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单全新 12 吋 MacBook 到收到货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我身边的朋友倒是比我更不放心。这些大多已经购买了 Apple Watch 的人提出了质疑:有说 MacBook 性能很差的,有说用 Chrome 发热很严重的,有说键盘很薄按起来很不舒服的,还有说电量还不到 8 个小时,连一天都撑不了的。
最后,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留给我一个问题:有那些钱为什么不买个 Apple Watch?
对于 Apple Watch,我的看法跟 8 年前刚刚看到 iPhone 的时候是一样的:有点悬。苹果新产品线的初代产品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 MacBook 不是也不应该是这样。苹果公司不是第一次做笔记本电脑了,道听途说的不放心或许是多余的……



我等来了我的 MacBook,却没有等到这哥们掰弯他的 MacBook :)
和 MacBook 相比,其他笔记本电脑像是脂肪严重超标的胖子。习惯了 MacBook 的轻薄之后,之前的主力机 13 吋 MacBook Pro 变得太重、太大、太厚。
整体来看,MacBook 合上屏幕之后的厚度可能还不及一些市面上流行的智能手机。它最厚的地方在屏幕与机身的连接处,厚度也只有 13 毫米。向机身的下端和屏幕的上端延伸,厚度逐渐降低,最终到达另一边,厚度只有 3.5 毫米。把这个数字念出来吧:3.5 毫米,我们是在讨论一台笔记本电脑吗?


与难以想象的超薄机身相称的是 MacBook 轻盈的手感。它只有 0.92 千克,还不到苹果最新款 11 吋 MacBook Air 的重量(1.08 千克),而且重量更轻,屏幕更大且清晰度更高。在过去,轻薄是 MacBook Air 的最大特性,因此 MacBook Air 的用户假如不考虑价格的因素,应该等量转换成 MacBook 天然的潜在用户。而如果你准备从 ThinkPad 或者 MacBook Pro 这类笔记本转换到 MacBook 上,它会带你重新认识一个更轻便的移动办公世界。
可能除了价格,一切赋予 MacBook Air 市场的理由,也就是它高频出现在星巴克、机场、图书馆或大学自习室里的理由,在 MacBook 上只显得更加充分。而且,除了以往的银色铝制机身之外,这次还多了高调的金色和低调的深空灰色……
给我一个不买的理由?

还真有不买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只有接口太少,且很奇葩。除了标准的 3.5 毫米耳机插孔之外,MacBook 只有一个 USB-C 接口。因为 MacBook 太薄了,除了 USB-C 或者 Lightning、Micro-USB 接口之外的其他接口根本放不下。因此,想要在这个 USB-C 还没有全世界流行的时代使用 MacBook,你一定需要各种各样的转接线。
同步 iPhone 或者连接其他手机需要 USB-C 到 USB 转接线;如果你习惯外接显示器,则又需要一个视频类的转接线。当然,你也可以从苹果官方购买一个价格高达 588 元人民币的转接头,一站式解决充电、同步手机和输出图像的问题——不管你想要做什么,首先你需要先找到一条转接线,否则就别想了。

