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去旅行越多,手机、电脑和云端堆积的图片就越多。我懒得整理图片,每次只能挑选一两张分享给朋友,或者选取几张发到社交网络上去。如果想完整分享自己的旅途故事,还得费时费力写一篇图文混排的游记。一开始还有写的欲望,拖着拖着就没有然后了,更多的图片只能在记忆里沉睡。那有没有一种产品,自动帮我们整理记忆,并且自动生成形式新颖的旅行故事?
这就是Google内部一个小团队在做的事情。那就是:讲故事。利用你上传的照片,以及他们包含的日期、地理位置、图片上的景观等信息,帮你自动生成旅行故事。
“整理记忆,并且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对于任何具备智慧的人类来说都很容易,但对于Google来说,这并非简单的任务,因为它要理解用户的需求,还要保证这个机制能够自动处理大量用户的记忆,并且“写出”针对每一个人的私人故事。
大西洋月刊还原了这个产品诞生的故事:
Google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照片利用起来。人们拍摄了许多很多照片,但很多时候这些照片资源都被闲置了。其中有一些会被分享到Instagram上面,但大多数呆在iPhoto或者手机中,不再去碰它。
一次旅行产生了300多张照片,没有人能帮你为这些照片做些事情。Google的社交网络工程师Joseph Smarr说道:“你可以想象人们如何去处理照片,它们大多分享一些小的旅行插曲,更糟糕的是把这些照片堆积在相册中。如果不赋予这些照片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这些照片基本也就废了。
这听起来很容易,因为你是一个具备智慧的人,但Google去理解它并不容易。所以Smarr和他的团队——产品设计Brett Lider和用户体验设计师 Clement Ng要完成这样任务。他们要用软件的方式,讲一个有情节、有过程的真实故事。他们的解决方案可供Google+平台上的所有用户使用,作为帮助许多人整理照片的工具。
(Stories产品功能介绍演示)
该功能已经被整合在Google+上,名为Stories,它能把用户上传的照片,自动分类整理,用一个故事叙述的方式去展示过往的照片。但在早期,它只能是一件半成品。
Smarr and Lider开始做的东西,就像是一个年度报告的卡片罗列。

一串串的数据编译,就和曾经Facebook的书呆子设计师Nicholas Fenton设计的年度报告一样无聊。在2012年5月的产品原型中,包括了Lider的签到、登山记录、与其他人互动以及你喜好的音乐,它非常繁复地罗列了你Google+上的历史信息。尽管多了一个比较好的组织形式,这个想法依然像Faceboook News Feed一样,缺少人情味。
但这只是一个初期模型,当团队开始尝试想,Google拿这些与用户相关的数据可以用来创建什么的时候,发现用户的历史数据是杂乱无章,同时是不完整的。于是他们重新开始打磨产品的概念,准备从相册下手。
Lider团队开启用户组的调查,询问这些用户最近他们拍摄的10张照片,为什么要去拍这些照片,要拍给谁看。
调查发现一共有三种类型,第一个很明显的类型是,拍这些照片是为了给特定的人看。第二种人拍摄照片是为了加强记忆,记下一种他们喜欢喝的啤酒,曾经路过想要下一次去地点等。还有第三种,是想作为一种探险游历的证明。在调查中他们也发现探险游历类的照片是其中意图最简单的。
在调研的同时,他们也发现,前两种类型都相关性强的应用和服务。比如世界上的各种即时通讯应用,都能帮助用户把照片发给目标受众去看。而像印象笔记之类的应用,就是帮人们去存储记忆。但是探险游历类呢,似乎在App Store中还并没有特别强势App。一些调查的对象也很遗憾、自责,没有充分用好他们照片,经常懒得去整理照片,或者做成一个比较丰富的形式让更多人去欣赏。
Smarr、Lider和 Ng began注意到了这个机会,开始了更多测试。他们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他们去打印照片,把照片在桌面上排列。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按时间顺序从左到右去排列照片。有趣的是,很多用户有一个共性,就是会挑出一张表示地理位置的“远景”照片,放在每次新地点游历的开头。
于是,Lider认为这个产品不是一个相册,也不是拼贴画,更像是一个叙述的传记。他还去翻阅了一些艺术史资料,把项目的代号命名为Project Boswell,而James Boswell是《约翰逊传》作者,是一名著名传记作家。Lider说:我发现叙事类的传记作品是在19世纪开始的,那个时代的许多有名的传记作品,一般是记述事实。有许多名人和富翁会雇一些人为他们写传记,其中最有名的作家就是James Boswell.
