境的一个战术,一方面,飞凡R7要与核心竞品小鹏G6正面竞争,另一方面,飞凡品牌也要借助这次价格势能,重塑细分市场的品牌价值。

事实上,从去年飞凡R7和飞凡F7两款车型先后上市,在上汽体系内独立运营的飞凡品牌,一直在调整市场策略。但是,从交付量来看,飞凡始终没有达到预期。

另一方面,行业内也一直流传着关于飞凡品牌是否会在上汽自主板块体系中进一步调整的传闻,这都无疑为飞凡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不小压力。

在今年广州车展上,飞凡也借助飞凡湾域驾驶系统巴赫座舱强化产品“智能舒适”的标签,此外,刘晨也透露,接下来飞凡会保持每年一款新产品的节奏,这也巧妙回应了飞凡可能面临调整的传闻。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这会是飞凡进入主流赛道的新机会吗?我们也拭目以待。

以下是对话实录:

提问:现在新能源市场非常之卷,尤其是飞凡所在的这个细分市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还是从飞凡自身角度来说一下。“卷”是一个外部的环境,也是多元化、多变的,其实这也是一个品牌展现自身定力的时候。对飞凡来说,有一条路是越走越清晰的,就是智能舒适。我们从飞凡F7上市的时候,巴赫座舱获得了市场认可,某种角度也决定了我们把这条路走下去、走扎实。当然飞凡所说的舒适,有一个先决条件,第一在智能出行的赛道上,所以它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所以之前所提出的巴赫座舱,主打的是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舒适体验,包含人机工程学、沉浸矢量音效技术等。

另外在动态层面的舒适,这是一个汽车体验的舒适性。我们推出了湾域驾驶系统,希望从动态层面去诠释飞凡在电车,尤其是调校层面的舒适。湾域驾驶系统的核心是整车调校能力,不再是单一的底盘的事情,而是三电域、底盘域和智驾域等统合。

应该来说,我觉得这是多变的一年。但外部挑战越大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坚定,认清自己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提问:其实R718.99元起售价还是蛮惊喜的。对于这个价格,飞凡是怎么定出来的?以后怎么去了解飞凡定位,进入20万以下的市场?

刘晨:我觉得定价是整车综合价值结合市场竞争环境的一个战术。我觉得定价背后,飞凡有几个逻辑:

第一,我们到底去打谁?我们可以直接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就是小鹏G6。轿跑SUV,我们相信很有机会成为纯电时代的一股新的主流。发布会上也介绍到了,它不光是正面的风阻系数只有0.238,同时,因为侧面的横截面积小,所以它的稳定性、综合动态更加舒适。所以小鹏G6一定是飞凡R7后期的一个核心竞品之一。

第二个在这个细分市场价位杀入到20万以内,某种程度上,R7切到燃油车市场的蛋糕。因为在燃油车时代,中型轿车、紧凑级SUV,大部分还是聚焦在20万上下的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纯电的趋势不断在深入,飞凡R7在新定位下有机会尝试到这块市场的转化。

另外一点,还是要回到自身产品方面,背后一定是要有产品力的支撑,否则定什么价格用户都觉得高的。今天所说的是4张王牌,一个是中大型轿跑SUV,4米9的车长,2950的轴距;一个是巴赫座舱,用户都很认可这个巴赫座舱,包括人体工程学座椅、沉浸矢量音效、3+1 RISING MAX巨幕等等。我们仍然希望在新的细分市场里面,把舒适作为飞凡R7核心的产品技术标签。

提问:飞凡跟竞品品牌相比,产品节奏不算是最快的,未来的产品规划是提速,还是保持现在的速度?另外,飞凡未来的产品营销战略是先将核心技术带给消费者惊叹,还是先满足消费者大众化的需求?我们的技术路线是打旗舰路线走前沿,还是符合大众的技术需求?

