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关键节点,2025 年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以 “科技 + 生态” 的双重逻辑,成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窗口。作为“新能源汽车全球第一城”,深圳凭借政策红利、全产业链生态及前瞻性赛道布局,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金融价值逻辑。
2025年5月31日至6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将再度亮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以“面向科技、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的主题,以“科技Alpha车展”为定位,从智能驾驶到低空经济,从全球化出海口到区域协同效应,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以三大核心维度,向世界展示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势能。
政策红利与资本热土的交汇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的底层逻辑,是这座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绝对统治力。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78.6万辆,渗透率67.9%,产量占全球1/8。其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
政策红利:深圳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实施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购车补贴最高达3万元/辆,并通过国内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这一立法突破不仅解决了 “无人车能否上路” 的核心争议,更建立了车路协同、车城数据交互的规则体系,推动智能汽车从封闭测试走向开放道路规模化应用。数据显示,深圳开放的智能驾驶测试道路已超 1500 公里,覆盖城市主干道、高速路、城中村等全场景。
资本布局:政策确定性吸引资本加速涌入,2024年深圳智能驾驶领域年融资规模保持全国首位,吸引全球超 30% 的自动驾驶核心企业落户。政策创新不仅降低了技术落地的制度成本,更通过“需求引导”重塑产业链分工。深圳半径 50 公里内聚集了超 3000 家汽车科技企业,形成 “政策需求引导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反哺政策迭代” 的良性循环。动力电池产业形成‘双龙头’格局,全球 TOP5 企业中深圳及周边聚集 2 家,支撑大湾区占据全球 30% 以上的三电系统产能,带动上游材料、中游制造及下游服务全链条投资。
从 “制造出海” 到 “生态输出” 的质变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的平台价值,更体现在其对车企全球化扩展的战略支撑。深圳正推动 “技术标准 + 产业生态” 的体系化出海: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标准到智能网联系统架构,从车路协同管理方案到新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大湾区正将成熟的产业生态以 “技术授权 + 本地化适配” 模式输出至全球市场。这种出海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或设备,而是通过标准互认、生态共建,在海外市场构建符合当地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为汽车产业变革提供可复制的 “中国方案”。
在区域协同层面,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打破地理隔阂,将大湾区核心城市纳入 “1 小时经济圈”,催生 “深圳研发 + 周边制造” 的高效协同范式。中山的电池材料、珠海的精密部件、佛山的汽车模具等产业集群,通过 “小时级” 供应链网络,实现关键零部件 “上午下单、下午到货” 的极速响应,支撑深圳车企将制造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 15%-20%。这种 “产业链集群化、供应链本地化” 的协同效应,使大湾区成为全球唯一具备 “从芯片设计到整车下线” 全流程能力的产业集聚区。
当全球化出海与区域协同形成共振,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不仅是产品展示的舞台,更成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 “生态竞争力” 的窗口。在这里,技术标准的输出与区域资源的整合相互赋能,既重塑着汽车产业的分工格局,也为 “中国汽车定义世界标准” 提供了实践样本。
车展开启低空经济“万亿新赛道”
当传统车展聚焦地面,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已将视野投向天空。低空经济成为本届展会最大亮点,也是资本布局的新蓝海。
深圳正通过 “政策开放 + 技术突破 + 场景落地” 三重路径,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示范中心。低空经济的本质是对交通产业的立体重构 —— 深圳试点的无人机物流网络,不仅解决城市末端配送效率问题,更催生飞行汽车 + 地面智能汽车的接驳生态。这种跨维度的技术融合,预示着未来出行将从平面移动升级为立体通勤,而深圳正通过政策开放与场景落地,率先抢占这一万亿级新赛道的战略制高点。
深圳范式的行业启示
2025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正重塑车展的价值内涵。在这里,政策创新与资本活力共振,制造出海与区域协同联动,地面智能驾驶与低空经济融合 ,深圳不仅呈现汽车产业的当下图景,更在勾勒未来发展的底层逻辑。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到低空经济枢纽,深圳以开放创新的生态,引领全球汽车产业从单一制造模式迈向生态共建。这,正是 2025 年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传递的核心启示:当技术突破、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形成合力,一个由中国定义的汽车产业新范式正在加速成型。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