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汹涌浪潮中,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核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企业运营的基石,更是推动创新和增长的关键动力。
而金融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的代表,一直被称为数据库的练兵场。在经历了最近10年的发展后,金融行业数据库的市场格局,开始初显。
7月18日,金融行业分布式数据库的完整市场格局揭晓: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2023中国金融行业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市场份额》报告,报告中称2023 年,中国金融行业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的市场规模约为 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1%。
其中OceanBase凭借其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和不断创新,占据了两项本地部署市场份额第一、保险证券子市场本地部署份额第一。这不仅标志着OceanBase在金融行业数据库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反映出金融行业对于分布式数据库的高度认可和迫切需求。
随着金融行业对数据库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OceanBase等领先数据库产品将继续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为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增长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工信部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研究中心发布《2022-2023年度中国平台软件市场研究报告》,金融将超越电信与互联网行业,成为平台软件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应用市场,占比21.2%,主要受益于金融信息化加速推进带来的大量数据库管理系统需求,销售额达到 147.5 亿元。
7月18日,OceanBase也披露2023年金融行业营收:全年2.7亿人民币,位列分布式数据库独立厂商第一。
金融行业对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可用性要求极高,数据密度大,数据库的任何故障或延迟都可能导致交易失败、资金损失甚至法律风险。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对事务处理能力、响应时间等指标的严格要求,其关注点不仅限于数据库技术本身,还有整个解决方案的完备性。
因此金融行业往往被称作数据库的集中大考,最能体现出数据库厂商的综合实力。
而在数据库行业有一个共识:好的数据库是复杂场景锤炼出来的,而不是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这意味着,数据库产品本身是一个“实战型”产品,它需要技术见长,但更需要的是多年的经验与客户一起打磨,经过时间的考验,最终沉淀下来的产品。
OceanBase CEO杨冰也分享道:“任何一个数据库厂商都无法闭环去独立完成一个产品的迭代和打磨,必须跟客户在很多个场景深入联合,去不断探索和共创或共用。”
从2010年开始,OceanBase开始了漫长的根自研之路,100%自研的原生分布式数据库,支持了支付宝全部核心账务、核心支付系统,连续十余年稳定支撑“双 11”,历经流量洪峰和稳定性考验,在内部经历了打磨成型后开始对外部客户提供服务,至今也有10余年的客户经验。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银行因应地势特殊性,面临着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使得传统的大型机解决方案在防灾方面显得捉襟见肘。2018年,四川农商行决定对其核心系统进行分布式改造,与OceanBase的合作成为其转型的关键。
OceanBase不仅提供了数据迁移、系统对接和性能优化等技术服务,还特别为四川农商行设计了“三地四中心五节点”的多活容灾架构,以应对地震多发地带的业务快速容灾需求。这一架构的实施,将显著提升了四川农商行的业务连续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在智能小额贷款业务中,通过OceanBase的技术支持,四川农商行能够将贷款申请流程从原来的3-5天缩短到几分钟,极大地提高了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在遇到技术问题时,OceanBase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阳振坤也经常会到现场亲自解决。其负责人分享道:“OB是从互联网场景下长出来,原生带宽非常大,不会考虑到流量问题,但是中小行的跨城带宽租用的成本非常高。”
这是一个与数据库本身技术关联不大,但却在应用中需要面对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时候阳振坤老师亲自来看,我们优化之后,增长率达到了40%,也就是节约了60%的带宽,长期线路带宽成本将是一笔巨大节约。”
可以说,数据库厂商与企业客户在共同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无论是技术打磨还是提供服务,数据库厂商与客户高度耦合,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大浪淘沙体现在了市场格局上,全球范围内,数据库市场规模约 833 亿美元,企业共 472 家,产品数量超 500 款。我国数据库市场规模 59.7 亿美元,占全球 7.2%,云数据库市场规模占比超过一半,数据库供应商数量达到 150 家,产品数量达到 238 款。
据IDC最新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金融行业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市场仍以头部厂商为主,且头部厂商的整体比例进一步拉大,5 家头部厂商占整体市场份额的 86.9%。
从数据来看,金融数据库领域的竞争格局日益清晰,其中头部厂商因深厚的技术积累和 创新能力与同行拉开了差距,规模效应渐显。随着成熟方法论的推广和高效工具的应用,项目执行的效率与速度均获得显著提升。 这一形势也使得中小金融机构在选择供应商时,技术评估的难度大为减轻, 决策过程得以加快。
从部署方式来看,在金融行业,由于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核心交易系统只能进行本地化部署,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如银行的账务核心、存贷核心、信贷、理财、清算等应用,保险行业的核保、理赔、保全等应用,而面向终端用户的营销、零售应用才能选择公有云部署方式,公有云在金融行业各子市场都会应 用,以金融服务类业务应用居多。
所以从业务范围和市场占有率来看,公有云数据库更广泛,但本地部署的核心系统才是金融行业最难攻坚的部分。IDC报告中显示,2023 年本地部署的整体市场规模为 1.6 亿美元,占整体金融行业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市场的 70.1%,在本地部署市场中,OceanBase 以 23.2%的市场规模占比排名第一。
相比之下,云厂商的销售模式多为搭售形式,提供包括计算、存储在内的全面云服务,其市场份额计算也多包括PaaS或DaaS平台的整体销售情况,而独立数据库厂商则可能更专注于提供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库产品,更专注于数据库的性能优化和特定场景下的解决方案,如OceanBase便深耕分布式数据库,并在金融行业及更多行业进行扩散。
从IDC报告来看,前五名厂商分别在银行本地部署、银行云数据库、非银本地部署和非银云数据库的细分领域有着一定差异,如阿里云在银行的公有云服务上便成为主流,而OceanBase在银行和非银的本地部署上则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金融行业数字化发展到今天近10年时间里,数据库厂商的差异化已经差不多覆盖到整体的金融机构,而一般一家金融机构不会选择多个技术栈,剩下的是去深化一些中小机构和现有客户的持续服务。
一般从数据库选型、测试到迁移,往往需要两年的时间,所以当下市场的基础格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事实上,今天的数据库厂商们,几乎是从10年前就已经开始确立了差异化的路线。仍以OceanBase为例,早在10年前就已经决定了100%的全自研,这对于之后的客户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太平洋保险首席数据库专家林春讲道:“在实际核心系统海量数据、复杂金融场景中,我们发现大量的BUG,由于OceanBase是100%的根自研,完全自主掌握代码,OceanBase有能力深度去改每一个核心模块和每一个数据结构,深度整合后也快速修复了BUG,最终实现在复杂核心金融场景中,打磨了oceanbase数据库产品。”
从行业来看,OceanBase在金融行业深耕多年后,能力已经开始向外溢出,在非金融的互联网、电信、工业等行业展现出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应用潜力。
通过在这些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OceanBase不仅在金融行业树立了标杆,也在更广泛的行业中证明了其技术实力和应用价值。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