刘晨:从飞凡汽车2021年独立运营开始,我们是每年至少推出一款全新的产品,所以包括明年,后年的布局里面都会有一个新品和大家见面。

目前,我们主打的“双子星”飞凡R7和飞凡F7,我们也在积极的做着产品竞争力的迭代和调整。举个例子,今天发布会上说的DOD续航释放功能,它主要是得到湾域系统的赋能,但更大程度的是体现了当初飞凡所说的可充可换可升级,尤其在全生命周期里面靠软件进行迭代。

为什么我们觉得DOD还蛮不容易的?因为今天的这个OTA说的比较多的是智舱和智驾,比较少的讲到三电和续航,但是续航又是用户感知最强烈的。大家买车的时候可能在算多一万块,多五千块,对应的锚点就是有没有少掉20公里,有没有多出10公里?所以这方面是每一个新能源厂商和品牌对现有产品都会进行的思考。

因为这个逻辑已经变化了,越来越往数码科技产品了。改外观不一定是今后的一个高频主流,以前在燃油车时代,差不多是五年一次换代,两年改变一下造型。既然是科技数码理念,看我们用手机这么多年就是一个平板,不会变化的。但是一个是靠硬件的迭代,另外一个是软件,体验的迭代,所以第一个问题里面,我还想说一点,关于R7和F7我们还会不遗余力地在用户体验层面做更新和迭代,结合我们的智驾,智舱,结合我们的OTA。

 第二个问题谈到关于极致和大众化,我想这两个不是对立面,既统一也对立,因为最终用户比较关心的是否能够满足他场景上的痛点的体验。

飞凡所强调的舒适,从字眼上看,听上也没有那么极致,但是它的体验是极智的、舒适的体验,不管是燃油时代还是智能出行里面,已经发生了比较多的改变。但是有一点,大家上下班通勤两小时,你给他一款开着智能、舒心的车,这个诉求一定在感性市场层面有很大的需求,这是我们的逻辑。

第二点在于智能化,大家都在追逐智能化,卷硬件,卷所有的方案,在这个科技往前推的比较前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问题出现,用户的体验没有跟上。不管科技如何在往前推,飞凡始终在追逐智能化的赛道里面。我们也是比较卷的,包括Orin、三联屏等等,始终是不要忘记“科技以人为本”。当初推出的巴赫座舱也得到了市场的,用户在智能化的今天,他心智上对于舒适的回归,对于松驰感的诉求,是仍然存在的。这是我对所谓的极致,还有大众化的理解。

  提问:飞凡研发湾域驾驶系统的初衷或者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会花这么长时间做这个事情?另外,请简单描述一下湾域系统到底给用户带来了哪些体验上的提升?

刘晨:刚才说到舒适,我相信大家从智舱层面去定义,会比较容易联想到,也比较好做。但是舒适放到动态驾驶层面就比较复杂了,因为需要一套标的去定义。

今天的电车,某种程度上说底盘已经是个比较被动的事情了,更加主动的事情是电驱动力的输出。打一个比较简单的比方,第一脚下去,比较容易仰头,这个比原来一直伏仰的难度要高很多,所以不能用原来的思维了,这是在电驱这一块。

飞凡的两台车都用了一个,450米,所以R7F7,我们从来没有去主打顶级性能,但是它们配有大电池,而且都是中大型的尺寸,都做到5.7、5.8秒的百公里加速。但问题在于我们希望用户不要去体验到5.7、5.8秒的肾上腺素,而是感受平顺感,和体验场景中像超车和变道时的易开度。

以前所有友商基本上都是运动、舒适、雪地、运动,最多就是四档驾驶模式。因为这里面牵涉标定,你的输出的颗粒度越细,就能标定的越细,我们做到0.1%,那么它对用户的场景体验在哪里?那就是跟车。在油车里面,如果你开一款涡轮车,对脑力和心智是养成了习惯,你会有一个提前量。但到了电车里面,如果一蹿一蹿的就很难跟车。所以把颗粒度调得越细,驾驶员操控这款车的线性、响应会更加细腻。

加速、超车、变道超车指令里面是高频使用到的。我们发现在这个指令里面,第一个驾驶员的关注度,精神操控是很高的。这个过程里面,其实是分散人的精力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颗粒感越细,这个动作就完成得越舒畅。另外湾域系统中我们所主打的,就是关于横风抑制,这是很少厂商会想到的一个场景。每年到台风的时候,或者是走跨海大桥的时候,一阵横风刮过来,有时候是会让你感觉有点失控的,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危险,但很少有人去考量。这就是为什么当年说的风阻系数,全球所有的风洞测风阻都是从车头吹到车尾的,但轿跑SUV天生有这个优势,我们也挖掘了横向的横切面吹风,对空气动力学进行了优化。

