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一(北京时间9月22日),PingWest上线两年了。
那天凌晨,我突然发现我们PingWest的一众小伙伴约好了一起挖坟,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翻出来我去年这时候写的PingWest上线一周年文章《寻找“丛林法则”外的明亮世界》。于是顺着又读了一遍,结果自己又被自己感动了。
那篇文章结尾有几句话,我当初写的时候反复过了几次:“我们更希望在江湖的漩涡之外和丛林的缝隙中,更多人能看到并享受那一缕明亮的颜色,它会让人们对互联网、对创新和对科技的理解,拥有更聪明、善良和有爆发力的想象。”
初心不变。过去一年做得怎么样,我们期待读者和朋友们的公论。
第二年,日子更琐碎和绵密,一切都是常态。没什么里程碑,只是不觉间PingWest好像又做了不少事:团队人数往前滚到了20多个;发布了聚焦智能汽车的子品牌SHIFT;在北京、上海、旧金山、香港和台北做了大小10多场形式各异的活动;又完成了一轮不大不小的融资;北京的办公室从中关村厚德创新谷孵化器迁出,搬到了老城区什刹海畔一座安静的四合院……而接下来,PingWest将在10月24日迎来本年度的科技嘉年华“SYNC 2014北京”;深圳办公室很快开张;另外三座国际化的城市——新加坡、首尔和赫尔辛基,也将在未来3-4个月陆续落地PingWest的SYNC品牌活动和社区……
嗯,不可免俗,上线两周年了,还是得给各位看一点新东西:首先,你已经能看到我们新改版的PingWest中文网了。在这个聚集了PingWest最多流量和人气的地方,我们每换一张“脸”,都希望能藉此提高您在PingWest网站上的阅读和参与互动的效率。现在,相信你在首页和每一个文章阅读内页的阅读体验都能聚焦和流畅了。而且,请注意你用鼠标或拇指下滑屏幕的时候,出现在每个段落右侧的“+”号——你可以用它在流畅阅读的时候做到更直接和有效的评论与互动——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互动方式。目前,PingWest中文网的新版还有一些模块没有全部完成,相信在1-2个月后,整个网站会变得更有层次和效率。
此外,我们今天也给大家看一下正在测试的PingWest英文版。对我们的一些国内同行来说,有英文版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而对PingWest来说,没有英文版才是一件更奇怪的事。PingWest的英文版将提供精简的关于中国互联网与科技创新“最相关”的基础资讯和深度内容,用来服务我们在中国大陆之外的PingWest社区成员——过去一年多在旧金山、纽约、伦敦、特拉维夫、首尔和新加坡,我们收到了太多不同地区的科技创新者对中国互联网与科技创业或普遍或具体的好奇,需要被我们满足。当然,提供中国创新资讯的PingWest英文版也仅仅是第一步,在明年初的某个时间,你会看到我们在国际化社区创新上一次更大胆的尝试。
哦,还有这个:NO PingWest。你就当它是个玩意儿吧。我们总觉得:被“资本”、“创新”、“极客”和“改变未来”等宏大叙事过度包装的互联网和创投圈总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NO PingWest就是来捣乱的。它不算是一个严肃意义上的PingWest的内容产品,可如果你觉得PingWest上的内容太伟大光荣正确了的话,不妨把NO PingWest当作PingWest在另一个世界里的暗黑镜像——或者索性把它当作我们所在的“科技圈”、“互联网圈”、“极客圈”和“创投圈”(以上每个词组的最后一个字都念juan,四声)在另一个世界里的暗黑镜像。每个人都有对梦想、情怀、激情、成功和心灵鸡汤怀疑、动摇和厌倦的时候——毫无疑问,NO PingWest会帮你强化这种怀疑、动摇和厌倦。有的时候,常识与真相需要就是要通过解构、消遣和不正经,才能真正得到传播。
这些新的尝试,都将指向一点:接下来,PingWest要用更“有温度”的方式,拥抱这个与科技和创新有关的世界。过去在一些人的印象里,PingWest被贴上了“有逼格”、“高冷”和“阳春白雪”的标签,这让我们很纠结——创造出色的内容,关注真正的技术、产品与设计创新,组织和运营高质量的线下活动和社区固然是我们一直试图做得更好的,但这些何曾与更友善的互动、更轻松的阅读和更好玩的传播相矛盾?
