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其实消费者已经不再热衷于所谓的“汽车行业展览”了。
9月份品驾也去到了德国慕尼黑车展IAA 2023,感受到了它们在办展方式上的变化——它们不再把自己集中在一个封闭的展会里,而是开放在城市中,让市民们免费观展,这样做的优势是彻底让汽车文化浸入到当地城市文化中。当然,硬币的另一面是,汽车早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并没有那么爱去车展里“逛展”了。
这在中国市场则不同,A级车展中北上广国际车展呈现着完全不同的风貌——汽车厂商云集,高管频繁出没,新品牌不断涌现,夹道客户人流窜动,中国品牌们正铆足劲整活儿,力图掌控这波新的潮流.......国际车企们也将越来越重磅的车型改在中国市场亮相和首发。
2023年广州车展期间,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Stefan Mecha)坐在了品驾作者的身旁,也用了这些极具戏剧性的反差小故事开场。
在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大众汽车品牌携旗下包括新能源和燃油车型在内的25款车型亮相,品牌旗下重磅车型ID.7 VIZZION、ID. NEXT、旗舰B级SUV产品矩阵——途锐、途昂、途昂X、揽巡、揽境——以及专为电影《奇迹少女》打造的展车纯电甲壳虫(electric Beetle)悉数亮相。

进入中国市场四十年以来,大众汽车借助开放打开了市场,推进合作,一路达到顶峰。作为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的汽车品牌之一,它一度成为中国消费者认为的最稳定最优秀的汽车品牌代表,它一度也是中国消费者对于德国品质的认知,可以说,大众汽车的成功给中国消费者描述了对于德国汽车的初始样貌。但也正是因为电动化智能化全面来临之后,行业内突然转向,很多人认为“势头”已经不在他们这边了。
我问他,是否知道中国人做事比较讲究“形势比人强”这句俗语?
孟侠先是肯定了“中国市场技术更迭比以往都更加迅猛”这个事实,但他强调,大众汽车从来不是从零开始。
对于大众汽车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主流车企来说,面对的其实是两面的竞争——
一方面,中国燃油车市场份额虽有所下滑,但保有量仍然巨大(2022年为1400万辆左右),而作为中国燃油车市场份额的第一名,要继续力图保证燃油车份额的第一。另外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是多元的,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对于新能源产品的需求高,但其他城市仍存在着巨大的燃油车需求。“尽管新能源发展速度很快,但燃油车仍是市场需要的产品。因此,如果一步就转向电动车,未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简而言之,大众汽车正在电动汽车领域加码,但仍要力图保证“油电平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主要战斗纲领。
梳理战略后,可见的是:今年6月时,大众ID.3的月销量还不到2000辆,7月开始持续走高,并且在10月破万。
过去我们简单将这种变化归结于“降价”,但孟侠提供了另外一种角度。一是ID.3的成功是着眼于在适合的细分市场推出合适的车型,保持着品牌的一定竞争力。另外,降价的动作则是在一段时间通过降本增效的各项措施后(和上汽大众一起更好地控制电池、原材料等成本),达到了市场预期等多方面的最优点,提升了价格竞争力。
这个解释其实告诉我们:大企业的金线还在,他们总是要在市场、利润和亏损之间找到那个绝佳的平衡。
如今,行业内常常调侃:电车想要卖得好,油箱肯定少不了。其背后的支撑正是消费需求满足和企业经营利润之间的匹配,这也造就了车市如今的“奇景”——蒙眼狂奔追逐市场的新能源车企在内卷在亏损在找出口,主流燃油车企利润高企,他们将利润付诸新能源,稳步整合推动战略。
对于大众汽车来说,合作是汽车行业永续的主题。燃油车追求“平衡”,新能源继续开放保持和新技术公司们的“握手”,同时将“精益化生产/管理”和“公司效率”跑到最优。“合作”和“经营效率”是大众汽车这些年来在中国市场最熟悉的战斗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出行生态中,正在加强这种跨界合作的趋势。
孟侠认为,现在市场中的智能网联车风头正劲,纯电动车迎来很大突破,插电混动车型也有非常大的机会。这是大众需要被迫接受的现实。
“同时,不管是在软件还是其他方面,我们也不能纯粹用舶来的方式把技术引入中国”,因此,大众汽车正以更快的速度、更短的开发周期在中国创新,将最新的科技导入到产品中,使得我们在电动车领域也能把握市场脉搏。
这并非是过去我们经常听到的那种“全面电动,电动为先”的极致宣言,大众汽车也希望在这场战斗中再次展现自己的强劲韧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侠也回应了我们关于“形势”的那个问题。他说,大众不是从零开始,我们在中国有40家工厂和9万多名员工,我们在规划的时候需要从不同方面体现我们的责任感,比如产能投资、员工聘用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履行责任和义务。
联系到一些合资企业最近在中国的大撤退,这似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

以下为交流记录:
提问: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是多少?总目标为多少?有没有设立油电平衡的比例?
