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业界动态

“小龙”大作战?起底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具身智能产业圈

shuohang

发布于 2月19日

具身研习社详细盘点了国内几大具身智能产业圈,本文将通过各大产业圈的“产业背景、主要玩家、核心优势”三大维度拆解具身智能产业圈。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风向是,角逐具身智能产业的角色从企业过渡到产业圈。

当深圳、杭州、北京、上海、重庆等多地加速布局之际,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以产业圈为主体的下场,究竟代表了什么?具身智能所需要的是“小龙”还是“巨龙”?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当产业圈成为牌桌的主玩家时,其标志的绝非是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圈内塑造“生态共同体”,以资源共建为导向驱动产业整体前行;产业圈之间相互扶持,以共繁共荣的“起手势”,加速具身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

换言之,当我们在探讨国内具身智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时,或许目光不该聚焦在某个区域的重点企业,而是转向思考各大产业圈该如何发挥产业优势,共同助力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强竞争者。

毕竟,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跑出一个“中国版的波士顿动力”,而是让中国从供应链枢纽,成为定义具身智能商业模式的规则制定者。

借助产业圈力量,从产业上游零部件生产,到中游整机厂在产品侧的推陈出新,再到产业下游真实商业场景承接,中国将成为具身智能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据毕马威中国数据,预计到203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具身研习社详细盘点了国内几大具身智能产业圈,本文将通过各大产业圈的“产业背景、主要玩家、核心优势”三大维度拆解具身智能产业圈。这场新质生产力促动生产关系范式变革的故事,已经拉开帷幕。

01、深圳:上游优势明显,角逐商业化

作为“大湾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积累了诸多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资源,为其发力具身智能提供了基础动力。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世界青年科学院院士刘少山表示,深圳在具身智能上游供应链、产品研发和地域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将愈加显现。

据了解,深圳头部具身智能企业的产业链本地化率最高能超过60%,既有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提供“大脑”,还有传感器、激光雷达、视觉等核心零部件的头部厂商齐聚深圳。据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1797亿元。

依托于上游产生的集群效应,使其能实现打破物理距离的产业协同,实现上游和中游共建,共同研发出更具有落地价值的具身智能产品。此外,得益于高效的上游供应链体系,深圳有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研发周期。

从具身智能厂商来看,深圳跑出了优必选、优艾智合、星尘智能、乐聚机器人、众擎、逐际动力等玩家。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具身智能的核心玩家早已开启商业化征途。

以优必选为例,优必选的核心商业场景为教育、物流、消费级及其他产业定制。2024年至今,优必选已经和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汽车企业,3C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等合作,是全球合作车厂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Walker S系列也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目前,Walker S系列已获得来自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

图片来源:优必选

深耕于工业场景的优艾智合,已经能保障具身智能产品落地的“实用性”,通过“一脑多态”的通用基础模型构建,依托高泛化AI控制系统MAIC(Mobile AI Comprehension),多种机器人形态集群化协同,在半导体、锂电、能源等泛工业场景广泛应用。技术底气使其能从容应对容错率极低的半导体工厂,成为半导体行业生产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的头部提供商。

图片来源:优艾智合

目前优艾智合的移动操作机器人出货量连续三年保持市场第一份额,服务全球超过300家客户,其中不乏多家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大厂,产品已经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华为生态合作伙伴,乐聚机器人已经与华为云达成合作,推动其夸父人形机器人本体+华为盘古大模型深度融合。

图片来源:乐聚机器人

2024年,乐聚机器人的交付捷报频传,其核心场景为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其中,在商业服务领域,乐聚人形机器人已批量交付至多地展厅、企业等,担任导览员。2025年1月,乐聚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顺利交付。

具有产业资源底蕴的深圳,已经跑出一批能在应用场景“发光发热”的具身智能厂商。未来,随着产业圈进一步协同,已经商业化的企业有望持续领先,通过规模化交付带动上游降本,形成“规模-成本”的良性产业发展闭环。

02、杭州:从机器狗到人形,投融两旺助发展

在这场具身智能产业圈的卡位赛中,杭州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杭州发力具身智能产业之际,更聚焦于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年12月,杭州发布《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表示以“最优本体+最强大脑”为重点,加快构建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生态。

