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D打印市场在近几年正在突破工业围栏,高速发展,尤其是消费级3D打印市场正在加速渗透。数据机构 KBV Research 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规模达到25.03亿美元,到2028年预计达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9.2%。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级3D打印机生产国。英国市场情报公司CONTEXT的报告显示,全球有94%以上的消费级3D打印机由中国生产。最新的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3D打印设备的出口总金额为81.63亿元,同比增长32.75%;总出口数量达到377.8万台,同比增长7.88%。而这380万台设备中,消费级3D打印机占比超过98%。
2024年中国3D打印设备的出口总数量达377.8万台
在消费级3D打印设备正撬动千亿级家庭制造市场想象空间的同时,这个充满颠覆性的行业仍面临关键瓶颈。当前消费级3D打印机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如打印精度与速度的"跷跷板效应"、多材料兼容性不足限制应用场景拓展、操作软件生态割裂导致用户学习成本高易用性差等。
与此同时,大模型、AI技术的发展,开始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在3D模型设计与生成处理、用户体验优化、打印路径规划与质量监控校准等方向,AI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1月,经过半年时间的磨合与验证,曾将追觅割草机器人业务带上正轨的刘斌成立了“原子重塑”,将下一份事业瞄准了3D打印市场。2024年7月开始,刘斌带领原子重塑的创始团队,开始讨论技术路线,并进行落地验证,“我们想先证明技术可行性,再考虑商业实体落地”,刘斌在提及这段时间的工作时强调,虽然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用 3D 打印机,自己也早在十多年前就关注并使用过,但还是希望避免盲目启动,这也是之前在追觅割草机器人业务中积累的经验。
AI技术会如何颠覆或推动消费级打印机市场发展?美好的虚拟世界未来都能通过3D打印在真实世界重现?消费级3D打印机发展的第20个年头,年轻的创业公司如何构筑竞争力?
新消费日报与原子重塑CEO刘斌做了一场深度对话,解读3D打印大众化进程中的技术破壁与生态重构。
赶赴一场12年之约
新消费日报:原子重塑应该是你第一次创业?为什么选择3D打印机这个市场?
刘斌:是的。选择3D打印机这个市场方向,属于多重因素。我大学学的专业就是机械设计制造,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都在这个行业里发展,期间一直有两个观察,一个是当前的制造业,进入了智能制造阶段,还能制造出什么新东西,或者制造的对象有没有可能被颠覆、重塑;另一个是制造方式,制造业的能力有没有变化,有没有机会被颠覆、重塑。
新消费日报:所以有看到一些机会?
刘斌:对,在13年的时候,我就接触过3D打印。当时我在一家公司负责为海尔、格力等大厂制作小家电的传动结构,大厂对效率要求高,而我们原有的制造方式制作手板效率不足,所以当时采购了一台 3D 打印机。这款3D打印机是以色列生产的,价格要五六十万,这台机器当时就由我学习使用。相比我们传统制造业的方式,当时3D打印一些零部件,确实效率高,比我们原有速度要快上几倍甚至十多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强度问题,我们当时打了一些零部件,到海尔那边试用,很容易坏掉。即便如此,当时也觉得,如果材料丰富性、耐用性,包括精度与速度问题,都会提升,未来3D打印机颠覆原有制造业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新消费日报:当时为什么没有立即去做这个事情?而是选择现在?
刘斌:当时还是处于行业发展初期,整体的技术能力、行业市场认知都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后面也有一直关注。
最近三四年,3D打印机行业,尤其是消费级C端市场热度开始提升。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买家用消费级的3D打印机,甚至公司内部,还有个3D打印机的讨论群组。群里讨论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是有很大机会,用新技术、新方式去改变的,比如AI和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后来在七八月份的时候,组了一个团队,开始讨论技术路线,做落地验证。
3D打印机行业消费级市场热度开始提升
新消费日报:24年7月就开始探索了,今年1月才成立,为什么?
刘斌:我们还是想先证明技术可行性,再考虑商业实体落地。虽然看到了身边很多人都在用3D打印机,我也在十多年前就关注使用过,还是希望避免盲目启动,这也是之前在追觅割草机器人业务时积累的经验。
新消费日报:追觅割草机器人业务的经历,对你做3D打印机这个事情,有哪些助力?
刘斌:我是2022年初加入追觅,也是基本上从0开始做割草机器人业务的,期间从研发、工程、品质到供应链等等,我都有负责。追觅割草机器人从0到1,到现在成为行业头部,在新业务新品类的拓展与发展上,是形成了一套方法论。举例来说,在研发上,积极拥抱新方案、不惧怕失败去做创新的东西,这点很重要。追觅割草机器人全球首创了激光雷达方案,这是能够给用户带来真实价值的技术方案,很多厂商因为技术挑战大、成本高不敢做。但市场一定是会被新技术颠覆的。
将美好虚拟世界在真实世界“原子重塑”
新消费日报:公司名字为什么叫“原子重塑”?