孟侠:与整体市场中的新能源渗透率相比,大众汽车的比例略低。考虑到我们在中国燃油车市场中的体量,目前我们全年内累计销量约为190万辆,而ID.车型的销量超过11万辆。我们的比例不如市场高,但我们继续在中国加强与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合作,未来将在新能源方面迎头赶上。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不断向电动出行加速转型,并对实现我们的转型目标充满信心。同时,我们也希望在燃油车和新能源之间形成良性平衡。究其原因,新能源汽车盈利具有一定挑战是其一,我们在燃油车方面的积累能够为我们继续投入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的销量和研发奠定扎实基础。当前,中国的新势力和传统主机厂的发展非常迅速,整体燃油车市场体量在1400万辆左右,燃油车仍旧有着庞大的市场基础。所以,大众汽车坚持“油电并重”战略,一方面在燃油车市场继续巩固优势,目前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5%,位居市场第一;另一方面,我们正在加快电动化转型,正如大家在展台所见,我们将推出两款B级纯电动车。
提问:关于大众安徽的具体进展分享,大众安徽将在大众汽车的电动化变革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孟侠:大众汽车在安徽首先和江淮汽车建立了合资企业,设立了工厂。基于该合作,一方面我们为国内市场生产车型,另一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出口业务,我们也在安徽设立了专门的数字化销售服务公司,并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推出大众安徽的第一款车型。另外,在设计方面,大众安徽的设计会更有先锋前瞻性。
作为一家德国企业,我们很多的燃油车技术诞生于德国,同时,也有许多技术是和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近几年,中国的出行生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速率远超其他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大众汽车必须做到“在中国,为中国”,希望在中国继续提高本土化水平。
那么,我们该怎么提升本土化水平呢?把所有的工作都放在中国来做吗?我们的规划是,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因此,我们在合肥成立了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它为中国打造车型平台和专属科技,将本土化、定制化的工作交由它来做。
大众汽车始终是致力于和中国伙伴合作。如果我们没有和一汽、上汽伙伴的合作,我们无法取得燃油车市占率第一的成绩,这同样适用于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既把研发重心放在合肥,也会与两位合资伙伴共同合作研发科技。只有多方通力协作,才能打造出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而且,我们所采用的合作模式并不是从零开始,我们从过往的成功里汲取经验,并将其带入新的时代中,从而在当下的智能网联和电动化浪潮里,以更快地速度为中国引入车型。我们有着完备的计划,大众安徽很快将推出新车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也制定了明确的研发计划。合肥和安徽有望成为未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里大众汽车的中心。
提问:ID.3的降价策略会持续多长时间?今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怎么平衡成本和价格之间的矛盾?
孟侠:现在市面上的车型非常之多,价格也越来越有吸引力,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目前,不少厂商还无法保证盈利率。这当然对大众汽车有影响,因为我们也销售纯电动车。不过,我们保持了业务的平衡,在燃油车市场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在燃油车领域的投入使得大众汽车目前能在这一市场中占据最大的份额,而且用户覆盖一线到五线城市,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消费者购车时,肯定看重价格,但企业的业务模式必须具备健康的盈利能力,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我们成功地降低了ID.3的成本,所以大家注意到今年以来这款车型的价格发生了变化,并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当然,降低成本需要时间,我们首先优化了成本结构,比如从原材料、电池上寻找降本空间。这些成本下降之后,售价调整吸引到更多中国消费者购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目前,ID.3是中国销量最好的纯电动车之一,单月销量已逐步攀升到约12,000辆。
我们必须不断了解消费者需求,包括对于价格的需求,但这不能以牺牲安全和品质为代价。比如,高压系统和电池都需要非常严密的保护,大众汽车在安全方面始终保持着最高的水准,时刻保护用户的安全,这也是我们一贯的品牌基因。
提问:ID.3特别火,但这似乎在表明在纯电赛道大众汽车没有了燃油车的溢价能力。这对像ID.7这样的新车来说有什么启发?会不会打价格战?
孟侠:如果大众汽车想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整合出行生态、品牌、经销商网络以及价格等要素保持竞争力。
ID.3也用销量证明了一点,还展现了消费者对大众汽车的信赖。我们在华已近四十年,用户对于大众汽车的品牌价值以及经销商伙伴非常信任。这也说明,除了价格之外,用户信任也是保持品牌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大众汽车不会一味地进行价格竞争。我们的业务组成非常多元,我们在中国致力于以有吸引力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卓越的产品,但不仅仅是降价。
提问:大众汽车在2024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我们看到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不断的开启股权合作和研发合作,您认为这种情况会成为一种趋势吗?