他们觉得Google能够把这件事大众化,做每个人的私人传记师。Lider觉得,如果你把Google Now当作你的即时助手,那么Boswell 就是能帮助你回忆的向导。只要用户想要,我们就能把“这本传记”搬上任意一部智能手机上。
要想完成它,需要克服这些问题:能不能在照片挑出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并把这些照片用某种形式串在一起,如何绘制一段地理位置路径,并自动加上开头和结尾,自动去命名游历。
如果只是把智能手机的数据和照片内容拼合在一起,似乎也不算太难。但是在Google上传的照片,有一些是智能手机拍摄的,Google的相册中就有照片的地理位置、视觉线索和时间等信息。但是你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相机中的照片没有GPS、甚至日期都是错的、位置也不对。这些数据就很麻烦,要如何整合这部分照片,就很伤脑筋。
Smarr说道,你假定了一种基本的用户数据流展现方式,这些数据有的时候很多,有时很少;有的完整,有的零碎,而你就要试图去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它。
在最后成品中,团队用了三种有用的技术,去完成Boswell的项目。第一个是有地理位置标记的照片,他们能精确地把位置记录下来。第二种是Google Now和Google Maps的数据,它记录了用户都去过哪些地方。最后一种是最酷的,团队通过机器视觉对地标建筑等进行识别,直接推断用户去了哪里。比如你去了纽约,可能就像很多游客那样,拍摄了著名的漏斗大厦(Flatiron Building),Google就能够从照片中识别出这是一个重要的旅程地标,并给它打上标签。即便是没有地理位置信息的相机,也能够适用。
Smarr说:这些数据会跑过我们的许多算法,算法会在其中搜索足够多的地标,去寻觅用户照片里的蛛丝马迹。一旦符合一定的算法阈值,就会自动生成相对应的数字对象。
项目里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小细节,它的整体设计之所以从左到右播放,基于Lider的对于人们翻看剪贴簿的研究。在移动设备上,一系列的照片通过Ken Burns风格进行平移缩放。产品会自动生成一个小标题,比如“Trip to New York”。在浏览的过程中,用户点击编辑铅笔,能够做更个性化的修改。
在Stories中,你会发现有一条灰色的线和小点,连接着这些照片和位置信息。用户可以自由地替换位置、添加描述。照片的位置会被识别捕捉,用一个圆形的标记出来。圆形会和Google关联链接,点击进入该地点的搜索。你还能和好友共享同一位置的旅行发现,与朋友分享。滑动的时候,灰色的线条会顽皮地向各个角度延伸,照片也随之浮现,有的时候灰色的线还会变成时间的标记。
在移动设备上,这些灰线还有一个会振动(Jitter)的感觉,就好像这些照片不是死板地贴合在背景上面,而是“摆在”这灰色的线条上,有Google前段时间发布的material design的设计风格,整体就好像在翻阅真实的剪贴簿一样。
和Instagram不同的是,这里所有的照片不是固定规格和尺寸的,Stories中的照片能够自适应不同的尺寸大小,动画也会随机变换。在设计中,加入了Google研究了多年的auto-awesome效果,在照片出现的时候会有拼贴进来的特效出来。用户体验设计师 Clement Ng称:这些在你面前展示的效果,更像是一个人的感觉,而不是机器。
它确实有这种感觉,至少有人的特质在其中,能够产品赋予情感的因素。 Stories 中包含了随机的图片、有个性化的叙述、会感觉比同类的产品更为细致,有人情味。Smarr说:“我们在试图呈现事物的本质,把用户在Google备份的数据,用更好的形式回馈给用户本身”。
5月我结束了在杭州的一次旅行,回到首都机场的时候,通知栏里收到了一条推送。Google已经自动帮我做好了一段名为“Trip to Hangzhou”的故事,西溪的河渚与风,同行的欢笑和背影,点点滴滴细节都融汇在精美的剪辑中。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用户,一直以来爬墙用Google Photos备份图片的辛苦付出,值了。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