刘斌:3D打印行业有各种技术方向,大部分技术方向,本质都是将材料打散、重塑的过程。比如最常见的FDM技术是将丝状的热熔性材料加热融化,然后通过三维喷头涂敷在工作台上,冷却固化成型。金属3D打印成型技术NPJ是使用纳米液态金属,以喷墨方式沉积成型。
那我们整个现实世界,其形成的基本单元是原子,如果我们能有一种技术,有最好的3D打印机产品,可以将原子打散,那我们就有机会去重塑这个世界,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好虚拟世界,未来都有机会通过3D打印在真实世界重现,所以我们起名字叫原子重塑。
新消费日报:公司成立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刘斌:我们觉得没有。唯一的难度,是看到市场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产品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打出来的东西不够细腻、颜色比较单一,不能更加接近、实现真实还原的情况,比如只有4色,不能很好地还原现实的东西。不过我们更认为这是机会,大众都是有创作欲望的,现在我们的文字创作、图像创作、视频创作,都是在虚拟世界的创作,3D打印是把创作与真实世界映射链接,想象力可以直接成为现实。
新消费日报:2014年前后,3D打印机曾经有过一股热潮,为什么到现在还处于初期?
刘斌:14年那股行业热潮,价格下降降低了购买门槛,在C端市场建立了一定的认知。但行业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力,比如易用性问题,以及3D打印模型、数据文件的获取等问题,让3D打印机的进一步普及出现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一个是易用性问题,硬件怎么用,其实直到现在,3D打印机都不是像手机一样开机即用的产品。它的使用依然是有一定门槛的,需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需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用起来。第二个是创作门槛,3D打印需要模型、需要数据文件,这个在上一个阶段,是有难度的,本身用户有想象力但没有3D设计能力,网络上的资源获取、使用也很复杂。
新消费日报:这些都在制约行业发展?
刘斌:其他还有一些,比如可以3D打印的材料太少,用户想要实现的东西特别多,软性的、金属的、透明的等等。
新消费日报:有没有考虑B端市场的情况?
刘斌:有一些是一样的。以服装行业为例,能否应用 3D 打印产品,这受制于可使用的打印材料。有一些不一样的,比如工业场景对效率要求会远高于C端市场,企业是要计算ROI的,本身3D打印对于企业来讲也是颠覆此前一些效率低的场景,比如打板。
同时,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发现B端厂商和需求方之间存在“两边黑”的情况。举个例子,我们发现有个用来打印广告字、发光字的产品。这个产品,它不是3D打印机厂商先做出来的,是一个广告公司里了解3D打印机的人做的。产品和落地场景之间,仍然需要有更多交流,生态还需要发展。
重塑上一代智能制造系统
新消费日报:原子重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刘斌:团队和技术。我们找到了真正关注和爱好这个行业的一群人在做事,包括在3D打印行业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产品、研发,包括在制造行业有新业务开拓经验的人,在供应链、工程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技术方面,刚刚也聊到,我们原来做追觅割草机器人的时候,非常敢于应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在3D打印方面,我们对AI技术的应用很大胆,我们相信有机会用“AI+3D打印”的方式,去重塑上一代智能制造系统。此外,追觅也在产业经验、团队人才和技术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新消费日报:追觅具体给予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刘斌:原子重塑创始团队中,包括我,有不少是在追觅内部因为兴趣走到一起做3D打印这件事。创业做这个事情,也得到了追觅团队,包括俞浩俞总的支持。在技术上,我们双方也在组建联合实验室,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做联合研发与技术复用。
追觅科技旗下扫地机器人、吸尘器包括割草机器人等业务,在激光雷达、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以及降噪等领域,积累了非常多的技术经验,这些技术在3D打印领域,有技术复用的空间。比如降噪问题,主要的来源会有电机驱动、机械结构震动传导,还有散热系统,包括风扇、流道带来的。此前追觅在吸尘器、洗地机甚至吹风机研发中,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与技术积累,对我们来说都可以复用。包括AI方面也是,追觅扫地机器人的智能算法,也有一些经验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追觅科技旗下产品在降噪静音方面拥有丰富技术沉淀
新消费日报:AI在3D打印领域的应用有哪些?
刘斌:原子重塑在产品研发和落地过程中,AI应用主要有几个方向。第一是用户交互体验改善;第二是产品打印效率与质量,包括对材料特性数据的分析与参数匹配、利用算法进行校准补偿、故障预测与修正等;第三是3D模型生成及修复,此前3D打印模型的缺失对市场的发展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而AI大模型的生成能力以及智能修复能力会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新消费日报:3D打印模型生成方向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用户交互体验和产品效率与质量层面,可以介绍一下吗?
刘斌:用户体验上,我们基于AI为用户提供了更智能的交互体验,用户操作时,系统根据其操作习惯和历史记录,提供针对性指引帮助,降低学习成本。另外结合 AI 云服务平台,可实现 3D 打印机远程监控、管理和操作。
效率和质量层面,我们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借助AI工具进行路径算法优化,材料特性分析与打印参数匹配。比如针对多色打印时的换料路径,我们优化后效率提升20%以上。对于不同的材料我们提供差异化的模型散热控制,提升打印质量。
新消费日报:除了团队与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原子重塑怎么样保持长期竞争力?
刘斌:我们目前主要是先在C端消费级市场发力,会推出多个系列产品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比如会更注重对更多材料的兼容,并对市面上多色打印进行工艺优化,解决多色打印时材料和时间浪费严重的问题。
生态建设上,我们目前考虑三个方向,第一个基于3D打印机行业内的,本体、耗材、后处理设备等,建设实体生态圈;第二是用户社区生态,包括DIY社区、模型库,甚至包括C2C、C2B的生态,比如个人或企业3D数据资产的网上管理与交易等;第三个是3D打印机+X的行业生态,比如和机器人行业、穿越机行业,做联合赛事。这里面有大量的合作机会,会有更好玩的东西产生。
未来我们不局限于单一的3D打印工艺,也不局限于3D打印市场,我们瞄准的是整个全新的智能制造系统,有机会颠覆更多行业。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