我们将放下一些冷感、端着的姿势和太强烈的ego,更快速、灵活、聪明和有温度地拥抱科技和创新。我们要在呼风唤雨的互联网和投资大佬、势不可挡的创业新生代、传统行业第一拨吃互联网螃蟹的冒险家、90后元气少女、大学里的休学创业少年、政府机构里支持创新和创业的大叔、3W和车库咖啡里的草根创业者、时尚圈里与科技亲密接触的大众偶像,以及那些聪明的开发者、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等不同的群体中,都找到可以与我们用暗号接头的“自己人”。
这样多好啊。
此外,两周年前后,我还想分享一下PingWest与三个人的故事。
第一个人是Connie Chan,硅谷风险投资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伙人。
认识Connie是2012年9月在山景城(Mountain View)一个关于硅谷与亚洲科技创业的活动上。作为Andreessen Horowitz几乎是唯一负责亚洲事务的合伙人,在一个圆桌讨论的分享上,Connie与另一位来自Khosla Ventures的合伙人David Weiden在围绕亚洲究竟哪里最适合硅谷风投砸下更多的钱的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Khosla Ventures的合伙人David Weiden觉得他在亚洲会倾向的投资重点在印度和日本,因为印度的语言导致硅谷VC更容易适应和进入,而日本是美国之外一个依旧强大的经济体(这是很多美国人到目前仍然持有的看法)。但Connie说:中国几乎是她在亚洲唯一关注的市场。她不仅在寻求帮助把更多Andreessen Horowitz投资的硅谷科技公司带到中国市场的机会,也很关心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和创业公司在干什么,她觉得中国的科技创业者更勤奋,“拼速度”的能力惊人,同时还要抵御大公司的复制和竞争,这些都让她觉得中国的创业者很棒,很让人兴奋。
这让我在当时很想立即认识她,至少我想知道:在Andreessen Horowitz这样一个在硅谷呼风唤雨的强势VC机构里,Connie了解到的中国,以及Andreessen Horowitz的其他重要大人物(比如Marc Andreessen & Ben Horowitz)所理解的中国互联网,跟真正的中国互联网到底有多不同。
认识之后,发现这个女生很容易打交道。她愿意了解新的发生在中国的事,也愿意分享。我们每次的catch up经常是以“最近中国有哪些好玩的创业公司”这样的话题开始的;她也特别愿意分享一些她出差在中国遇到的有趣片段,比如见到“类Pinterest”的某家中国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时的场景和经历,还比如她在深圳参加“IT领袖峰会”回到湾区,有点沮丧地跟我说:“我跟这边的很多人介绍Andreessen Horowitz,他们都没听说过或者真的很不熟,他们好像更熟红杉,看来我得想点办法在中国帮Andreessen Horowitz做做品牌了。” 听说我N年前采访过马化腾,她也会有点八卦地问:马化腾性格更像Jack Dorsey还是Reid Hoffman?我告诉她:“其实马化腾更像你的好朋友Ben Silbermann(Pinterest创始人)。”(我确实是这么感觉的,其实我跟马化腾还有Ben都不熟啦)。
Connie也非常喜欢参加一些和中国有关的活动,也包括PingWest在旧金山湾区的一些品牌活动——有的时候会在台上分享一些我们觉得司空见惯但仍然对大部分美国创业者和VC来说觉得“太新鲜了”的中国互联网常识,更多的时候是在下面听着和做笔记。当硅谷一些创业公司对进入中国有兴趣的时候,我会把其中一些关键人介绍给Connie,让他们用自己的逻辑和方式对接;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我从Connie那里认识了不少已经准备或尝试进入中国的硅谷科技公司创始人或相关负责人——她真的是个good connector。
Connie在Andreessen Horowitz内部推动“中国热”更是不遗余力——你要知道在A16Z这样几乎只要能抢下旧金山湾区周边10000平方英里内最优秀的创业公司就能活得很牛(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的明星VC来说,中国还是太远太陌生了。但自从Connie在2011年加入Andreessen Horowitz以来,情况起了变化:她会专门在A16Z内部发起培训,“教”这些硅谷最炙手可热的大佬们怎么用微信,微信有哪些你们不知道的功能。她还请微信团队的人专门给Andreessen Horowitz的被投公司分享微信和中国互联网。顺便提一下,之前不久IFTTT与新浪微博的合作,她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人(IFTTT是Andreessen Horowitz的portfolio公司)