孟侠:我们针对2024年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第一,我们要夯实合作基础。目前,我们正在稳步推进与小鹏的合作,将在2026年推出由双方共同研发的B级车产品。除此之外,我们还与地平线就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展开合作;与中科创达围绕车机系统和用户交互方面进行合作,双方目前已成立了合资公司。第二,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全速推进本土化研发。第三,我们与国轩高科针对先进的电池解决方案进行合作,通过降低电池成本,让车型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我们计划持续壮大纯电车型阵容,与此同时继续提升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我们在燃油车市场的份额提高,不仅能让我们夯实基础进而服务用户,在用户注重、我们擅长的服务和品牌形象方面为他们带来出色的体验,还对发展纯电动车大有助益。
合作是汽车行业永续的主题。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市场中的最新动向也说明,在中国市场中,不同企业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已成趋势。我们与小鹏之间建立了具有前瞻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合作的成果也会在未来陆续显现。同时,我们也致力于平衡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我们正在加强自研能力,但在中国的出行生态中,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因此,我们基于“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加强与本土伙伴的合作,从而发挥多方的优势。
提问:大众汽车ID.家族在降本方面有不错的突破,以后是否会考虑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比如欧盟或者中东?
孟侠:中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一直是大众汽车重要的全球供应链枢纽。事实上,大众汽车大量使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未来我们仍然会继续如此。目前看来,我们首要关注的还是在中国生产本土需要的车型,同时我们也会评估为中国研发和生产的车型是不是能够向海外出口,现在并没有很明确的战略和时间表。大众汽车会首先平衡中国和海外,优先关注中国本土车型和市场。前面提及的大众安徽生产的车型会出口到欧洲。
提问:明年大众汽车的在华市场份额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大众汽车在合作中如何发挥好协同和纽带作用,协助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保持竞争力,守住燃油车的份额?
孟侠:目前在市场中,企业面临着价格和销量的双重压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我们很高兴看到大众汽车能够在燃油车市场中保持第一,并提升在很多细分市场中的表现。我们和上汽大众、一汽-大众有着明确的共识,即继续巩固燃油车的市场地位。而在纯电动车领域,两位合资伙伴对提升市场份额也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当然,从整体数量上来看,燃油车的占比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需要保持领先地位,拓宽市场份额,并发掘新用户,所以我们会密切关注市场发展。纯电动车市场的挑战的确更大,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我们的策略是保证在市场中不断发声并占据一席之地,然后力争提升销量。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为了销量开启价格战,因为企业即便降价,最终的成本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不是我们愿意做的。我们相信,包括ID.家族和即将上市的ID.7 VIZZION在内,更强的产品竞争力会为我们在纯电市场赢得更多的份额。
提问:中国人做事比较讲究“形势比人强”或“借势”,大众汽车作为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的汽车品牌之一,一定程度上借了开放政策的东风。大众汽车一度成为中国人认为最稳定、最好的汽车产品的代表。大众汽车在中国从起步到发展至今也暗合了“借势”。但是新能源来了以后,市场有声音认为,势头不在大众汽车这边了,政策以新能源为主流。而且,自主品牌表现得非常强势,最近市场上日系品牌在中国的颓势可能是一个表现。您如何看待日系和合资品牌可能撤退的趋势?大众汽车准备如何应对,能否再次掌控这种势头?
孟侠:现在市场中的智能网联车风头正劲,纯电动车迎来很大突破,插电混动车型也有非常大的机会。但在这个背景下,大众汽车也并不是从零开始。我们在中国有40家工厂和9万多名员工,我们在规划的时候需要从不同方面体现责任感,比如产能投资、员工聘用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履行责任和义务。
当前市场发展非常之快,技术更迭比以往都更加迅猛,这是我们要接受的现实。数十年来,我们将很多技术尤其是全球的先进技术带到了中国,而在过去三年,中国的出行生态和汽车产业迎来飞跃,呈现出与全球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路径、技术和特征。这时候,不管是在软件还是其他方面,我们就不能纯粹用舶来的方式把技术引入中国。因此,我们正以更合适的方式、更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技导入到产品中,使得我们在电动车领域也能把握市场脉搏。例如,ID.7 VIZZION在科技方面有着很大的提升,大家可以在广州车展上近距离了解它。
我们必须基于“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向前发展,以更快的速度、更短的开发周期在中国创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安徽成立了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各项新平台、新技术和新功能都会由其负责研发。除此之外,我们还与很多重量级科技公司合作、合资。我们自己的研发团队再加上合作伙伴的研发团队,将给中国市场带来非常多出色的解决方案。
出行生态链中的合作以及合资模式也是我们的秘诀。最近几年,我们进一步加快了合作,确保在技术方面能够勇立潮头,其中包括与地平线的合作以及成立的合资公司、CARIAD和中科创达就车机系统和用户交互体验方面开展合作而成立的合资公司,以及我们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双方都有着坚定的信心,正在按照时间表推进,计划于2026年推出两款合作车型。合作制胜,我们会尽可能地通过与本土伙伴的合作加快产品投放。在中国,“借势”的确能够有所成就,但对于大众汽车而言,践行“油电并重”更需要“事在人为”。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