前不久,杭州市余杭区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与云深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建“杭州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其重点围绕的就是“最强大脑”和“最强本体”联合。

目前,杭州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正处于“投融两旺”阶段,据IT桔子数据,2024年全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50亿元,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分别以25%、25%、21%、14%领先。

其中,宇树科技拿下2024年人形机器人单笔融资最大金额。规模近10亿元,投资方包括美团、金石投资、源码、深创投、中网投等。

从核心玩家来看,杭州具身智能主要玩家有,宇树科技、云深处、原力无限、千寻智能等。前两家也是国内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的“先行者”。宇树科技凭借央视春晚一炮走红,从圈内的人气选手变成破圈顶流;云深处的机器狗成为新加坡国家电网首个“机器狗员工”。

宇树科技从机器狗切入具身智能赛道,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宇树科技在2023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中的销量份额为69.75%,市场规模份额为40.65%。目前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狗主要分为:面向工业级市场的B1、B2、Aliengo;面向消费级市场的Go1、Go2、A1。

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科技的核心产品为Unitree H1和Unitree G1。前者偏向于工业级应用,后者更侧重于灵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偏向商业服务和娱乐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宇树科技被视为业内“价格屠夫”,Unitree G1的售价降至10万以内。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

云深处旗下拥有四足机器狗到双足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侧,云深处已经推出绝影系列和山猫,绝影系列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山猫为“全地形机器人”能征服多种崎岖地形。据了解,云深处的绝影X30在巡检领域能适应-20℃至55℃的工作环境,已在电力、消防、救援、建筑、安防等多个行业实现商业化应用。

图片来源:云深处

依托于四足机器狗打下的技术基础,其人形机器人也展现了稳定行走能力。云深处DR01,搭载了云深处自主研发的J60轻量化关节和J100高爆发力关节,具有高度灵活的运动和操作能力,能够适应各种地形。

原力无限为全球首创低空自动充电的具身智能企业,其下“FORCE-01”为业内首个推出智慧充电场景化解决方案的企业。以杭州、广州等多个头部商场的实际运营数据为例,FORCE-01的智慧充电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充电场站的运营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以及用户满意度。

图片来源:原力无限

千寻智能构建了高泛化、高通用机器人大脑,通过视觉语言模型和部件约束模型模型,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底层的多模态大模型。其机器人能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完成冲泡咖啡、手掂苹果等复杂动作。

图片来源:千寻智能

从整体产业图景来看,浙江还具备下游场景的优势,浙商创投总裁倪敏曾表示,众多的落地场景是杭州发展具身智能的优势。在他看来,杭州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正在进行转型,制造业也不断进化向智能制造靠拢,庞大的工厂场景能为具身智能产业落地提供助力。

03、北京:抢占创新高地,做大产业蛋糕

北京在具身智能产业中最亮眼的关键词为:开源、共建、制定行业标准。以开放姿态入局,携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做大产业蛋糕。

例如,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其“使命”就是引领产业发展。2024年11月,创新中心宣布开源计划,已开放“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2025年初,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携手,推出首个通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开源数据集。

开源是促进产业发展节奏的最佳路径之一。

一方面,机器人本体设计是个长周期的过程,其底层逻辑相通,开源有利于节省后来者的时间成本,将重心聚焦在差异化技术的打磨;另一方面,长周期的研发周期势必带来巨额资金投入,于创业型企业而言是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除了开源外,创新中心还在致力于构建行业标准,助力行业规范化发展,目前已参与发布国家标准《腿式机器人性能及试验方法标准》,这是第一个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国家标准,该项标准也同步制定了国际标准。此外创新中心联合了多家机构,共同制定具身智能的数据采集标准、智能化分级的标准等,着力打造全方位的标准化体系

从北京自身参与态势来看,前不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制定《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其提出将培育产业链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实现规模化行业应用不少于100项,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

目前,北京已涌现具身智能产业的主要玩家,天工、灵宝CASBOT、银河通用、加速进化等。

“天工”为创新中心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在行走能力上,实测平均时速可达每小时10公里,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每小时12公里。得益于高强度的本体结构,其可承受运动过程所受冲击,能稳定支撑长程运动;还可在盲视的情况下平稳通过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多种复杂泛化地形。