另外,MagSafe 充电接口换成 USB-C 一开始着实让我有点没适应。同事找我去楼顶开个短会,我抓起电脑一掰电源线,幸亏力气不大,否则应该差点把 USB-C 接口拽坏了。开完会回来插上电源线,我需要抓起 USB-C 的端口,对准电脑的接口插进去,而不是像 MagSafe 那样,放到差不多的位置就靠磁力自己吸上去了。
苹果认为你不需要那么多接口,因为Mac OS X 里面有不少无线传输功能,比如 AirPlay,比如 AirDrop,比如 iTunes 可以在 Mac 和 iPhone 之间无线同步和备份。MacBook 上只放一个 USB-C 接口,赌的就是这样一个无线的未来。但是,昂贵的苹果无线设备、复杂的无线设置,以及各种各样第三方设备的制式不兼容,让苹果的无线未来看上去有些昂贵和遥远。
USB-C 的未来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但恐怕直到下个季度苹果「有可能」发布下一代具有 USB-C 接口的 iPhone,以及再下一个季度 USB-C「有可能」因为这款 iPhone 而成为更廉价的第三方设备以及 MFi 产品(Made For iPhone)接口的主流之选以前,在 MacBook 上使用几乎任何线缆和外接设备都将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
第二个理由是性能不足。根据部分媒体的报道:MacBook 的跑分和 2011 年的 MacBook Air 处于同一水平。
这句话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和这样的描述被划上了等号:MacBook 是一台过时 4 年的笔记本电脑.
的确,MacBook 使用的不是最强的 CPU,因为机身的超薄设计,它无法使用常规尺寸的 PC 处理器。出现在 MacBook 不到一个手掌大小的逻辑主板上的,是一块人们不太熟悉的芯片:英特尔 1.1/1.2 GHz Core M 处理器。任何有关 MacBook 性能的问题都是无法逾越的,因为这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无论用户使用它的目的是工作还是娱乐,MacBook 首先应该证明自己至少能达到最低限度的可用性。
所幸,在最低限度上 MacBook 足以证明自己。你可以像我一样用 Pages 或者 Keynote 打开多个文档,同时用另外的文本编辑器写作;播放 2K 清晰度的 YouTube 视频,Safari可以轻松应付;保持多个标签打开浏览网页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发热。开机需要 6 秒,输入密码进入系统需要额外 6 秒,这个速度基本上和前代的 MacBook Pro 接近。MacBook 的 Core M 处理器配合 8GB 运存以及 256/512GB SSD,就像在这个 Android 性能飚的飞一般地高,价格低到不赚钱的年代里还有人会买的 iPhone 一样,属于那种外表够好内里够用的产品。
但 9288/11288 元的售价,意味着肯定会有消费者不可能满足于最低限度的可用性。很遗憾,一旦有软件对性能的需求超过我刚才描述的「轻度使用」范围,MacBook 就开始吃力了。
比如,你是 Chrome 浏览器忠实用户,非常依赖 Chrome 的稳定、高速和插件扩展功能,那么你需要改变使用习惯了:你不能用太多插件,开太多标签,因为那样的话 MacBook 给不了你太多的续航时间;比如,电脑开机很长时间,经历过多次睡眠和唤醒之后,启动 Launchpad、Mission Control,或者在屏幕之间切换,会有明显的卡顿(帧率降低);比如,如果你是创意工作者,需要使用 Adobe 的 CC 系列软件,比如 PS、AI、AE,或者用 Final Cut Pro 之类的软件来剪辑视频,那最好别想了——恐怕还没轮到主板发出的热量被你的手和大腿感受到,视频渲染的速度就已经慢的让你想要关掉软件了。


然而我不认为这是 MacBook 的弱势。如果你真的想要性能强大的移动办公设备,高配 MacBook Pro,以及很多更便宜的 Windows PC 在等着你;而如果你的需求是把日常的工作都做了,所需的生产力工具越少、越轻越好,我怀疑 2015 年剩下的 7 个月里也不会有比 MacBook 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不要因为身形纤薄就小看 MacBook,即便把充电器忘在家里,它的电池依然足够应付大部分用户一整天在电脑上做的事情。纤薄的机身对于苹果似乎不是限制,而是工程奇迹的秀场。超薄的电池一层一层叠放在机身内绝大部分的地方,不同大小的单片电池板迎合着机身的弧线,最大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

Core M 处理器比以往酷睿 i 系列处理器降低了功耗,让 MacBook 可以把更多的电量留给绚丽的 12 吋的视网膜显示屏。显示屏是电池之后 MacBook 上的第二个工程奇迹,和 MacBook Air 相比,MacBook 的屏幕边框更窄,两侧边只有大约 1 厘米左右。这块显示屏比以往 MacBook Pro 上的视网膜显示屏更薄、更轻,颜色更明亮,能耗也更低。唯一的代价恐怕就是屏幕背面上面的苹果 Logo 不能像以前那样发光了——已经什么年代了,谁还在乎那个「」会不会发光呢?