这些事导致的改变是:2012年前,中国最顶级的互联网大佬前往硅谷想拜访Marc Andreessen都不得其门而入。而从2013年开始特别是2014年,无论是Marc Andreessen本人还是其它的投资合伙人,都越来越频繁地接待了来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大佬、创业者和VC同行,甚至愿意在一起做一些更深度的workshop和交流。
但进入今年,我跟Connie偶尔碰面还是觉得有点压力了。因为她每次都问我:“你们的英文版什么时候出来?我已经跟太多的人提到了PingWest,我也觉得通过PingWest和你接触和了解中国挺好的,但你们总得有个东西能让别人真正了解到你们吧。” 4月底的一次在Andreesen Horowitz办公室的见面,她的催促更直接了:“我们的管理合伙人和其他投资合伙人向我要一些靠谱的有关中国互联网和创投的资讯渠道,我又提到了你们,他们说可他们没有英文内容啊,我只好推荐其它家了。”
也正是那次聊过之后,我们决定提速PingWest英文版的进程——就像你今天看到的这样,我们的英文版定位为“Your Source about China Tech”,希望能帮到那些对中国互联网和科技创新有兴趣、有好奇心和有行动的全球创新者。而我特别要谢谢Connie的是,在我们把这一切变成现实之前,她直接对我们验证了这背后已经存在且日益强烈的需求——硅谷和全世界的创新者越来越关心中国的脉动。而在让硅谷的创新者更带着好奇心和善良的企图了解和理解中国互联网这件事上,在我们之前,我已经看到了Connie几年来不遗余力、一点一滴、持续渐进的努力和效果。
第二个人是Jonathan Lu,一个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码农”,很潮的iOS开发者和创业者。
认识Jonathan Lu的过程更偶然,也挺神奇的就还。2013年5月的一天,我们的市场和公司发展VP赵姝姐姐突然跟我说:“今天我发现了一个PingWest的超级粉丝!”我说:“PingWest的超级粉丝有什么新鲜的(心里当时还是挺高兴的其实)”。然后赵姝姐姐跟我说:“他平时在香港工作,专门做iOS开发的,我在旧金山RocketSpace的一个活动上认识的,我先认识的是他一个同事,听说我是PingWest的,他就赶紧喊过来了一个人,说你看PingWest的人在这儿,你不是特喜欢他们嘛,然后我就看一个人突然就蹦到我跟前了,特热情。他说这次是来参加Google I/O大会的,没想到能遇见PingWest的人,真是太好了。”
等等,一个专门做iOS开发的不远万里来参加Google I/O大会,这不逗逼么。
之后过了2个多月。7月底,我们第一次有了在香港搞一场PingWest的SYNC品牌线下活动的想法,但其实当时对香港的创业者和整个环境我还是挺陌生的,于是准备去香港走一圈,拜访一下当地的创业者、孵化器和一些公司。因为我的日程很临时和紧凑,通过正式的邮件邀约一些人太费时间,我就问赵姝姐姐拉了一个微信群,看看我们的这个超级粉丝Jonathan Lu(强纳森卢)能不能帮我们一点忙,介绍我们认识一些人。
几天之后,我在港铁太子站见到了传说中的强纳森卢同学,一个在深圳长大,后来在香港深造和工作的“港漂”,戴个眼镜、高高的但不瘦、皮肤很白、整个人很阳光——如果就用这个形象代表香港码农的话,还是挺给低迷的香港IT界提气的。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我跟着强纳森卢拜访了香港的三家孵化器和四拨创业者,见到了一些我之前久闻大名但从未谋面的当地创业者。整个的感觉是:强纳森卢还真是个好同学,热情,而且还谁都认识。除了正式的拜访,我们私下里也聊得多了起来。关系稍微熟络了一点,很快我又发现:这家伙还真是个逗逼啊。
强纳森卢的逗逼是这样的:就是这个人浑身都是笑点,他也觉得这个世界上周围的一切人和事身上都有笑点,总之就是活的很欢乐。跟一个活得很欢乐,还是PingWest粉丝的家伙在一起,你整个状态都变得更松弛了起来。后来我把强纳森卢介绍给我们在北京和香港的一小撮科技创业者和投资人认识之后,你就会发现欢乐的逗逼在哪儿都是吃得开的。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逗逼,很靠谱是不容易的。
强纳森卢很靠谱。我第二次见到他是在硅谷,他代表当时所在的一家创业公司去参加孵化器Alchemist毕业时的Demo Day,接下来他开始在湾区频繁地拜访各种初创公司,看看自己接下来能做什么。他能写很漂亮的代码,是在苹果发布Swift语言之后最早上手的人之一,还是Product Hunt的第一批用户,还自己做界面和app设计——算是个半全栈工程师(half-full-stack engineer)吧。你想想,一个人会用最新的语言写代码,自己能做设计,还能用粤语普通话和英文三种语言流利地做presentation顺便逗逼的话,其实还是挺吃香的。而作为PingWest我们有这种优质读者和粉丝,也感到真还挺光荣的。