图片来源: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

灵宝CASBOT于2024年11月发布了通用人形机器人CASBOT 01,同年底入选了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CASBOT 01具备精细操作能力,其五指仿生灵巧手在软件、硬件的强力支撑下,实现了可快速学习、可泛化的长时序灵巧操作。CASBOT 01能应用于多种场景,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社区等。

图片来源:灵宝CASBOT

银河通用专注研发轮式人形机器人,其首代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于2024年在北京智源大会(BAAI)亮相。在大会中,机器人在便利店里“打工”,能为观众取送零食、饮料。据银河通用透露,两天时间Galbot累计工作18个小时,完成了超千项任务,成功率超过97%。

图片来源:银河通用

透过北京的动作来看,作为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带给具身智能产业的绝不是短期的发展助力,而是具有促动长效健康发展的深远意义。

04、上海:打造培训班,技术复用提效率

产业优势成为上海布局具身智能的“先手棋”。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曾表示。“上海原有的产业基础是很好的,因为百分之三四十的机器人供应链跟汽车工业是重合的。

依托于原有产业优势,能让上海具身智能产业圈实现上游技术复用,降低布局成本。此外,凭借上游深耕的汽车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和量产经验,能助力人形机器人提高产能预期,有望率先大规模走向应用场。

除了原有基础外,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在上海打造了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智元、傅利叶、开普勒等机器人公司参与其中,首期部署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超10个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该训练场可以视为机器人进厂打工前的“培训学校”,通过构建实际应用场景的模式,持续训练人形机器人执行任务。训练场内,有的机器人在训练抓取土豆丝,或手持螺丝刀工作,还可以双方共同训练,在场内踢足球等。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介绍道,训练场将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解决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

政策方面,上海也在持续加大在具身智能产业的布局。近日,《徐汇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和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相继发布,明确表明要积极培育低空经济、区块链、合成生物、具身智能等Ⅹ个新赛道产业。

从具身智能整机厂来看,上海培育出傅利叶、智元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等。

傅利叶最早以康复机器人入局,随后推出通用机器人。目前傅利叶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已推出GR-1和GR-2两款机型,可用于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医疗康复等应用场景。其中,导览场景是傅利叶智能最先落地的场景,GRx系列可支持流程化定制、多语言交流。该方案已经服务了数十家客户,涵盖银行、4S门店、大型会议等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傅利叶

智元机器人拥有多条业务线,在2024年推出了远征、灵犀两大家族的5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结合轮式与足式两种形态,覆盖交互服务、柔性智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和数据采集等应用场景。2025年1月6日,智元机器人量产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731套,轮式通用机器人269套。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随着2025年具身智能量产元年的历史坐标点到来,上海有望凭借上游优势突围,既能利好本地具身智能整机厂的发展,亦能为全国具身智能产业注入量产势能。

05、苏州、成都、重庆等多地加注

除了深圳、北京、杭州、上海外,苏州、成都、重庆、青岛等多地也在发力当地具身智能产业圈发展。

以苏州为例,刚刚落幕的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中,苏州推出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政策。

目前苏州已经跑出人形机器人厂商“魔法原子”,并推出人形机器人 小麦(MagicBot)。2024年末魔法原子对外界展示了小麦的多机协作的能力,魔法原子曾对具身研习社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将正式发布这款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产品,预计于2025年交付数百台量产版,2026年交付量将达到千台级别。

图片来源:魔法原子

成都不仅组建了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领域新型研发机构,还推出了多个“成都造”具身智能产品。CES 2025展会中,阿加犀联合高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原型“通天晓”(Ultra Magnus)。演示了其交互能力,当参观者走近人形机器人服务吧台时,通天晓会在自主识别后主动问候。

图片来源:阿加犀

回首科技商业演变史,从未有过如具身智能产业般掀起惊涛巨浪的故事。毕竟,其代表的不只是新技术的应用,而是生产力的交替和生产关系的范式迁徙。拥抱具身智能,就是拥抱下一个时代。

透过各产业圈的布局来看,不难发现产业圈之间已经形成“共和”之势,其内核不在于竞争,而是通过政策牵引、资源互通与生态共建,正加速中国构建覆盖“技术研发-场景验证-规模量产”的全链条竞争力。

注:头图来源文心一言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业界动态」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业界动态」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shuohang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