超薄的机身做不出一块体面的键盘的说法,也被苹果证伪了。同样因为机身厚度的原因,常规的剪刀脚键盘键程太长放不下,于是苹果「重新发明」了笔记本电脑键盘的机制,不仅有效降低了键程的长度,还让触感变得更舒服。单个按键的尺寸也更大了,但在按键的任何地方按下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这是新的蝴蝶脚机制一个很大的优势。

这块键盘有一个不算缺陷,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打字的速度较快,疾风骤雨般「砸」键盘的输入习惯,短时间的使用是没问题的,但长时间这样打字,会造成指关节轻度的不适。怎样形容这种不适感?有点类似篮球运动员脆弱的膝关节,过度的、硬碰硬的击键活动,会让关节产生劳损——很多经常和键盘打交道的职业,比如程序员都比较喜欢键程长且具有独特的段落感和弹性的机械键盘,也有这方面原因的考虑、



MacBook 的 Force Touch Trackpad 又是一个工程奇迹——不像以前机械结构的 Trackpad ,Force Touch Trackpad 的按压回馈并非来自机械动作,而是触摸板感受到受力,下方的一个震动模块发生一定频率的震动,模拟出段落式按压的手感和声音。因而,在更大的面积上,按压新 Force Touch Trackpad 任何一个地方,获得的「咔嗒」回馈是几乎一样的。Force Touch 基于苹果的一项触控回馈专利技术 Taptic Engine,从实验室书面提出到最终被苹果完成研发并实装到市场产品上经历了 20 年的时间。称其为奇迹的原因是……讲真,跟机械结构敲击的「咔嗒」感觉真的分不出来。
对于重视性能的人来说,MacBook 的弱点十分明显。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移动办公的场景下,轻便型和性能一般只能两者取其一。MacBook 在纤薄身姿的限制下,将操作、性能和续航效果都做到了极致水平,而且当中不乏有很多先进技术的加持。厚度与其说是对 MacBook 性能的限制,不如说是电池、逻辑主板、键盘、Retina 显示屏、键盘和 Force Touch Trackpad 等工程奇迹,在这款旗舰笔记本电脑上最有说服力的表演舞台。


MacBook 的轻薄,和与身材不成比例的功能,预示着苹果电脑,甚至是所有笔记本电脑的改进或进化方向。MacBook 就像是一个指向未来的望远镜,在真的未来还未来之前,可以暂且用它来一窥未来的样子。
而且你猜,苹果为什么把这台笔记本电脑直接起名为 MacBook,未将其纳入 MacBook Air 的产品线?
和 MacBook Air 一样,最适合 MacBook 的容器不是手提包、背包,而是牛皮纸信封。我甚至在想,蒂姆·库克和史蒂夫·乔布斯亦师亦友的关系如此亲密,为什么不在发布会展示 MacBook 的时候用牛皮纸信封向他致敬?那样的话当场的视觉震慑效果恐怕更强。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最擅长阴谋论和脑内小剧场的人才能回答的出来,我也懒得多想。也许,就像库克会留下乔布斯的老办公室,但会继续带领苹果前行一样,MacBook 在继承着 MacBook Air 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在努力开创着属于笔记本电脑的未来。


评测中的典型使用场景:早 10 点-晚 5 点,无电源办公,屏幕亮度 1/2,键盘亮度 1/3,无操作 5 分钟进入屏幕保护,20 分钟睡眠。主要使用 Ulysses 进行文字编辑,用 Safari 浏览网页和观看 YouTube 2K 清晰度视频,保持 Gmail 标签打开,用网易云音乐 app 听歌,用预览和 PhotoBulk 编辑照片,期间无明显发热,至晚 5 点剩余 30% 电量。最长连续使用时间 10 小时,最长未充电待机时间 5 天(每天断续使用 2 小时左右)。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