 第二点是转向系统里面,我们做了PDC,是扭矩的补偿。所以当侧风过来之后,它会进行一个扭矩的补偿。

第三点是DOD,这是一个硬货。整个湾域驾驶系统核心理念是一个域连调,这个讲究第一个是效能,第二个是无缝衔接。

举一个例子,刹车在燃油时代里面,一脚踩下去,关乎的是一个部门,一般是整车集成或者是车身域、操控域。今天一款带CRBS的车,这肯定是一个趋势,前半脚踩下去是三电域的事情,要做动能回收,后半脚踩下去是机械回收,又是回到老部门,这是整车域的事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体验好不好?用户会告诉你的。第二个他们两个部门之间,好像阻没有商定好。从湾域系统里面的横向三电域、底盘域和智驾域的打通,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光把一块东西做得完全贴合和细腻还不够,还要把衔接的点做好。

所以DOD某种程度上,我们把三电域和底盘域的效能做得更高了。所以BMS再加上优化,等于飞凡R7F7加了续航,某种角度也是给用户加了价值。大家都会去衡量的,今天这个10公里、20公里、100公里大概对应多少钱,大家也会有这个感知。    

提问:这次新车价格这么低,飞凡定价逻辑是做好亏钱的准备吗?

刘晨:这个问题比较关乎到工程层面,从我的层面谈一下对它的看法。

第一个,现在还是一个市场化的环境,而且从纯电也好,插混也好,从大趋势下面,大家是向好的。为什么大家这么卷呢?因为今后的核心问题,每个品牌可能要解决的就是在高度同质化的基础上,每个品牌如何树立自己的标签。我相信这是由市场来决定定价的,由整个供需也好,由市场的营销模型来决定的。刚才说的定价层面,更加多的是你想打谁,你想划分哪一块的蛋糕。另外比较重要的是用户是否买单,这个是它的底层逻辑。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一个价值营销。否则的话,我相信大家都会看到每天都说它降多少,我降多少,变成价格战。如果一个品牌没有讲好自己的价值,这是最危险的。不管给出什么样的价格,用户都会觉得高的,所以回到今天R7F7,它价格的背后,他们都共同传递飞凡在智能化赛道,我们希望让智驾、智舱、三电都带给用户舒适。我们要占据舒适这个标签,这个非常重要,也是从飞凡F7上市之后,大家开我们的车,当然媒体说F7极限很高,但是调得的确是比较舒适的。因为今天去卷科技化的时候,有时候把用户的体验和科技以人为本的体验可能会慢慢淡化,我们相信买飞凡的用户,某种角度都是比较理性务实。所以对于舒适的重要性,一定是放在很高位置上的。

而且今天用车理念也发生改变,很少有人飙车,所以说极致的性能标定,这不是飞凡要追求的。

另外,一个品牌的建设和打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搞清楚我是谁?飞凡的DNA是开拓、品位、本真,现在比较坚定的是舒适的价值主张。通过R7F7这次的重新定位,我们针对细分市场做了许多的调研。今天的蛋糕不能像以往这么看,5万一档,10万一档,现在是1万一档,用户选车的时候,我们发现很有意思,在选择我们车的时候也会很敏感,会比以往更加理性了。

提问:总体来说新能源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但20万元以上的纯电市场,其实增速并不快,反而像PHEV增速会更快一些。飞凡如何看待这一趋势?据我了解飞凡没有增加PHEV的计划,是要守住纯电这条线吗?

刘晨:大家看到的数据,好像目前PHEV的势头要比纯电猛一些,但其实在新能源市场,很多势头有可能一下子就起来了。从我们角度来看,放长远些,纯电一定会是新能源里面必不可缺失的主流。在每个细分市场,比如20万至30万区间里面,特斯拉Model YModel 3的销量,其实可以证明大家对纯电的诉求是绝对存在的。另外是补能体系在快速、指数级增长,可能今年的补能和明年的补能完全不一样。

目前,飞凡产品规划还是聚焦纯电,围绕“智能舒适”,在智舱、智驾、智电、和人机工学方面持续发力。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品驾」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品驾」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董楠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