很快,强纳森卢飞到北京参加了我们2013年12月的第一次SYNC北京大会,然后跟着我们的团队一起brain storming了几个PingWest接下来产品的想法和点子。当时我们亟需将我们的一些想法赶紧变成草图去验证能不能实现,但人手比较紧,我就问强纳森卢能不能给我们出个草图。然后,我们拿到草图,大概也就是36个小时之后的事吧。
今年5月24日PingWest第一次在香港举办的SYNC 2014品牌活动,强纳森卢其实是我们整个从头到尾的project owner。从联系场地、落实场地细节到本地的合作伙伴的敲定,再到参与一起邀请香港本地的speaker、现场的客串主持和嘉宾圆桌对话主持,甚至我们签了场地租用合同之后,还没等我们付款他就自己用信用卡先给垫上了……其实我们一开始也没计划让强纳森卢handle这一切,但后来一方面我们自己实在是太忙,而且我们想明白了一件事:强纳森卢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个读者、一个粉丝,或者说是我们团队中一些人的buddy,他是PingWest在全球各地的community中的一员。有这些community的成员乐于给我们帮忙和花费心力,我们特别的荣光。
这件事给强纳森卢带来的一个困扰是(好吧,也是我们的困扰):一些香港本地的朋友以为他最近创建了一家叫PingWest的科技媒体和社区公司,以至于他不得不出来“撇清”跟我们的关系。好吧,我管这种关系叫“新型社区关系”——有了这种外部的“自己人”,我们做的每件事才更有意义更有方向,得到更直接的反馈和更多人的助益。而我们回报大家的时候,也才更知道该做些什么。
如果PingWest能有100个甚至1000个强纳森卢,那简直就太棒了。当然这么逗逼的一个就够了。哦,他最近结婚了。新婚快乐,红包随后奉上。
第三个人是陈粲然,又名SugarRay(以下简称Ray),PingWest的编辑总监。
我到现在都记得,2012年11月19日下午,在中关村科技园网易大厦楼下的咖啡厅,Ray来找我:“我想加入PingWest”。
我当时一愣,有点不知所措。那会儿PingWest上线刚一个多月,外观丑陋到了一定程度但内容还不错。我刚从硅谷回来扎根北京跟我的合伙人刘伟一起组建北京的团队,就有人找上门来了。找上门来的Ray我之前认识,大卷毛绒线帽,挺萌的,他过去作为《程序员》杂志的编辑经常管我约一些我答应了但经常跳票的稿。更重要也有点tricky的是:《程序员》杂志的母公司CSDN是全中国最大的开发者社区,它的创始人蒋涛是我很敬重的业界前辈,也是PingWest的天使投资人和董事。
这就意味着我在拿了蒋老大的钱的同时,还顺带手“挖”了他的人。当时刚创业心理承受力比较弱,对这种事觉得还是挺严重的。我记得我当初跟Ray说:“我觉得你可以,但你得先试着内部沟通一下,如果你的直接老板刘江(《程序员》杂志总编辑)和蒋涛都能同意,那么你就来吧。”于是Ray嘟嘟囔囔地就走了,我知道后来其中还有一点点小波折。但最后,2013年1月4日,Ray出现在了PingWest的办公室。
我想描述这个经过的原因是:你可以看出Ray是一个能将事情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自己设计和操作起自己的命运很得心应手的人。很快,他在PingWest所做的一切事都验证了这点。差不多到了第三个月的时候,我已经觉得PingWest现在不是靠托马斯骆老夫我一个人的文章撑起整个门面的状况了,Ray已经成了另外一个爆款型明星作者。
很多喜欢看热闹的人记住Ray是因为去年底那篇质疑黄太吉而引起风波的文章,可如果你是一个PingWest的长期读者或真正热爱技术与产品,希望互联网创新的生态能越来越健康和明亮的人,你应该记得更多出自Ray之手的文章,比如今日头条如何基于微博兴趣图谱做个性化推荐的算法、美味书签的文版挖掘算法和热度识别体系、豆瓣的垂直类app军团、奇虎360“Ctrl两下”的搜索操作实验、iOS和Windows 8基于“拟物”和“极简”不同设计语言背后的逻辑、智能语音应用创业者的陷阱、可穿戴设备对信息的摧毁和重建、对微信用户体验细节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探讨……这些内容,都是基于对技术和产品本身的热爱和思考呈现出来的引发了广泛讨论的“爆款”之作,而这样的内容,事实是PingWest以来最重要的内容——真正地关心技术、产品和设计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的。
而在我们关心的另一个维度:即互联网与科技创新的世界如何能变得更开放、健康和明亮,Ray也有很多爆款:比如对亚马逊AWS如何如何改变中国互联网的思考,对“苹果快用助手”鼓励变相盗版应用程序的直接指责,对互联网创业者“别把自己当成典型用户”的建议,对果壳电子智能手表炒作大于产品的批评,还有著名的“黄太吉事件”……
这里很重要的是Ray为PingWest整体风格带来的元素:真正在意技术、产品和设计的驱动,相信它们的力量,而不是更在意谁谁又打了口水战谁谁靠什么模式又融了多少钱;对这个生态系统中明亮和正向的力量不吝称赞,对虚假、盗版、过度炒作与营销、破坏用户体验与底线规则的现象直率坦荡的批评……如果说现在人们经常觉得PingWest有“调性”的话,那么这个“调性”基本就是前面概括的那些东西,Ray是这些“调性”的奠定者之一。
当然我更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其实一家创业公司在最早期的阶段,它的文化基本面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用刻意灌输和强调,因为懂的人自然懂,想法、判断和理解方式接近的人,自然会在一起整出点什么事来。这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Ray通过PingWest变成了在产品和创投圈被广泛知道和喜欢的科技作者,PingWest从中获得的自然更多。
而另一个角度,Ray一直也在PingWest构建一种更“真实”的外部关系。它的真实建立在对技术、产品和创新真正相信和喜爱的基础上,帮助那些我们能够帮助的创业者、开发者、投资者和海外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能够让他们与PingWest本身、PingWest的读者和他们彼此互相之间发生真正有用的关系。这种更“真实”的关系可能真的没法通过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对接平台”或“中美互联网巨头的顶级碰撞”这样的东西实现,但我们确实看到它们在真切地发生了。如果说得自豪一点的话,在最近魅族MX4的发布会上,魅族宣布的与国内智能手表厂商inWatch和无人机开发公司亿航Ghost的合作,无论是Ray本人和PingWest都多少起到了一些作用。
要知道一家创业公司,在早期阶段有一批能主宰自己的个体命运与前景,同时驱动公司朝着一个个可知或不可知的未来迈进的人,是很幸运的事。也正是因为此,7月18日,当我的邮箱里出现了一封来自Ray的邮件,说“我计划离开PingWest去干点别的事了”的时候,我一点也没觉得诧异,只是在想:这一天终于来了。
我们的沟通成本一直都是这么低。Ray很早的时候就跟我说过“他不可能永远在PingWest干下去”,我就知道他是认真的。还是那句话,我太了解他是一个会把自己的选择权、决定权和人生的自我设计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人,所以我甚至不指望能把他留下来。看完邮件3分钟,我给他拨了一个电话。电话里我们聊了30分钟,他告诉了我他下一步的几个选项。嗯,果然和我预料得他接下来可能会做的事差不多,所以我干脆不劝了,我跟他探讨了一下他这几个选项的优先级排序和各自的利弊,然后就祝他好运了。
有点后悔是在三个星期后,我又试探性地问了一下Ray,还会不会考虑留下来。跟我想的也一样,答案是不。而且那时他已经做了最后的决定:加入一家我个人很尊敬的美元风险投资基金。
It's good for him。作为一个当初主动选择了最早期的PingWest,并且在20个月的时间里让PingWest和他自己都大有收获的人,我相信他的下一步会走得更棒。不过,这件事对PingWest意味着什么?从短期看,PingWest确实少了一个聪明和个性鲜明的写手、一个对编辑团队甚至整个公司都有凝聚力的模范同事、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者、一个积极和善良的PingWest与外部世界的连接者,但从长期看,PingWest得到了一个更真切地感知前沿创新和创投生态的顾问,一个持续提供独立与第三方新锐视角的客座作者,一个不必带着面具直接对PingWest行使真诚表扬和痛切批评的“旁观者”、一个PingWest社区的坚定分子和助力者。
能说出上面的这一串话,我相信:我跟Ray是有默契的。过去的20个月,Ray与PingWest互相成就。接下来,我们换个姿势,继续互相成就。
在PingWest上线2周年之际,这也是我想对很多人说的:我们希望更多有主见、有自我驱动,更重要的是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路径的人成为我们在某一个时间段的同路人,就像Ray那样。如果你是这样的编辑、科技作者、产品经理、创意营销和销售专才、攻城狮,请给recruiting@pingwest.com发封邮件。
以上,是为两周年记。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